dc.contributor.author |
張 |
|
dc.date.accessioned |
2009-03-08T11:32:51Z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3-08T11:32:51Z |
|
dc.date.issued |
1999 |
|
dc.identifier.isbn |
957-02-5112-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6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兩國或兩國以上之間發生戰爭行為時,難以避免地就會有所謂「通敵者」的
出現,而當戰爭結束後,如何重整遭到戰爭劇烈摧殘的國家認同與民族意識,實是
維繫新政權(也可能是戰爭前的舊政權)合法地位的必要手段。如同羅久蓉放授所
言: r 戰爭狀態結束後,社群內部必須有某種形式的自清行動,一方面藉此機身重整
過去的集體記憶,一方面強調維繫社群生存的共同生活準則,使民眾將來遇到類似
狀況時知所警惕,從社會功能的角度,懲處「漢奸」有其必要性J 0 (註一)
然而中國特殊的戰時經驗與國共內戰的影響,使得戰後的「漢奸」審判反映出
多重的含義與面貌。一方面就「漢奸」的定義而言,這個名詞在中文裡語意含混,
且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a莫民族)的價值判斷; (註二)在中國以往的歷史經驗裡, r 漢奸」的觀念只出現於蒙古、滿清等異族入侵時,對漢族通敵者的認定;而在漢人政
權的改朝換代裡,則不存在這樣的看法,另以儒家的忠君觀念來評判其行為。由這
點來看,要成為「漢奸」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確定其為漢人,方能再論其奸。從這裡
叉可以延伸出兩個再思考的問題,首先,中國傳統對民族的看法,往往是以文化為
標準'而非血緣或種族,因此,對於已經漠化的異族,則不再以夷狄的眼光視之。
其次,中國傳統的民族意識在近百年來遭逢極大的挑戰,清末革命黨的排滿言論,
是站在種族的立場來區隔漢滿的界線,在本質上是偏向於「漢族至上論J' 中華民國
建立後雖然改行「五族共和」的口號,但在「共和」的旗幟之下,漢族仍然是處在
優勢的位置,民國政府並沒有得到其他各民族的真心擁戴,外蒙古的離心就是一個
最好的證明。而這就牽涉到中國近代民族意識形成的內涵,如果就狹義的觀點,非
漢族的通敵者都不應該被貼上「漢奸」的標籤,就廣義的看法而論,中國境內的各
民族皆在新形成的「中華民族」的範圍之內,那「漢奸」的認定自然就可以相對的
擴大。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Junwei Huang (jiunnwei@gmail.com) on 2009-03-08T11:32:51Z
No. of bitstreams: 1
C2-4.pdf: 7326618 bytes, checksum: 80a8a0fd0323d8cf24413ab8abc1cc7f (MD5)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09-03-08T11:32: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C2-4.pdf: 7326618 bytes, checksum: 80a8a0fd0323d8cf24413ab8abc1cc7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1999 |
en |
dc.language.iso |
zh |
en |
dc.publisher |
政大文學院 |
en |
dc.relation.ispartofseries |
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2 |
|
dc.subject |
漢奸 |
en |
dc.subject |
戰後報刊 |
en |
dc.title |
戰後報刊言論對懲治漢奸的態度 |
en |
dc.type |
Article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