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179
Next Page-
薛, 化元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有關五四的論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她對於台灣 而言,也同樣有其複雜爭議的一面 。因此要探討五四,不能不對其歷史背景有 一定的瞭解,雖然「中國的五四意識」與「台灣的五四意識」之間已有很大的 落差,但是從歷史的本源當中思考歷史,仍然是必要的途徑 。五四複雜的程度可以舉兩個研究五四的事例作為說明。普受公認的周策縱 名著 {五四運動史(上刀,雖然早在1959 年定稿, 1960 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 版,但直至1980 年才在台灣局部出版, 1989 年才有較完整的譯本出版 。至於在 中國方面的情況就更加困難了,這是政治干預影響學術研究出版所造成的複雜 實況 。 1 男一方面,本書逾四十年來一直沒有為本應屬於思想、文化的下冊部分出 版,而這四十餘年來有關五四思想文化的論著早已累積甚多,不過卻再也沒有 一部完整且如《五四運動史(上))般備受肯定的五四思想史 。可知五四連動事 件史的部分雖然複雜,但是要完整深入且客觀的評估「五四思想 、文化」的部分, 恐怕更為不易 。此外,經常以五四為題參與學術討論,鼓吹五四精神的著名史家余英時更說:r 因為五四的思想世界由許多變動的心靈社群所構成。於是,不 僅有許多不斷變動叉經常彼此衝突的五四方案,而且每一個方案也有不同的版 本。或許,對於五四所能作的最安全的概括論斷,勢必從多重面向性與多重方 向性的角度來了解五四。 J 2 這一段話可視為研究五四者的自我對話。然而,五 四的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卻仍不斷在發生當中。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6 Files in this item: 1
a6-5.pdf (9.289Mb) -
黃, 惠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一九四八年左右,以〈臺灣新生報) r橋」副刊為中心,針對二二八事件後 噪聲絨默的臺灣文壇,大陸來臺作家和臺灣作家以訴求臺灣新文學的重建進行 對話,史稱「臺灣文學論戰」。當年論戰的資料在葉石濤的指引下,由林瑞明、 彭瑞金等人於一九八三年間從臺南市立圖書館挖掘出土。 1一九八四年五月起 〈文學界〉 雜誌分兩次重刊部份史料, 2彭瑞金並發表(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 場台灣文學論戰卜評介論爭的重要內容及意義,結論大陸來臺作家與臺籍作家 一致服膺「新現實主義J' 主張寫人民的文學的發展路向;所不同者為臺籍作家 要在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基礎上,建立植根於臺灣的自尊自主的文學, 大陸作家則以推動臺灣文學的祖國化為鵲的。3爾後為文探討的葉石濤 、游勝冠與許詩萱三人,都在臺籍作家希望建立自主性臺灣文學上有一致性的看法。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9 Files in this item: 1
a6-8.pdf (13.52Mb) -
莊, 蕙綺 (政大文學院, NaN, 2002)[more][less]
Abstract: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興象玲瓏、自然 湊泊的盛唐氣象,更被後代作為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一所謂「詩 必盛唐」。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唐時期在我國詩史上也具有重要 的關鍵意義,在國家政治每況愈下,宣官專權、藩鎮割據、朋 黨傾車L 等亂象叢生之際,中唐文人奮力掀起詩歌的革新風潮, 無論是以詩歌為諷喻利器的樂府詩人,或是尚奇求險而開闢新 風的苦吟詩人,均標舉著「唐文學的第二次繁榮」。 當我們深入觀察唐文化之形態,會發現初盛和中晚分屬於兩 個不同的文化型構,清﹒ 葉變云r 吾嘗上下百年, 至唐貞元、 元和之間,竊以為古今文運詩運至此為一大關鍵也。」所謂中 唐「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唐之所獨得而稱『中』者也。J 陳 寅佫云: r 唐代之史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 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如此,關 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2 綜而觀之,中唐不僅是唐詩前、 後期之轉折點,也是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的轉變關鍵。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1 Files in this item: 1
C3-9.pdf (11.12Mb) -
陳, 芳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台灣文化協會在一九二七年的左右傾分裂 ,究竟是受到外來力量的影響, 還是受到社會內部的自主要求,是討論殖民地歷史的一個重要課題。依照台灣 總督府{警察治革誌〉的說法,文化協會在分裂之前,內部成員對共產主義理 論的掌握還不甚明確。不過,由於中國左翼運動的高漲,例如李立三與王明激 進路線的抬頭;以及日本山川主義與褔本主義的對峙,再加上折衷路線的日共 系統之策略等影響,而終於反映到台灣左右派的分裂。這種政治路線的分裂, 具體影響了台灣文化協會的內証。 1 如果台灣總督府的分析是正確的,則事實證據的基礎在那裡'就值得深入 去追究。中共極左路線,是由李立三與王明相繼構築而成。假使中共激進策略 對台灣政治運動產生影響是事質的話,也必須透過台共組織的管道才能完成。 問題在於台灣共產黨要到一九二八年才宣告組黨成功,而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 卻是在一九二七年就已發生。其間的連繫,也許需要大量事實來支撐,才能夠 合理化。也就是說,一九二七年的國共分裂是否牽涉到台灣文化協會的左右分 裂,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0 Files in this item: 1
a6-9.pdf (7.540Mb) -
程, 煉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張岱年先生(1909一一)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在世哲學家之一,他的 學術生涯始終圍繞著三個主題:哲學理論問題的探索、中國哲學史的闡釋 和文化建設問題的研討。作為當代中國哲學領域襄少有的幾位創造出哲學 體系的哲學家之一,張岱年先生的思想有非常突出的特點。我曾經在其他 場合描述了這些特點: 展現了對真理與道德的激情,展現了對廣泛的人類價值的合併能 力,展現了對自己的文化和同胞的需求和前途的深深關注。l本文中將要討論的文化觀是張岱年的持續興趣,貫穿他的全部學術 生涯。他的中國文化觀在近20 年來的文化討論中逐漸成為顯學和 主角,被稱為「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論」。 本文的興趣主要是規範性的,而非歷史的。對各種觀點(包括張岱年 自己的觀點)進行歷史淵源、治革和演變的揭示不是本文的目標。我將簡 述張岱年先生在文化討論中提出的文化觀,然後指出這種觀點留下的一些 未決問題。我相信,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有助於我們理解和評價張 岱年的文化提案。 自張岱年的早年起,一系列文化危機撞擊著中國知識份子的心靈。五 四運動為種種文化觀的競爭提供了舞臺。張岱年像他的大部分前輩和同輩 一樣,並不是在追求一種一般性的、關於何為文化的哲學理論,而是面對 一個在他們看來更為急迫的問題:要再鑄富強,中國應該發展一種什麼樣 的文化?五四運動為各種文化觀點的競爭提供了舞臺。在種種提案中,最 著名的當屬全盤西化論和復興國粹論。張岱年對兩者都不滿意,認為它們 都會導致中國文化的毀滅。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1 Files in this item: 1
a4-9.pdf (2.310Mb) -
王, 煥琛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中國歷史自漢唐一統以來,大體上遵循儒家文化之發展,殊少有本質上的變異,社會上仁人志士畢生所努力不懈者,無非為傳承儒家文化之傳統,求理解,求闡揚,求實現之。惟自鴉片戰爭(道光22年1842 )炮轟中國國門,是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行為的開始,也是另一文化類型嶄然不同的外力相繼侵入,遂被迫將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變異。但欲將兩千年來固守勿渝的文化,一舉而盡棄之,勢有所不能,於是產生「傳統文化如何解構,如何重建J 是為重要問題。因為自此以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變化,政治思想亦發生變化。西洋物質文明的威脅一「船堅砲利」、「輪船之迅,洋砲之遠J 逼迫落後的中國不能不接受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一切文物制 度。中國人首先體驗救國要迎頭趕上人家,而迎頭趕上首要的,是學習西洋語言文字不可。同文館(英文意譯為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 遂應時代需要而產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5 Files in this item: 1
a1-2.pdf (5.094Mb) -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NaN, 2008)[more][less]
Abstract: 本院為推展人文學之學術活動,自民國八十五年起,即以「中國 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為主題,每二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每次或 選擇一、二位成就與影響重大的人士,或選擇影響重大的議題,作為討 論的對象,迄今已舉辦六屆,研討的主題依序是「嚴復」、「連橫」、「康 有為、梁啟超」、「陳大齊」、「鄭成功、劉銘傳」、「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 延續與斷裂」,會中邀請海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分別從學術專業的 觀點,針對議題深入研討,累積的成果十分豐碩,廣獲學界支持與肯定。 今年本院選擇余光中先生作為主題人物,又欣逢余先生八十大 壽,因此本次的學術研討會具有雙重的意義。 余光中先生,1928 年生於南京,父籍為福建永春,母親與妻子均 為常州人,故亦自稱江南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88 Files in this item: 1
-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NaN, 2008)[more][less]
Abstract: 本院為推展人文學之學術活動,自民國八十五年起,即以「中國 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為主題,每二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每次或 選擇一、二位成就與影響重大的人士,或選擇影響重大的議題,作為討 論的對象,迄今已舉辦六屆,研討的主題依序是「嚴復」、「連橫」、「康 有為、梁啟超」、「陳大齊」、「鄭成功、劉銘傳」、「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 延續與斷裂」,會中邀請海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分別從學術專業的 觀點,針對議題深入研討,累積的成果十分豐碩,廣獲學界支持與肯定。 今年本院選擇余光中先生作為主題人物,又欣逢余先生八十大 壽,因此本次的學術研討會具有雙重的意義。 余光中先生,1928 年生於南京,父籍為福建永春,母親與妻子均 為常州人,故亦自稱江南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9 Files in this item: 1
a7.pdf (8.424Mb) -
林, 秋志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自1902 年梁啟超首倡「新史學」以來,至今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也將近有百年 的歷史了,而作為中國現代史學主要思潮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所扮演的角色可 以說是舉足輕重,不論學者稱其為「史觀學派」、「釋古派」、或是1949 年後的「中 共史學」。這些名稱有時容易陷入化約主義的陷阱,而忽視了整個中國馬克思史學發 展中的歧異與紛雜。不過相較與對其他史學流派或史學革命的研究,如顧頡剛所引 領的疑古思潮、傅斯年所倡的「史料學派」等。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演變的研究成 果卻極為有限。(註一)可見這塊領域還需要更多的史學工作者加以投入。這對釐清 整個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與演變,可以說是相當具有關鍵性的。 有關李大釗的研究著作已經有些成果,但這些研究大多限於幾個課題,如李氏 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五四運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個人的傳記與思 想研究等。並沒有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角度切入的專著,大部份多為單篇論文, 或在闡述中國近現代史學發展中,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中,以一節或一章的 篇幅來分析說明李大釗的史學思想,但內容不是過於組略就是受意識型態所制約(下 面會介紹評析)李大釗作為一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先驅者,其重要的地位與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註二)然而對此研究著作卻相對地稀少,於是筆者想要以中國馬 克思主義史學演變的角度,來分析李大釗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為何。 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有兩方面,一是單篇的論文,主要有:劉茂林, <中國馬克 思主義歷史學的奠基與李大釗) (註三)、葉桂生, < 李大釗的史學思想) (註四)、韓 一德, <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 (註五)、曹木清, <論五四時期李大釗的歷 史觀) (註六)等。一是以章節的方式來描寫李氏史學,如桂遵義, (馬克思主義史 學在中國) (註七)、以及桂遵義、袁英光的〈中國近代史學史) (註八)。這些文章 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即受意識型態影響甚偉,例如劉茂林在談到近代中國歷史學的 發展時說: r 中國歷史學發展到近代,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變革。第一次變革是在二十 世紀初期,資產階級史學伴隨著本階級走上政治的舞臺而出現,為中國史學別開一 生面。...第二次變革發生於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廣泛傳播和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必然結果。這一變革使中國歷史學真正地步入 科學之林。J (註九)、這種將清末以來的中國新史學的發展簡單視為資產階級史學, 而五四之後李大釗所代表的是科學、進步的史學,即唯物史觀。這種簡單的二分法, 其實掩蓋了許多的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4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2.pdf (10.73Mb) -
杜, 保瑞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本文探究〈中庸〉哲學體系,並籍以作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反省。 首先對〈中庸〉文本進行各章義告說明,然後將〈中庸〉之作重新歸 類為六項主題,包括r 中庸修養德目及自評」、「鬼神觀念」、「文武 周公讚辭」、「社會禮制及具體政策」、「本體功夫」、「聖人境界」。其 中「本體功夫」與「聖人境界」則是{中庸〉哲學問題中之主軸,前 四項主題實可將其知識成立根據置於後兩項中。就「本體功夫」而言 實為〈中庸〉繼〈論、孟〉之後為儒學所建立的本體論哲學體系,由 本體論下貫功夫論而為儒學形上思想的創作。然而此一創作卻是主觀 意志的確斷,故而是一特定的價值立場的思考方式,但是它仍在現實 經驗上有效,故而仍為一普遍永恆的真理系統,只其不得即排點道佛 而宣稱為唯一真理系統。至於「聖人境界」中的大德者必符其位、及 名、祿、壽等命趣的提出,應為儒學理想的追求目標,也就應該在理論與現實上再予加強,理論上的加強即是強化掌握經驗世界實況的客 觀知識,現實上的加強即是要求儒者應更加努力於自我鍛鍊的功夫, 如此才可達致儒者成聖而世界太平的內聖外王的最高社會理想境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4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9.pdf (12.53Mb) -
勞, 思光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很明顯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剛才有幾個先生談到,好 像假定我今天來談中華文化,而曹先生來談台灣文化,我想這是誤解。我今天 要談的不是某一種具體的主張或論斷,而是對這個問題做理論的架構分析。 我們知道處理理論問題,從近代哲學以來很容易就採取兩種完全相反的立 場,一種是比較符合傳統的系統方法,為問題找出解決 (solution)的辦法。我今天 不是用這個態度要來答覆一個什麼的真體問題 。另外有一種立場,從後期維根 斯開始,就有一種趨勢,要先分析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對一個正確的問題 (right question)才可能有正確的答案(地ht answer) 。但很不幸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有 一些問題,本身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困難,對這樣的問題試圖給一個解答 ,就 會白費力氣了。這是後期維根斯坦的傾向 ,他就說他不是要解答問題,而是要 消解問題(dissolution) 。就此來說,很可能討論一個問題,但是最終卻把問題消解 掉了。 我今天要講的是在解答(solution)和消解(dissolution)兩個極端態度以外的第 三個態度。大致上講是屬於邏輯解析、語言解析、意義解析的態度。使問題的 意義和結構可以清楚呈現出來 (clarification) 。我們使用語言表達問題時如果有太 多不清楚,那麼爭議就會無窮無盡,但倘若我們在問題的結構 、意義的釐清方 面先有清理的工作,那麼雖然它本身不提供解答(solution) ,但可幫助別人得到較 安全的解答 (solution) 。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0 Files in this item: 1
a6-a.pdf (1.895Mb) -
唐, 啟華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為民初外交之樞紐,上承民國肇造以來對外之積怨,下 啟歐戰後中國外交之新局。民初幾個重要外交問題,舉凡二十一條交涉、山東 問題、巴黎和會等,皆與其密切相關。然而五四與民初外交之間的錯綜關係, 至今仍缺乏較平允、深入的學術研究。一方面因中國民族主義過強, 認為巴黎 和會山東交涉失利,中國外交挫敗,歸罪於西方各國之「強權如故J ;一方面 因黨派觀點影響,認定民初外交失敗為北洋軍閥賣國所致,否定北京政府之外 交成績。以致時隔八十年的今日,兩岸教科書中的民初外交與五四運動,仍充 滿悲情與扭曲。1919年為世界外交史上重要分水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道的舊式 帝國主義外交式微,美國威爾遜主義( Wilsoniani s m ) 、蘇聯列寧主義 ( Lenini sm ) , 及中國民族主義代興。同在此年, 美國總統威爾遜( Woodrow Wil son ) 倡議成立國際聯盟, 蘇聯領導成立共產國際, 中國發生五四運動。此 三者間的錯綜關係, 實為二十世紀世界外交的重要線索, 2值得將來更進一步 考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2 Files in this item: 1
b1-4.pdf (10.12Mb) -
熊, 月之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五四運動的爆發地、中心地在北京,但追根溯源,這一運動的興起,無論 是思想體釀,人才準備,還是抗議方式的形成,都與上海有重要的關係。 晚清人在比較京種兩城時,常用文明、野蠻、革新、守舊等對比性很強的 字眼: 時人謂上海、北京為新舊兩大鴻驢,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誠 精確之語。北京勿論矣,請言上海。自甲午後,有志之士成集於上 海一隅,披肝瀝膽,慷慨激昂,一有舉動,輒影響於全國,而政府 亦為之震憾。故一切新事業亦莫不起點於上海,推行於內地。斯時 之上海,為全國之所企望,直負有新中國模型之資格。l 民初人謂: 上海與北京,一為社會中心點,一為政治中心點,各有其挾持之 具,恆處對峙地位。......抑專制之世代,有政治而不認有社會,盡視社會為政治卵翼品,不使政治中心點之外,復發現第二有勢力之 地點,防其不利於政治也。惟上海之所以得成為社會中心點,其始 也,因天然之地理,為外人提羨。其繼也,又因外人經營之有效, 中經吾國太平戰事,而工商及流寓,乃相率而集此。而其最大原 因,足以確立社會中心點之基礎,與政治中心之北京有并峙之資格 者,則實以租界為國內政令不及之故。2 時人的評論未必完全妥貼,但都看到了清末民初京福兩大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巨 大差異。事實上,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在清末民初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 中,扮演著明顯不同的角色。北京傳統,由於這些因素,在五四運動中,兩個 城市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各有特點。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6 Files in this item: 1
b1-8.pdf (6.709Mb) -
山腰, 敏寬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the cradle of modernized democratic or political movement in China. 1 Once it exploded at Peking on May 4 in19 凹, the movement involved various cIasses and spread to the whole country. Actually two important political partie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is movement, namely were the China Nationalist Party and China Communist Party. In the studie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iterary Revolution is supposed to indicate the intellectual awakening and mark the prologue to the movement. In addition , some studies had emphasi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Of course the influence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rnight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tudents. It is true 出at Revolutionary Russian government issued the principles for ending the WWI, incIuding the famous phrase “ self-determination." But the Russian couldn't attend the conference. Of course we can not deny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totally. Because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themselve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discIosure diplomacy of the revolutionary Russia. But, so far, American influence has been neglected, or underestimated. It is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which were adapted as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ference. 1 would like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activities on this movement. At 出at period, soon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1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the Versailles Peace Conference,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possessed a powerful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namely the Comrn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It circulated American propaganda eagerly not only domestically but also internationally.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4 Files in this item: 1
b1-6.pdf (13.41Mb) -
何, 新文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 故樂莫甚焉, 哀莫深焉J 1 。作為人生之大得大失的生生死死, 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 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因人們悅生惡死的樂甚、哀深之情而改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凡人皆固有一死, 死是一切生命的最後歸宿。因此,對於生與死的關切是人所共通的情緒, 對於人生道路、生命意義的思索探尋,既伴隨著每個生命個體的人生全程, 同時也成為被稱為「人學」之文學的普遍動機和終極主題。 本文擬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辭賦為基本對象,從辭賦家的生死觀念及其形成的時空因素、辭賦作品的生命主題分析、生命主題辭賦作品的藝術成就及其思想認識價值之評價等方面,對古代辭賦中的這一現象試作初步探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3 Files in this item: 1
B3-2.pdf (6.908Mb) -
翁, 佳音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臺灣民間形形色色的神明中,大概以媽祖婆及國姓爺鄭成功最具國際 知名度,而且叉與歷代政權有著奇妙的複雜關係 。以媽祖為例,中國政府 一直將祂塑造成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女神,對未解放的畫灣進行統戰;臺灣 則在「三月瘋媽祖」之餘,對「和平女神」的呼喚似乎欲迎還拒 。媽祖不 僅是畫、中兩國政府政治角力訴求的對象,臺灣民間各大媽祖廟,在爭正 統之餘,也與媽祖祖家的眉洲本廟,有著難以言明的似合似分關{系 。至於鄭成功,更是奇特。中國向來無純粹的國姓爺廟,但自上世紀五 O年代末以來,舉辦大大小小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紀念會,似乎成為例行的 「國家祭典 J而臺灣,一方面,據說鄭成功反清復明民族大業未成,賈 志以終後,便被漢系臺灣人暗中祭拜,後來全臺遍地延平國姓廟;但另一 方面,臺灣歷代政權把鄭成功描繪成「忠君 」 、 「 中日混血」與「反攻大 陸」 的先賢模範,民間亦有將之視為「建國東寧 」的關臺國姓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6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1.pdf (5.941Mb) -
林, 果顯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臺灣有關文化的議題向來爭議頗多,不論是戰後或日治時期,皆曾針對文 化的本質、方向、文體、文字產生多次的論辯。其中在討論臺灣文化或文學時, 很重要的一個面向為「什麼是中華文化 J?因為兩者的緊密與疏離、延續與斷 裂、批判與吸納的過程,恰恰是形構臺灣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檢視臺 灣社會動向與認同依據所必備的視角 1 。 然而,中華文化內容繁複,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內容 、透過哪一種形式影響 臺灣呢?臺灣在十九世紀末由日本統治半世紀後, 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收,並 於1949年後成為中華民國實質統治的主要疆域。作為「光復」臺灣,且肩負「反 攻」大陸任務的國民黨政權,對內對外皆必須以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作為訴 求,因此樵除日本文化、強調臺灣與中國文化本源一致的工作便未曾停止。透 過民族精神教育、國語連動與各種文化連動的推展2 ,戰後臺灣不僅「重新回到」中華文化,還成為保衛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者,這些之前的運動經驗,成 為六O年代中期中華文化復興連動(以下簡稱丈.復運動)的重要淵源。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7 Files in this item: 1
a6-6.pdf (12.80Mb) -
簡, 宗梧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1 9 9 2 年1 1 月在臺北舉行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研討會,本人在 (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一文中,提出:唐俗賦不是受到變艾 的影響才產生的;相反的,變文可能是受到歷來俗賦的影響才產生 的。有關的理由和其發展脈絡,雖然在那篇論文中有所說明,但因 為俗賦只是唐代賦的一部分,所以那一部分只能算是該文四個重點 之一而已。當時限於篇幅,在文中未能充分舉證; 在會場上也因為 沒有人就這一部分提出問題,所以也沒機會作充分的討論。因此「俗 賦與變文的關係」這一命題的詳考列證'也就成為我牽掛於心待成 於來日的工作。 後來,本人從事〈近二十年( 1971-1990 )大陸地區賦學研究 發展評估)之專題研究, 發現〈文學遺產) 1989 年第l 期, 載有程 毅中〈敦煌俗賦的淵源及其與變艾的關係〉一文,雖與拙文切入觀 照的角度稍有不同,但所得結論相近, 並早已作客觀的舉證'指出 敦煜俗賦是魏晉南北朝徘賦發展的結果; 而變艾的發展晚於俗賦, 它不僅與雜賦有繼承關{系,與屈原賦也有密切的因緣。l既然所見差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9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8.pdf (6.562Mb) -
沈, 清松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陳大齊先生所採取的概念分析研究法,是他在當代儒學研究中的最大 特色,也是其貢獻所在。相反於有些學者對於中國哲學缺乏分析性的論 斷,概念分析的研究法在中國哲學研究傳統中有其依據。且不提自先秦諸 子以降的中國哲學著作中,皆有不少有關定義和論證的文本,單就專門性 的著作而言,像陳淳的《北溪字義〉與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證} ,都是 選擇一些儒學重要概念並加以分析之作。 陳淳的《北溪字義〉選擇了「命」、「性」、「心」、「情」、「才」、 「志」、「意」、「仁義理智信」、「忠、恕」、「忠信」、「一貫」、「誠」、 「敬」、「道」、「理」、「德」、「太極」、「皇極」、「中和」、「中 庸」、「禮樂」、「經權」、「義利」、「鬼神」等概念。其所處理的概念大體上都是宋代儒學中的重要概念,尤其是以朱熹之學為主,並兼及二 程與張載。不過,陳淳的書中並未詳細區分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也未提 供其選擇概念的標準'因此在概念的處理上,略顯蕪雜。至於清代戴震的 ?孟子字義疏證} ,則是以孟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諸如「理」、「問t "fí J ' r 才」、「道J ' r 仁義理智J ' r 誠J ' r 權」等詳加品, 選擇雖較為精審,但也同樣未給出標準。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6 Files in this item: 1
a4-3.pdf (6.339Mb) -
何, 信全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作為現代中國言論界的驕子,梁啟超( 1873-19 2 9 ) 豐沛的思想內涵, 方面源自他對中國儒學傳統的繼承, 另一方面則得自他對西方現代思潮 的詮釋。儘管梁啟超嘗自謂自己「太無成見J '而有所論述亦「皆隨有所 見,隨即發表J 0 I 由是,若平持論不免常有所改變,引發不少的譏評。不 過, 深一層探究任公不斷推陳出新的論點底層,其實仍有其思想一實的內 在理路。梁啟超對儒學的繼承,有其傳承脈絡;對西方自由主義的詮釋, 亦有其特定的詮釋視域。本文將以構成梁啟超思想的兩大支柱一儒學與自 由主義為對象,探討梁啟超的詮釋進路,並評析其中所觸及的相關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2 Files in this item: 1
a3-4.pdf (5.353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17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