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2.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第二期】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14 of 14
-
黃, 美滋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一般文學作品作對於「母親」這樣一個形象,多本於傳統觀念,將母親塑造 成一個完美的形象一一甚至是一個帶有「神,性」的角色;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 母性的「殘忍面J.r 因為,母性的奉獻雖然可能是十分純正的,但事實上的情形 卻不如此J (註一)。但是張愛玲在她的作品中卻一反一般人對於母親完美形象的 描寫,深刻地刻劃了母親非神性的一面。今天我們將以張愛玲的小說為本,來分 析與探討。事實上張愛玲並不曾完整地在她的小說中塑造後母的形象(註二) .但是她卻 將一些一般人主觀歸屬於後母身上的行為,安排在親生母親身上。最明顯的例子 是〈金鎖記〉中的曹七巧. ( 怨女〉中的柴銀娣,以及〈第二爐香〉中的蜜秋兒太 太。這三個母親共有的特徵是:自私、佔有慾強烈,而且都擁有著殘破的婚姻生活(註三)。她們在長期的身心壓抑下,許多願望與慾望都有未完成的情緒在, 生活中唯一的安慰是來自相依為命的子女身上。但在子女長成、即將透過婚姻與 愛情來擁有自己殘缺的幸福時,一種出自嫉妒、自私的報復心理,便成為摧毀下 一代幸福辣手。以〈金鎖記〉當中的曹七巧來說,她因為兄嫂的貪財,嫁給了重 度殘障的姜家二少爺。雖然是明媒正娶的正頭太太,可是對她在家中的地位毫無 幫助,甚至連傭人都瞧不起她;縱使生見育女,重度殘障的丈夫卻無法為她帶來 肉體上的滿足,慾望之於她從未曾稿木死灰: 「你碰過他的肉沒有?是軟的、重的,就像人的腳有時發麻了,挨上去那 感覺... ••• J 季澤臉土也變了色,然而他仍舊輕他地笑了一聲,俯下腰,伸 手去拉她的腳道: r 倒要瞧瞧妳的腳現在麻不麻? J 七巧道: r 天哪!你沒 挨著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于是多好的......多好的...... J 〈金鎖記〉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3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pdf (3.935Mb) -
吳, 瑞文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魏晉時期無疑是中國思想史中極其特殊性格的一個環節,這一時代的政局 動盪不安,漢末的軍閥割據,造成連年戰禍,漢朝終究為曹丕所宴,而演成了 三國鼎立的對峙狀態。而最後,魏竟也步上漢代後塵,自己也為晉所取代。當 朝儒生目擊世變,而恥於出仕;學術界也由「通經致仕」的入世態度,轉為傾 向出世的精神面。陳榮捷先生指出: 許多正直之士不肯出仕如此腐敗的政府,其他人士則為了尋求自由及安全,而 傾向於追求超越價值。結果整個思想運動就以超越性質具特色,而這種超越 性質重點就是擺在無、虛、及本體界的。(註一) 由兩漢到魏晉,除7 r 清議」到「清談」這一形式上標誌著士人疏離政治 現實的情況外;對傳統「六經」的拋棄也顯示出魏晉時代的知識份子自覺的由 「章句訓話」之學轉而追求更超越的形而上的學理之探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4 Files in this item: 1
C2-2.pdf (3.911Mb) -
曾, 秀萍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沈從文曾是中國作家中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一位。也許從五四新文學運動 的角度去檢視沈從文的文學功效是微不足道的,但以文學價值而論,他的作品是歷 久不衰的。沈從文在中國文學上的重要性,不單只建築在其批評文字和諷刺作品上, 更建築在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對藝術的誠摯中。若把他的早期作品和後來的改正本或 其他同時期的作品比較一下,那麼,令我們感到訝異的,不只是他藝術方面的成長, 還有忠於藝術的精神。(註一)其中最能表現他長處的,是他那種憑特佳的記憶,隨 意寫出的景物和事件,能不著痕跡輕輕的幾筆就把一個景色的神髓或是人類微妙的 感情脈絡勾劃出來。他這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國的大詩人和大畫家,是現代作家中 的翹楚。 沈從文的散文與小說是同時成熟的,到三十年代,沈從文散文創作的獨特風格 已經確立,自成一家。它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沈從文認識與把握人生的方式,其藝術 風格與他的小說相互補充。由於散文本身的特點,沈從文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在散文面的抒情與議論點明筆下人事的內在蘊含。而且在他的散文中許多實錄的人生現中 不像他在小說裡的那樣,只是將道理包含在現象中,而是充分利用由作者直接出象, 為他的小說所描寫的人、事提供了可資對照的原型,為蘊藏在他小說背後的創作主 旨作出了一種特殊形式的註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5 Files in this item: 1
C2-3.pdf (5.244Mb) -
張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在兩國或兩國以上之間發生戰爭行為時,難以避免地就會有所謂「通敵者」的 出現,而當戰爭結束後,如何重整遭到戰爭劇烈摧殘的國家認同與民族意識,實是 維繫新政權(也可能是戰爭前的舊政權)合法地位的必要手段。如同羅久蓉放授所 言: r 戰爭狀態結束後,社群內部必須有某種形式的自清行動,一方面藉此機身重整 過去的集體記憶,一方面強調維繫社群生存的共同生活準則,使民眾將來遇到類似 狀況時知所警惕,從社會功能的角度,懲處「漢奸」有其必要性J 0 (註一) 然而中國特殊的戰時經驗與國共內戰的影響,使得戰後的「漢奸」審判反映出 多重的含義與面貌。一方面就「漢奸」的定義而言,這個名詞在中文裡語意含混, 且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a莫民族)的價值判斷; (註二)在中國以往的歷史經驗裡, r 漢奸」的觀念只出現於蒙古、滿清等異族入侵時,對漢族通敵者的認定;而在漢人政 權的改朝換代裡,則不存在這樣的看法,另以儒家的忠君觀念來評判其行為。由這 點來看,要成為「漢奸」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確定其為漢人,方能再論其奸。從這裡 叉可以延伸出兩個再思考的問題,首先,中國傳統對民族的看法,往往是以文化為 標準'而非血緣或種族,因此,對於已經漠化的異族,則不再以夷狄的眼光視之。 其次,中國傳統的民族意識在近百年來遭逢極大的挑戰,清末革命黨的排滿言論, 是站在種族的立場來區隔漢滿的界線,在本質上是偏向於「漢族至上論J' 中華民國 建立後雖然改行「五族共和」的口號,但在「共和」的旗幟之下,漢族仍然是處在 優勢的位置,民國政府並沒有得到其他各民族的真心擁戴,外蒙古的離心就是一個 最好的證明。而這就牽涉到中國近代民族意識形成的內涵,如果就狹義的觀點,非 漢族的通敵者都不應該被貼上「漢奸」的標籤,就廣義的看法而論,中國境內的各 民族皆在新形成的「中華民族」的範圍之內,那「漢奸」的認定自然就可以相對的 擴大。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6 Files in this item: 1
C2-4.pdf (7.326Mb) -
蔡, 淑閔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儒家思想自孔、孟開其端緒以來,歷經漢代法家、陰陽家思想、滲入而變質,魏 晉以後,叉受道家及佛學思想所隱蔽,使儒家思想受到一次叉一次的挑戰,也使孔 孟之道隱微不彰。中唐以後,韓愈、李翱等人開始倡導孔孟之學,儒學漸漸興起。 至宋代,周游溪以下各家,繼承孔孟學說的傳統,進一步發展孔孟的心性理論,儒 家的心性思想在此獲得高度的發展。在心性論上,宋明儒基本上是採取孟子性善學 說的路向,而援入更多的心、性、理、氣、已發、未發、中和等概念來討論心性問 題。理學的重心並不在人性是善或是惡,而是在性善的基礎上,人如何成聖的問題 上。自濟溪、橫渠、二程、朱子、象山、以至陽明,開展出「心即理」及r I性即理」 二系之理學。 陽明思想是反省朱子的「格物窮理」說而來的,他走的是陸象山「心即理」的 路線,而提出「致良知」之學。他在晚年所提出的四句教,可說是「致良知」思想 的總結,亦是其思想的精華所在。陽明在提出四句教後不久即過世,無法對四句教 的意義作進一步的解釋,於是引發後學許多爭議,而且對四句教的不同疏解更造成 王門弟子分化的主要因素。王學到後來產生極大的流弊,有的思想家甚至將箭頭指 向四句教,而指責陽明之學近禪。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7 Files in this item: 1
C2-5.pdf (6.320Mb) -
黃, 儀冠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在中國文學史上,女性作家的著作得以被男性撰史者收編,而流傳名世者,實 屬鳳毛麟角,追至明清,由於婦女識字率的提昇(註一) ,使得明清兩代才女備出, 明清兩代女性作家所從事的文類相當廣泛,舉凡詩詞、戲曲、批評論述等等,皆有 所觸及,因此所謂女性在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上的缺席,在文學史論述上空白的一頁 (註二)諸現象,至明清已有所改觀,尤其至清代閩秀作家大增(註三) ,此一特殊 文化現象,近年來也引起中外學者密切的注意。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8 Files in this item: 1
C2-6.pdf (5.856Mb) -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中日山東問題是中國外交史上牽涉極廣的一個議題。以時間而言,從問題的發 生到解決足足橫跨了九個年頭(1 91 4-1922年) ;就人事言,參與決策和交涉者亦不可 勝數,舉凡民初政治要角如:袁世凱、陸徵祥、曹汝霖等皆與此問題有密切關係; 就歷史意義言,山東問題的重要性在於其凸顯日本侵華野心,激發中國人的危機意 識,展現出一致對日的民族主義精神,於是乎產生1919年壯氣磅磚、熱血沸騰的五 四運動。這是中華民族還動第一次運用力量:舉國上下、各行各業均在民族主義感 召下起而響應,形成莫之能禦的輿論力量,迫使政府當局採取較為強硬的姿態,以 應付具有極大野心的強鄰一日本。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9 Files in this item: 1
C2-7.pdf (4.875Mb) -
蔡, 幸芝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德國現象學家埃德蒙德﹒胡賽爾C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在其著作〈歐 洲科學危機) C Die Krisis der Europä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的第二部份第八至第十五節,關於澄清近代物 理主義的客觀主義與超驗的主觀主義之間對立根源上,以大量篇幅探究伽俐略物理 學的起源與發展,因為伽俐略對「自然的數學化CMat hematization of nature)J 的模式形構出整個近代科學發展的方向,也就是根據胡賽爾的定義下,愛因斯坦的 物理學及量子力學都是伽俐略風格的科學CSciences of the Gal i lean style) 。胡 賽爾在〈邏輯研究) CLogische Untersuchungen) 中提出哲學有兩種任務:首先, 哲學是關於形式邏輯和方法論這類型科學的理論,然而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往往 對他進行思考的原則與符號方法的應用欠缺根源性的反思,即未能深究其中理論與 應用的合法性所在,就此意義下科學需要哲學的補充。此外,哲學必須澄清科學中 所使用的觀念。筆者參閱胡賽爾〈算術哲學〉中關於數的觀念所做的哲學論述為例, 他指出:數學家在使用「數」與「量」這類觀念時對這些觀念的本質並無明確的意 識,因此科學的研究與哲學的批判其實是「互補性的科學活動」。所以胡賽爾並非針對伽俐略物理學理論內容的剖析或非難,因為科學的進步不賴於哲學,而哲學的 批判也不會觸及科學的內部結構,但是科學的假設與結論則必須透過哲學性的反冉、 做根本性的再解釋則是必要的。(註一)因此胡賽爾對伽俐略物理學甚至整個近代科 學的反思絕不是「反科學」的立場,相反地,是要進一步釐清伽俐略物理學形成的 根源和影響,揭露自然科學隱而未顯的動機和目的。筆者以下將以〈危機〉作為主 要文獻,論述胡賽爾對伽俐略物理學的批判與反思'並提出筆者個人的心得淺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0 Files in this item: 1
C2-8.pdf (4.943Mb) -
蔡, 淑閔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明清之際是個政治、社會變動非常大的時期,滿人的入主中原,使得學者思考 明亡的原因,大多歸咎於明代空虛的學風,而紛紛批判當時的學術主流一一王學, 不僅是顧炎武、王夫之,對於王學有非常嚴厲的批判,甚至是宗王陽明的黃宗羲二 亦不得不對王學有所修正與批評。在一片討伐王學的聲浪中,顏元(號習齋,一六 三五一一一七O四)獨樹一格,不僅批判王學,甚至批判上至漢代,下迄明末的學 術思想,其批判己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學術'再加上他提倡習行的實用思想,使得他 得以與顧、黃、王三人齊名,在思想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顏習齋雖然將近二千來傳統學術一併推倒,但他主要的批判對象則是宋儒,尤 其程朱一派。事實上,程朱對於習齋的思想、有非常大的影響,他早年對程朱非常心 悅臣服,認為是孔孟正道,中年始悟程朱非孔孟正道,但仍不忍過言其非,欲扶持 將就,至晚年以後,就表現出決裂的態度,認為孔孟、程朱「判然兩途」、「去一分 程朱,方見一分孔孟J' 於是大力從事清理儒學門戶的工作,在<未墜集序>中對他 的成學歷程有非常清楚的說明: 同里彭弱九如以詩畫交當時士夫,時~于道語錄中言,異而問之,因出〈陸王要語〉示子,這悅之,以為聖人之道在是,學得如陸、王乃人祟,從而肆力 焉。追廿五、六歲,得見〈性理大全> '進i家悅之,以為聖人之道又在是,學 得如周、張、程、朱乃人矣,從而肆力焉。......至康熙戊中,遭先恩祖批大 過,式遵文~ (家禮> '尺寸不敢達,覺有拂皮性情者,第謂聖人定禮如此, 不敢疑其非用去之舊也。歲梢...... ,偶取閱〈性理><氣質之性總論>、< ~學>等篇,始覺宋儒之言性,非孟子本旨,宋儒之為學,非堯、舜、周、 孔舊道,而有〈存性〉、〈存學〉之作,然未敢以示人也。歸博來,醫術漸行, 聲氣漸通,乃知聖人之道絕傳矣,然猶不敢犯宋儒赫赫之勢焰,不忍悼少年 引我之初步,欲扶持將就,作儒統之餓羊,于本志也。這辛未遊中州,就正 於名下士,見人人禪宗,家家訓詰,確信宋室諸儒即孔、孟,牢不可破。口 敵舌罷,去一分程朱,方見一分孔孟, ......於是始信程泉之道不熄,周孔之 道不著,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祟,乃斷與之判~兩途。(註一) 習齋出入程朱,以三十四、五十七歲為其中關鍵,因祖母過世,在行喪禮之際,始 悟程朱非孔孟舊道,而著了〈存性〉、〈存學〉二書,五十七歲南遊中州,看到「人 人禪宗,家家訓話J' 乃斷定孔孟、程朱「判為兩途J' 而以復興周、孔正學為己任。 習齋在三十四歲悟出程朱非孔孟正學,於是撰了〈存性編〉、〈存學編〉二書。〈存 性編〉大抵是以孟子性善學說為主要依據,駁斥程朱將理氣二分,以氣質之性為惡 的錯誤。〈存學編〉則主要反對程朱靜坐、讀書,而主張堯、舜、周、孔的三事、三 物、四教之習行為主要工夫。此二書可說是習齋最重要的著作,尤其是〈存性編) , 除了可以看出他對程朱心性論的批判外,更可以從中看出習行思想的理論依據一一 理氣論、心性論等,因此筆者以〈存性編〉為主要考察對象,由習齋對程朱心性論 的批判,以看出其習行思想的理論基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1 Files in this item: 1
C2-9.pdf (6.690Mb) -
葉, 毅均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以對康氏思想、研究最真 權威的兩位學者:錢穆、蕭公權而言,兩人的看法亦屬兩極。本文即以錢、蕭二 氏對康有為的詮釋相比較,指出從康氏之儒學詮釋的方法與目的兩方面來分析, 即可發現二氏的根本分歧所在:錢氏不贊同康有為的儒學新話,蕭氏則深佩其救 亡決心,從而大致確立了兩人的詮釋方向。而這最終則反映出二氏對於r( 儒學) 詮釋應該如何」的不同看法。本文最後則試圖以此個案為例,說明史家所採取的 詮釋取向及獨有的特殊觀點,如何影響詮釋的進行。而我們艾該如何面對此一思 想史研究的課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2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0.pdf (10.85Mb) -
關, 凱文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征服王朝者何?略言之,乃邊族入據中土之模式者也。蓋其說為德裔美籍學人 亟盒主(Karl A. Wi ttfogel) 闡論,其說立意明確,切中要旨,遂廣為漢學界採納 焉。其要義乃論述與中原比鄰之邊族(多指西北方) ,倘起族類之自覺,遂謀團結自 固之心,內則內修政理,外則有南向問鼎之志。追及中原衰亂,且方其時邊族之一、 二英主則驅其士馬武勇,南向爭衡,卒能雲徹席捲,入主中原。囊者,兩晉之際, 五胡雲擾,還據幽、基之地,主、孟分滅南北兩萃,通道取盟室而代之,皆其顯例。 然則,契丹、女真、蒙古、滿洲諸族「以武立國」之餘,亦頗思、長治久安之策,非 徒以長劍大刀治天下也。觀此四朝之國祥前後相繼幾達七百餘年(註一) ,較諸兩晉 之五胡各朝興衰更送頻仍,其相去何苦懸遠矣!讀史者實不可不察,是以茲篇即以 遠、金、z 、道四朝為重心,略述其治理漠地方式之異同,匪敢言能補前賢之闕漏 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3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1.pdf (4.883Mb) -
林, 秋志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自1902 年梁啟超首倡「新史學」以來,至今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也將近有百年 的歷史了,而作為中國現代史學主要思潮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所扮演的角色可 以說是舉足輕重,不論學者稱其為「史觀學派」、「釋古派」、或是1949 年後的「中 共史學」。這些名稱有時容易陷入化約主義的陷阱,而忽視了整個中國馬克思史學發 展中的歧異與紛雜。不過相較與對其他史學流派或史學革命的研究,如顧頡剛所引 領的疑古思潮、傅斯年所倡的「史料學派」等。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演變的研究成 果卻極為有限。(註一)可見這塊領域還需要更多的史學工作者加以投入。這對釐清 整個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與演變,可以說是相當具有關鍵性的。 有關李大釗的研究著作已經有些成果,但這些研究大多限於幾個課題,如李氏 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五四運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個人的傳記與思 想研究等。並沒有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角度切入的專著,大部份多為單篇論文, 或在闡述中國近現代史學發展中,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中,以一節或一章的 篇幅來分析說明李大釗的史學思想,但內容不是過於組略就是受意識型態所制約(下 面會介紹評析)李大釗作為一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先驅者,其重要的地位與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註二)然而對此研究著作卻相對地稀少,於是筆者想要以中國馬 克思主義史學演變的角度,來分析李大釗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為何。 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有兩方面,一是單篇的論文,主要有:劉茂林, <中國馬克 思主義歷史學的奠基與李大釗) (註三)、葉桂生, < 李大釗的史學思想) (註四)、韓 一德, <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 (註五)、曹木清, <論五四時期李大釗的歷 史觀) (註六)等。一是以章節的方式來描寫李氏史學,如桂遵義, (馬克思主義史 學在中國) (註七)、以及桂遵義、袁英光的〈中國近代史學史) (註八)。這些文章 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即受意識型態影響甚偉,例如劉茂林在談到近代中國歷史學的 發展時說: r 中國歷史學發展到近代,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變革。第一次變革是在二十 世紀初期,資產階級史學伴隨著本階級走上政治的舞臺而出現,為中國史學別開一 生面。...第二次變革發生於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廣泛傳播和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必然結果。這一變革使中國歷史學真正地步入 科學之林。J (註九)、這種將清末以來的中國新史學的發展簡單視為資產階級史學, 而五四之後李大釗所代表的是科學、進步的史學,即唯物史觀。這種簡單的二分法, 其實掩蓋了許多的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4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2.pdf (10.73Mb) -
金, 明求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小說到唐代,發揮了質的飛躍。這種變化,開始了中國小說創作的新時期。就 其所達到的成就來說,確可與同時代的詩歌互相爭美。小說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對鬼 神或人事的忠實「言己錄」。到了唐代,中國小說發展至更成熟的階段,有意識地進 行小說創作,小說不只是「言己實J 而是要「虛構」了。唐代小說大部分保存在〈太 平廣記〉。保存在〈太平廣記〉作品中的〈杜子春〉一文是唐代傳奇小說中非常成 功的作品,它還用了綿密的寫作技巧,真備了充實的思想,完整的結構和細膩的情 節。若讀〈杜子春> '會發現它的人物性格描寫突出,形象鮮明生動,使表達的思 想意義更加深刻。 (杜子春〉見於〈太平廣記〉卷十六神仙類,文末題出自「續玄怪錄J 未題 撰人。論者或據之定為李復言作。但它所記為「周陪」事(註一) ,風格接近〈玄 怪錄} ,疑應為牛僧孺作。在本文引(杜子春〉的文字以〈太平廣記} (註二)為 依據。小說敘述杜子春為了煉丹受考驗之事。杜子春落拓不事家產,資財蕩盡,被親友所棄,有一天,正徬徨於長安,不知所往,卻巧遇老人周濟,才遠離饑寒之苦。 但杜子春蕩,心復熾'一二年間,稍稍而盡。其後叉一再得老人伸出援手,三次贈錢 逾數千萬。至老人第三次贈錢之時,杜子春感激老人深恩,真心決意要謀生,並願 立事之後為老人所使。老人引杜子春至華山雲臺峰,戒其不論見任何情景都「慎勿 語」。杜子春先後見大將軍、毒蛇猛獸、雷電風雨來逼,皆不動。後大將軍復來相 脅,執其妻子至其面前施以酷虐,也不動。於是斬杜子春,趕下地獄受刑,亦忍而 不言。閻王令杜子春輪迴而為女兒身,幼受針醫之苦,長大嫁人,始終不語。後生 一男,丈夫以其不語,憤而摔死見子,子春不覺失聲而出。頃刻如故,藥爐已炸, 道士嘆其未能忘愛心而煉丹失敗。後來杜子春復往尋之,卻已絕無人跡,只能歎恨 而歸。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5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3.pdf (6.396Mb) -
藍, 淑芬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新聞是社會大眾掌握時代脈動及社會現象的快速管道之一,且不論就媒介的擁 有率、接觸率、內容偏好或可信度而言,電視新聞都比其他類型的新聞媒介真有優 勢,故電視新聞報導不僅是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類型,也是社會大眾獲得資訊與 了解生活世界的主要管道,因此,電視新聞對社會大眾的生活所具有的影響力也就 不容小觀。 日常生活C everyday 1 i fe) 中的事件,經過電視新聞對事件成因與過程的報導 解說,透過一段段簡短的鏡頭,浮光掠影式的報導彼此不相關的題材,播報員、新 聞影片、圖表、平面圖片等各種表象的花樣雖多,但傳達的內容卻一再重複(J. fisk & J. Hart 1ey , 1978)' 並使得人們和外在世界的關係,形成一種固定的結構。 英國政論家羅賓﹒戴CRobin Day , 1975) 曾撰文批評電視新聞,認為「新聞影 片的剪輯取捨'往往取決於視覺上最真感性或暴力的效果...電視新聞對事件經常只 作基本事質的報導,卻極其缺乏進一步的闡釋。結果,它充其量只不過成為明早報 紙的內容預告罷了。」這樣的看法,對於擁有高收視率的電視新聞而言,其質是過 份地貶低了電視新聞相對於其他新聞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6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4.pdf (8.388Mb)
Now showing items 1-14 of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