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儒學案》論黃宗羲對四句教之疏解
Title: | 從《名儒學案》論黃宗羲對四句教之疏解 |
Author: | 蔡, 淑閔 |
Abstract: | 儒家思想自孔、孟開其端緒以來,歷經漢代法家、陰陽家思想、滲入而變質,魏 晉以後,叉受道家及佛學思想所隱蔽,使儒家思想受到一次叉一次的挑戰,也使孔 孟之道隱微不彰。中唐以後,韓愈、李翱等人開始倡導孔孟之學,儒學漸漸興起。 至宋代,周游溪以下各家,繼承孔孟學說的傳統,進一步發展孔孟的心性理論,儒 家的心性思想在此獲得高度的發展。在心性論上,宋明儒基本上是採取孟子性善學 說的路向,而援入更多的心、性、理、氣、已發、未發、中和等概念來討論心性問 題。理學的重心並不在人性是善或是惡,而是在性善的基礎上,人如何成聖的問題 上。自濟溪、橫渠、二程、朱子、象山、以至陽明,開展出「心即理」及r I性即理」 二系之理學。 陽明思想是反省朱子的「格物窮理」說而來的,他走的是陸象山「心即理」的 路線,而提出「致良知」之學。他在晚年所提出的四句教,可說是「致良知」思想 的總結,亦是其思想的精華所在。陽明在提出四句教後不久即過世,無法對四句教 的意義作進一步的解釋,於是引發後學許多爭議,而且對四句教的不同疏解更造成 王門弟子分化的主要因素。王學到後來產生極大的流弊,有的思想家甚至將箭頭指 向四句教,而指責陽明之學近禪。 |
URI: |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7 |
Date: | 1999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s | Size | Format | View |
---|---|---|---|
C2-5.pdf | 6.320Mb | application/pdf |
View/ |
The following license fil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This item appears in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
2.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第二期】
(民國88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