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

DSpace/Manakin Repository

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

Show full item record

Title: 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
Author: 高, 光復
Abstract: 從特定意義上可以說,賦是從詠物發端的。當苟況以他的〈禮〉、 (智> .宋玉以他的〈風〉、〈釣〉諸篇使賦文體獲得了自己的名號, 「與詩畫境J 得以發端的時侯,賦便與詠物結下不解之緣,屈原的創 作不僅為賦產生導夫先路,而且他的〈橘頌〉本來就是一篇相當典型的 詠物賦。賦從形成之時起,便主要是一種文人文體,而屈、苟、宋三人 則無疑是賦文體的先驅。他們不僅藉詠物諷戒等表達形式,并初步形成 了詠物賦體式靈活、篇式簡短、隨物賦形、托物寓意等等特征,在先民 的文學創作中,從極簡單地敘說客觀事物的表象,到文學作品中一般地 以物比興,再至進一步發現某一事物形象或品質中與社會生活某些相通 的,或帶某種啟示意義的東西,并且用文學手段將其集中地表現出來, 這無疑是文學的,更是人類認識的一種進步。 兩漢是大賦興盛的時期,也是詠物賦發展的時期。比之先秦,兩漢 詠物賦題材大大擴展,體式更加多樣,描寫更趨細致,從文學角度說, 確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當時寵罩賦壇的「弘麗溫雅J r 雍容捕 揚」的的創作風氣之下,詠物賦多往往表現宮廷生活情趣,而內容叉多 以頌揚為歸結。至于詠物大賦受漢大賦的影響就更為明顯,值得注意的 是,早在漢初,即有賈誼〈鵬鳥賦〉那樣的詠物言理,自悼自遣,并借 以發抒牢愁的詠物之作;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作家處境的變化,兩漠之際,特別是東漢後期,在大賦呈現衰勢的同時,則出現了如揚雄的( 酒 賦〉、張衡的〈觸髏賦〉、趙壹的(窮鳥賦〉等狀物喻人、諷刺世事的 憤激之作和蔡區的〈胡栗賦〉、〈蟬賦〉等語佮含寄託的詠物短篇。應 當說,到了漢代後期,抒情賦,特別是詠物賦才開始更多地成為賦家們 抒寫真情實感的工具,并從而更多地靠近現實。這應當是詠物賦在漢代 的一個進展。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5
Date: 1996-12

Files in this item

Files Size Format View
b4-2.pdf 4.944Mb application/pdf View/Open

The following license fil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This item appears in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Show full item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