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8 of 8
-
李, 國熙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六朝文人賦創作所連用的形式和技巧,在庚信的筆下都得到了 新的發展。他的前期賦,在構思和王家句上求新求巧,注意描繪的具 體性和形象性。其狀物寫景寫惰的想象力與辭藻音律的美妙,確有 其卓越的才思和技巧。在後期賦中,儘管他創作的題材內容改變 了,對形式美的追求依然如故,在藝術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不過, 後期賦中表現的「鄉關之思」究竟能不能對賦的形式結構產生決定 性的影響?由於所謂「鄉關之思J 基本上是就作者創作心態和題 材內容而言的,所以這個問題除非有特性明確的證據,否則恐怕是 難以回答的。本論文首先比較前後期賦的情感和思想,以便突現出 前後期賦的題材和內容上的特徵'然後依照後期賦所採用的形式和 技巧,論述其演化的因素。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80 Files in this item: 1
b4-7.pdf (4.262Mb) -
何, 寄澎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東坡前後(赤壁賦) . 千百年來流誦不衰,前者尤然。歷來詮 者雖多,但除贊美之辭外,語多空泛,若無新意。1近世以來則大抵 從「常J r 變」角度規之,謂(前賦〉尚有常、變之對立,至〈後 賦〉則己混然消解。此種論見雖亦可觀,但距掌捏東坡精義恐或尚 有一間。前後〈赤壁賦〉之精義究竟何在?其同與異如何?二賦究 宜分讀抑或合讀?在在需要澄清辨證'而澄清辨證之鑰已隱藏於二 賦之中,惟前人較少注意耳。此鑰即「一」與「二」之問題。 何謂「一」與「二」之問題?葦〈前賦〉中的主要人物有二: 洞簫客及東坡,此二人為一與一的對應關係。〈後賦〉則較複雜, 有東坡(一)、有二客、有孤鶴(一)、有二(或一)道士。其間 似乎不僅為一與一,更有一與二、二與二之多重對應關係; 甚且, 或非對應,乃是相融、互替、衍生的關係?將之釐清,殆為掌握東 坡思想精華之關鍵。 論宋詩者皆知,宋人頗好用數字一一而此為宋詩邏輯性、精確 性之一驗證。緣此,東坡前後(赤壁賦〉中有一與二這種數字邏輯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4 Files in this item: 1
b4-1.pdf (1.777Mb) -
何, 沛雄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體之興,原本〈詩〉、〈騷} ,出入戰國諸子l 。劉懿〈文 心雕龍﹒詮賦〉說r 賦者,鋪也,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也。」 本於〈詩〉、〈騷〉而以抒情寫志為主的,可說是騷體賦;出入 戰國諸子而以紀事體物為主的,可說是散體賦。 劉向編〈楚辭} ,收錄楚人的作品,抵有二或三人(屈原、 宋玉及景差2) ,而收錄漢人的騷體(楚辭體)作品凡六家(賈誼、 准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 ,可見漢代的賦家,也 善於作楚辭。 楚辭稱為騷,始自梁代蕭統。他編築的〈文選} ,特立騷體於詩之後、七之前,錄屈原的〈離騷經〉、〈九歌〉、(九章〉、〈← 居〉、(漁父) ,宋玉的(九辯〉、〈招魂)和劉安的(招隱士)。 劉懿撰〈文心雕龍) ,討論楚辭,即以「辨騷」標目,於是後人以 騷代表楚辭,而騷體便指楚辭體;凡模仿楚辭體的賦篇,稱為騷體 賦。但這襄要特別指出,漢人所作的騷體(楚辭)的作品,不僅採 用楚辭的共通形式3 '更模仿屈原的語氣,以代言的方式,替他抒發 「行而見疑,忠而被讀」的怨憤情緒。後者是仿效或採擠、楚辭的形 式,以作者的身分去抒發個人的情感,而這情感是多方面的,不限 於「罹譴憂國」而已。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8 Files in this item: 1
b4-5.pdf (7.033Mb) -
吳, 曉清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在楚辭學史中, <←居〉和〈漁父〉向來鮮受青睞。這固然和 它的作者懸若未決有關,但主要還是於〈離騷)、(九歌)這類的 鉅作,實亦足以使〈←居〉和〈漁父〉黯然失色;縱使偶然吸引了 些許目光,也多半在辨析「它是否為偽作」這個老問題之後就嘎然 而止。部分學者注意到(←居〉的兩項特色,即:類似「設問」的 寫作方式與通篇採用「寧... ...將」的句法結構。前者對那些習慣於 傳統閱讀方式(即結合「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以形成對作品 的認識)的學者來說,無疑是「正確」理解的前提;而後者顯然著 眼於修辭技巧、文類和句法結構的探究。男方面,自從司馬遷大臆 地將〈漁父〉納入屈原的本傅,文學作品因而得以「實錄」的姿態 躍入正史,這項作法也遭到部分後世學者的質疑一一他們認為歷史 的正統形式應是客觀地再現經驗,而太史公顯然違背了這項原則, 從而模糊了「歷史」與「小說」的界線1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9 Files in this item: 1
b4-6.pdf (7.913Mb) -
高, 光復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從特定意義上可以說,賦是從詠物發端的。當苟況以他的〈禮〉、 (智> .宋玉以他的〈風〉、〈釣〉諸篇使賦文體獲得了自己的名號, 「與詩畫境J 得以發端的時侯,賦便與詠物結下不解之緣,屈原的創 作不僅為賦產生導夫先路,而且他的〈橘頌〉本來就是一篇相當典型的 詠物賦。賦從形成之時起,便主要是一種文人文體,而屈、苟、宋三人 則無疑是賦文體的先驅。他們不僅藉詠物諷戒等表達形式,并初步形成 了詠物賦體式靈活、篇式簡短、隨物賦形、托物寓意等等特征,在先民 的文學創作中,從極簡單地敘說客觀事物的表象,到文學作品中一般地 以物比興,再至進一步發現某一事物形象或品質中與社會生活某些相通 的,或帶某種啟示意義的東西,并且用文學手段將其集中地表現出來, 這無疑是文學的,更是人類認識的一種進步。 兩漢是大賦興盛的時期,也是詠物賦發展的時期。比之先秦,兩漢 詠物賦題材大大擴展,體式更加多樣,描寫更趨細致,從文學角度說, 確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當時寵罩賦壇的「弘麗溫雅J r 雍容捕 揚」的的創作風氣之下,詠物賦多往往表現宮廷生活情趣,而內容叉多 以頌揚為歸結。至于詠物大賦受漢大賦的影響就更為明顯,值得注意的 是,早在漢初,即有賈誼〈鵬鳥賦〉那樣的詠物言理,自悼自遣,并借 以發抒牢愁的詠物之作;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作家處境的變化,兩漠之際,特別是東漢後期,在大賦呈現衰勢的同時,則出現了如揚雄的( 酒 賦〉、張衡的〈觸髏賦〉、趙壹的(窮鳥賦〉等狀物喻人、諷刺世事的 憤激之作和蔡區的〈胡栗賦〉、〈蟬賦〉等語佮含寄託的詠物短篇。應 當說,到了漢代後期,抒情賦,特別是詠物賦才開始更多地成為賦家們 抒寫真情實感的工具,并從而更多地靠近現實。這應當是詠物賦在漢代 的一個進展。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5 Files in this item: 1
b4-2.pdf (4.944Mb) -
蘇, 瑞隆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滑稽捷辯乃先秦縱橫家之傳統,於嬉笑怒罵之中寄托深意,一 則能勸說君王,聽從自己的政見;一則叉可以巧言妙辭,避禍全身。 然而儒家視此為倡優之事,不屑一顧,遂使該諧之文沉埋千古。中 國文學史上該諧傳統端賴辭賦流傳後世,保存血脈。先秦宋玉〈風 賦〉以雌雄之風諷刺楚王,以〈登徒子好色賦〉笑天下好色者 下開漢徘諧辭賦之風。漢代賦家往往為文學侍從,君主時召而命作, 賦題多樣,而能不忌鄙俗,多該笑之類,如班固〈漢書〉稱枚舉「不 通經術,該笑類徘倡,為賦頌,好嫂戲J 其賦「凡可讀者百二十 篇,其尤嫂戲不可讀者尚數十篇J • 2迄今作品無一倖存,足見儒家 對其作輕視之甚!漢賦所存者數量已經不多,而其滑稽戲笑者更 少。直至南朝文論家劉懿始以匹夫之思,未易輕棄,於其〈文心雕 龍〉中立〈雜文〉與〈諧需〉二章,予滑稽作品一席之地,可謂識 見卓絕。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81 Files in this item: 1
b4-8.pdf (14.82Mb) -
蔡, 鍾祥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論是古代文論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賦論沒有詩論那樣豐富, 與文論乃至小說、戲曲理論相比也未免相形見細,賦體介于詩文之 間,賦論往往融入詩論、文論,因而賦論常被忽略,尤其是後期賦 論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著作中幾乎不占地位,目前還缺少一部 系統、完整的賦學史。近年來,辭賦的價值已得到充分肯定,辭賦 研究己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那麼古代賦論研究的滯後狀態也理 應有所改變。其實,賦論從漢代以迄清末從未間斷,只是在不同的 歷史時期有其盛衰起伏,而其總趨勢是由淺入深、從偏到全、自組 及細的。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雖不乏陳陳相因的平庸之論,但也 可披沙見金,發現不少精彩卓越的見解。本文擬對賦論流變的軌跡 作一簡要的勾勒,并略考其遞殖的內因和外因。賦論的發展大致可 以分為五個階段:一、兩漠:賦論的發端,二、魏晉南北朝:賦論 的深化,三、唐宋:賦論的低落,四、元明:賦論的復興,五、清 代:賦論的繁榮。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6 Files in this item: 1
b4-3.pdf (5.531Mb) -
趙, 逵夫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趙壹'漢代辭賦家。他的〈刺世嫉邪賦〉由於對春秋以來特別 是漢代社會黑暗、腐敗的尖銳抨擊與批判,而受到歷來評論家和剛 正之士的重視與稱讚。從文學發展的角度看,他真正將漢代侈誇巨 麗、歌功頌德的大賦轉變為貼近現實的政治抒情小賦。同時,他也 是早期五言詩作家之一;附在〈刺世嫉邪賦〉後的兩首詩,是漢代 五言詩的名篇。趙壹的〈非草書〉作為我國最早的一篇書法論文, 對草書產生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及俗流弊,作了深刻的論述,體 現了歷史的觀點。對書法這種同時叉是社會交際、思想傳播工真的 特殊藝術形式的價值觀、發展原則,提出了至今具有參考價值的見 解。 但是,關於趙壹的生平、作品,還存在著不少疑問,尤其是范 嘩〈後漢書〉本傳存在論述上的錯誤,因而,此前所見到的關於趙 壹的各種傳略,都有些不合於史質的地方。關於趙壹作品的著錄、 輯校,也有缺漏和疑問。今就這些問題略述己見,以就正於大方之 家。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7 Files in this item: 1
b4-4.pdf (3.736Mb)
Now showing items 1-8 of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