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論文集
DSpace/Manakin Repository
DSpace Home
→
0.文學院
→
其他論文集
Login
其他論文集
Search within this community and it's collections:
Advanced Search
Browse by
Titles
Authors
Dates
Collections in this community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Recent Submissions
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 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
Unknown author
(
政大文學院
,
NaN, 2008
)
[more]
[less]
Abstract:
本院為推展人文學之學術活動,自民國八十五年起,即以「中國 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為主題,每二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每次或 選擇一、二位成就與影響重大的人士,或選擇影響重大的議題,作為討 論的對象,迄今已舉辦六屆,研討的主題依序是「嚴復」、「連橫」、「康 有為、梁啟超」、「陳大齊」、「鄭成功、劉銘傳」、「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 延續與斷裂」,會中邀請海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分別從學術專業的 觀點,針對議題深入研討,累積的成果十分豐碩,廣獲學界支持與肯定。 今年本院選擇余光中先生作為主題人物,又欣逢余先生八十大 壽,因此本次的學術研討會具有雙重的意義。 余光中先生,1928 年生於南京,父籍為福建永春,母親與妻子均 為常州人,故亦自稱江南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88
Files in this item: 1
ä½å ä¸80大å ... ®æ´PDF97.10.23æ£ç¢º.pdf
(8.424Mb)
論漢魏六朝俳諧滑稽之賦及賦體文的內容與型式
蘇, 瑞隆
(
政大文學院
,
December NaN, 1996
)
[more]
[less]
Abstract:
滑稽捷辯乃先秦縱橫家之傳統,於嬉笑怒罵之中寄托深意,一 則能勸說君王,聽從自己的政見;一則叉可以巧言妙辭,避禍全身。 然而儒家視此為倡優之事,不屑一顧,遂使該諧之文沉埋千古。中 國文學史上該諧傳統端賴辭賦流傳後世,保存血脈。先秦宋玉〈風 賦〉以雌雄之風諷刺楚王,以〈登徒子好色賦〉笑天下好色者 下開漢徘諧辭賦之風。漢代賦家往往為文學侍從,君主時召而命作, 賦題多樣,而能不忌鄙俗,多該笑之類,如班固〈漢書〉稱枚舉「不 通經術,該笑類徘倡,為賦頌,好嫂戲J 其賦「凡可讀者百二十 篇,其尤嫂戲不可讀者尚數十篇J • 2迄今作品無一倖存,足見儒家 對其作輕視之甚!漢賦所存者數量已經不多,而其滑稽戲笑者更 少。直至南朝文論家劉懿始以匹夫之思,未易輕棄,於其〈文心雕 龍〉中立〈雜文〉與〈諧需〉二章,予滑稽作品一席之地,可謂識 見卓絕。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81
Files in this item: 1
b4-8.pdf
(14.82Mb)
庾信賦體演變考
李, 國熙
(
政大文學院
,
December NaN, 1996
)
[more]
[less]
Abstract:
六朝文人賦創作所連用的形式和技巧,在庚信的筆下都得到了 新的發展。他的前期賦,在構思和王家句上求新求巧,注意描繪的具 體性和形象性。其狀物寫景寫惰的想象力與辭藻音律的美妙,確有 其卓越的才思和技巧。在後期賦中,儘管他創作的題材內容改變 了,對形式美的追求依然如故,在藝術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不過, 後期賦中表現的「鄉關之思」究竟能不能對賦的形式結構產生決定 性的影響?由於所謂「鄉關之思J 基本上是就作者創作心態和題 材內容而言的,所以這個問題除非有特性明確的證據,否則恐怕是 難以回答的。本論文首先比較前後期賦的情感和思想,以便突現出 前後期賦的題材和內容上的特徵'然後依照後期賦所採用的形式和 技巧,論述其演化的因素。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80
Files in this item: 1
b4-7.pdf
(4.262Mb)
試論〈卜居〉與〈漁父〉
吳, 曉清
(
政大文學院
,
December NaN, 1996
)
[more]
[less]
Abstract:
在楚辭學史中, <←居〉和〈漁父〉向來鮮受青睞。這固然和 它的作者懸若未決有關,但主要還是於〈離騷)、(九歌)這類的 鉅作,實亦足以使〈←居〉和〈漁父〉黯然失色;縱使偶然吸引了 些許目光,也多半在辨析「它是否為偽作」這個老問題之後就嘎然 而止。部分學者注意到(←居〉的兩項特色,即:類似「設問」的 寫作方式與通篇採用「寧... ...將」的句法結構。前者對那些習慣於 傳統閱讀方式(即結合「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以形成對作品 的認識)的學者來說,無疑是「正確」理解的前提;而後者顯然著 眼於修辭技巧、文類和句法結構的探究。男方面,自從司馬遷大臆 地將〈漁父〉納入屈原的本傅,文學作品因而得以「實錄」的姿態 躍入正史,這項作法也遭到部分後世學者的質疑一一他們認為歷史 的正統形式應是客觀地再現經驗,而太史公顯然違背了這項原則, 從而模糊了「歷史」與「小說」的界線1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9
Files in this item: 1
b4-6.pdf
(7.913Mb)
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
何, 沛雄
(
政大文學院
,
December NaN, 1996
)
[more]
[less]
Abstract:
賦體之興,原本〈詩〉、〈騷} ,出入戰國諸子l 。劉懿〈文 心雕龍﹒詮賦〉說r 賦者,鋪也,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也。」 本於〈詩〉、〈騷〉而以抒情寫志為主的,可說是騷體賦;出入 戰國諸子而以紀事體物為主的,可說是散體賦。 劉向編〈楚辭} ,收錄楚人的作品,抵有二或三人(屈原、 宋玉及景差2) ,而收錄漢人的騷體(楚辭體)作品凡六家(賈誼、 准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 ,可見漢代的賦家,也 善於作楚辭。 楚辭稱為騷,始自梁代蕭統。他編築的〈文選} ,特立騷體於詩之後、七之前,錄屈原的〈離騷經〉、〈九歌〉、(九章〉、〈← 居〉、(漁父) ,宋玉的(九辯〉、〈招魂)和劉安的(招隱士)。 劉懿撰〈文心雕龍) ,討論楚辭,即以「辨騷」標目,於是後人以 騷代表楚辭,而騷體便指楚辭體;凡模仿楚辭體的賦篇,稱為騷體 賦。但這襄要特別指出,漢人所作的騷體(楚辭)的作品,不僅採 用楚辭的共通形式3 '更模仿屈原的語氣,以代言的方式,替他抒發 「行而見疑,忠而被讀」的怨憤情緒。後者是仿效或採擠、楚辭的形 式,以作者的身分去抒發個人的情感,而這情感是多方面的,不限 於「罹譴憂國」而已。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8
Files in this item: 1
b4-5.pdf
(7.033Mb)
Search DSpace
Search DSpace
This Community
Advanced Search
Browse
All of DSpace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By Issue Date
Authors
Titles
Subjects
This Community
By Issue Date
Authors
Titles
Subjects
My Account
Login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