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其他論文集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66
Next Page-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NaN, 2008)[more][less]
Abstract: 本院為推展人文學之學術活動,自民國八十五年起,即以「中國 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為主題,每二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每次或 選擇一、二位成就與影響重大的人士,或選擇影響重大的議題,作為討 論的對象,迄今已舉辦六屆,研討的主題依序是「嚴復」、「連橫」、「康 有為、梁啟超」、「陳大齊」、「鄭成功、劉銘傳」、「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 延續與斷裂」,會中邀請海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分別從學術專業的 觀點,針對議題深入研討,累積的成果十分豐碩,廣獲學界支持與肯定。 今年本院選擇余光中先生作為主題人物,又欣逢余先生八十大 壽,因此本次的學術研討會具有雙重的意義。 余光中先生,1928 年生於南京,父籍為福建永春,母親與妻子均 為常州人,故亦自稱江南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88 Files in this item: 1
-
杜, 保瑞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本文探究〈中庸〉哲學體系,並籍以作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反省。 首先對〈中庸〉文本進行各章義告說明,然後將〈中庸〉之作重新歸 類為六項主題,包括r 中庸修養德目及自評」、「鬼神觀念」、「文武 周公讚辭」、「社會禮制及具體政策」、「本體功夫」、「聖人境界」。其 中「本體功夫」與「聖人境界」則是{中庸〉哲學問題中之主軸,前 四項主題實可將其知識成立根據置於後兩項中。就「本體功夫」而言 實為〈中庸〉繼〈論、孟〉之後為儒學所建立的本體論哲學體系,由 本體論下貫功夫論而為儒學形上思想的創作。然而此一創作卻是主觀 意志的確斷,故而是一特定的價值立場的思考方式,但是它仍在現實 經驗上有效,故而仍為一普遍永恆的真理系統,只其不得即排點道佛 而宣稱為唯一真理系統。至於「聖人境界」中的大德者必符其位、及 名、祿、壽等命趣的提出,應為儒學理想的追求目標,也就應該在理論與現實上再予加強,理論上的加強即是強化掌握經驗世界實況的客 觀知識,現實上的加強即是要求儒者應更加努力於自我鍛鍊的功夫, 如此才可達致儒者成聖而世界太平的內聖外王的最高社會理想境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4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9.pdf (12.53Mb) -
唐, 啟華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為民初外交之樞紐,上承民國肇造以來對外之積怨,下 啟歐戰後中國外交之新局。民初幾個重要外交問題,舉凡二十一條交涉、山東 問題、巴黎和會等,皆與其密切相關。然而五四與民初外交之間的錯綜關係, 至今仍缺乏較平允、深入的學術研究。一方面因中國民族主義過強, 認為巴黎 和會山東交涉失利,中國外交挫敗,歸罪於西方各國之「強權如故J ;一方面 因黨派觀點影響,認定民初外交失敗為北洋軍閥賣國所致,否定北京政府之外 交成績。以致時隔八十年的今日,兩岸教科書中的民初外交與五四運動,仍充 滿悲情與扭曲。1919年為世界外交史上重要分水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道的舊式 帝國主義外交式微,美國威爾遜主義( Wilsoniani s m ) 、蘇聯列寧主義 ( Lenini sm ) , 及中國民族主義代興。同在此年, 美國總統威爾遜( Woodrow Wil son ) 倡議成立國際聯盟, 蘇聯領導成立共產國際, 中國發生五四運動。此 三者間的錯綜關係, 實為二十世紀世界外交的重要線索, 2值得將來更進一步 考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2 Files in this item: 1
b1-4.pdf (10.12Mb) -
熊, 月之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五四運動的爆發地、中心地在北京,但追根溯源,這一運動的興起,無論 是思想體釀,人才準備,還是抗議方式的形成,都與上海有重要的關係。 晚清人在比較京種兩城時,常用文明、野蠻、革新、守舊等對比性很強的 字眼: 時人謂上海、北京為新舊兩大鴻驢,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誠 精確之語。北京勿論矣,請言上海。自甲午後,有志之士成集於上 海一隅,披肝瀝膽,慷慨激昂,一有舉動,輒影響於全國,而政府 亦為之震憾。故一切新事業亦莫不起點於上海,推行於內地。斯時 之上海,為全國之所企望,直負有新中國模型之資格。l 民初人謂: 上海與北京,一為社會中心點,一為政治中心點,各有其挾持之 具,恆處對峙地位。......抑專制之世代,有政治而不認有社會,盡視社會為政治卵翼品,不使政治中心點之外,復發現第二有勢力之 地點,防其不利於政治也。惟上海之所以得成為社會中心點,其始 也,因天然之地理,為外人提羨。其繼也,又因外人經營之有效, 中經吾國太平戰事,而工商及流寓,乃相率而集此。而其最大原 因,足以確立社會中心點之基礎,與政治中心之北京有并峙之資格 者,則實以租界為國內政令不及之故。2 時人的評論未必完全妥貼,但都看到了清末民初京福兩大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巨 大差異。事實上,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在清末民初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 中,扮演著明顯不同的角色。北京傳統,由於這些因素,在五四運動中,兩個 城市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各有特點。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6 Files in this item: 1
b1-8.pdf (6.709Mb) -
山腰, 敏寬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the cradle of modernized democratic or political movement in China. 1 Once it exploded at Peking on May 4 in19 凹, the movement involved various cIasses and spread to the whole country. Actually two important political partie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is movement, namely were the China Nationalist Party and China Communist Party. In the studie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iterary Revolution is supposed to indicate the intellectual awakening and mark the prologue to the movement. In addition , some studies had emphasi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Of course the influence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rnight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tudents. It is true 出at Revolutionary Russian government issued the principles for ending the WWI, incIuding the famous phrase “ self-determination." But the Russian couldn't attend the conference. Of course we can not deny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totally. Because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themselve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discIosure diplomacy of the revolutionary Russia. But, so far, American influence has been neglected, or underestimated. It is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which were adapted as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ference. 1 would like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activities on this movement. At 出at period, soon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1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the Versailles Peace Conference,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possessed a powerful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namely the Comrn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It circulated American propaganda eagerly not only domestically but also internationally.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4 Files in this item: 1
b1-6.pdf (13.41Mb) -
何, 新文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 故樂莫甚焉, 哀莫深焉J 1 。作為人生之大得大失的生生死死, 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 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因人們悅生惡死的樂甚、哀深之情而改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凡人皆固有一死, 死是一切生命的最後歸宿。因此,對於生與死的關切是人所共通的情緒, 對於人生道路、生命意義的思索探尋,既伴隨著每個生命個體的人生全程, 同時也成為被稱為「人學」之文學的普遍動機和終極主題。 本文擬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辭賦為基本對象,從辭賦家的生死觀念及其形成的時空因素、辭賦作品的生命主題分析、生命主題辭賦作品的藝術成就及其思想認識價值之評價等方面,對古代辭賦中的這一現象試作初步探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3 Files in this item: 1
B3-2.pdf (6.908Mb) -
簡, 宗梧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1 9 9 2 年1 1 月在臺北舉行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研討會,本人在 (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一文中,提出:唐俗賦不是受到變艾 的影響才產生的;相反的,變文可能是受到歷來俗賦的影響才產生 的。有關的理由和其發展脈絡,雖然在那篇論文中有所說明,但因 為俗賦只是唐代賦的一部分,所以那一部分只能算是該文四個重點 之一而已。當時限於篇幅,在文中未能充分舉證; 在會場上也因為 沒有人就這一部分提出問題,所以也沒機會作充分的討論。因此「俗 賦與變文的關係」這一命題的詳考列證'也就成為我牽掛於心待成 於來日的工作。 後來,本人從事〈近二十年( 1971-1990 )大陸地區賦學研究 發展評估)之專題研究, 發現〈文學遺產) 1989 年第l 期, 載有程 毅中〈敦煌俗賦的淵源及其與變艾的關係〉一文,雖與拙文切入觀 照的角度稍有不同,但所得結論相近, 並早已作客觀的舉證'指出 敦煜俗賦是魏晉南北朝徘賦發展的結果; 而變艾的發展晚於俗賦, 它不僅與雜賦有繼承關{系,與屈原賦也有密切的因緣。l既然所見差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9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8.pdf (6.562Mb) -
李, 瑞智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歷史告訴我們,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對英美基督教團體來 說是一次戰略性的災難,它也暗示了東亞主要的儒家思想勢力利 用這次金融危機鞏固了正在增長的金融和工業力量,這是一場在 兩個競爭的思想陣營不講自明的比賽。其中有個人主義r 新經 濟J 有受紐約- 華盛頓全球中心發出的喧鬧的興奮所控制的基 督教徒。而言行謹慎、意見一致的儒學家們經常影響著那些不活 躍的東京、上海、臺北等地政府。其中之一注重債務引導消費和 通過操縱金融符號來輔助科技企業,而另一個則是通過政府控制 的戰略性的質用主義發展社會儲蓄和壟斷高科技製造業。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2 Files in this item: 1
b2-7.pdf (5.224Mb) -
葉, 海煙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儒家倫理乃儒學(儒家哲學)的核心課題,殆無疑義,然所謂「儒 家倫理J (Confucian Ethic) 並無法全然地被納入一般的「倫理學」 ( Ethics) 的理論思考( Theoretical thinking) 中,而此一哲學現象或 文化現象毋寧說是儒家哲學與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徵。 其實,就實踐的面向看來,儒家倫理是具有極其複雜的多元性與 多重性的,甚至所謂「儒者」的角色竟有其辯證性與弔詭性。從孔子 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J ( (論語﹒雍也})開始,儒者 的道德實踐與人格養成便有了意義流失、理想淪落以及目的性無端被 稀釋的種種危機。也就是說,在儒家所意圖建構的生活世界裡似乎早 就潛藏「異化」的可能性,也難怪孟子不得不多言善辯,而苟子所以 力倡性惡之說,其中緣由質為來自生活環境、文化情境與心性理境之 間裡外交攻的各項因子所不斷舖展成的。而由此斷言儒家始終與其所 處之時代環境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當非武斷之論,而若由此再論 及儒家的倫理觀其實與任何時代的倫理境況都可能發生新的意義聯繫,也自有其道理在。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0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5.pdf (6.416Mb) -
曾, 春海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倫理是協調和規範「我」與「他者」的情理關係之原理。「他者」 由較寬闊的視野而言,指個別的他人,由個體之間的諸般關係所組構 出來的家庭、族群、社群、社會與國家、非人類的天地萬物。因此, 由其間的層層關係所發展出來的倫理範域,當可概括為:家庭倫理、 宗族倫理、校園倫理、社區倫理、職業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 經濟倫理與生態倫理(或環境倫理)及其他可能蘊含的倫理。倫理有 促成穩定群體秩序、和諧群己關係、平衡人文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實 現生命意義與價值等多方面的功能。 就中國的社會結構及歷史文化的脈絡而言,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單 位,也是建樹人際網絡的發展起點。同時,家庭也是中國人生活世界 的核心'倫理親情及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向為中國文化所尊崇及追求 的至上精神價值。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商化的社會型態已在六十年代逐漸確立。八十年代的大幅度政治民主化,一般民眾雖然對 自由與平等的民主真諦有不同程度的解讀,然而, 以個人至上的自由 主義思潮,以不同的面貌和方式為人們所接受和執信。在多元價值觀 漸興,社會開放、個人主義流行、自我意識凸顯、公共理性不足及自 私自利橫行的社會風氣下,傳統的家庭生活價值不斷受到衝擊,家庭 倫理被挑戰而逐步解體甚至虛無化。表現在社會生活上則有諸般犯分 越禮的言行,呈現在政治上則有很多悸信枉法,爭權奪利,以權謀私, 以私害公之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6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1.pdf (5.518Mb) -
宋, 榮培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在儒家思想中,雖然很難找一個與西方「和平」一詞完全一致的概念,可是在這見,如果把它理解為一個既沒有因內部因素而引發深刻社會矛盾,也沒有因外部侵略而導致社會混亂的,一個能維持人類 繁榮幸福的小康狀態的話,在儒家思想襄面,我們會很容易發現此種意義上的「和平」思想。時常在西方人的墓碑上出現的所謂的「永值的和平」 (paxperpetua) ,在西方人看來,當他們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時際上是不存在的。與其相反,對總是假設在過去曾實現過三代「理想社會」的儒學人來說,既使眼前的現實再怎麼殘忍,也不會拋棄在 現世上實現理想社會的願望。筆者按照下列形式,考察一下從這樣的肯定現實的觀念中出發的廣義的儒家思想,同時特別是先秦時期的孔子、孟子、苟子的和平論,或者他們的和平倫理論的意義。 1 )孔子所講的「大和合」的理想社會與共同體和平的倫理 2) 孟子所講的「仁政」論的理想與義戰論的意義 3) 苟子所講的「仁義之兵」的概念與通過「禮治」的王道論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0 Files in this item: 1
03-儒家的理想社會觀與和平倫理.pdf (4.800Mb) -
張, 寶三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注與疏同為儒家重要解經形式之一,由於兩者間關係密切, 後人 每以「注疏」連稱。然叉由於兩者關係複雜, 不易釐清,學者或以為 「注是解釋經的文字,疏是對注的解釋。二者合稱為注疏。J 甚至 誤注為疏2 或誤疏為注3 。本文擬就儒家詮釋傳統中由注到疏之發展 以及今存南北朝、情、唐之義疏等資料加以考察,以究明注與疏兩者 間之關{系。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1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6.pdf (6.923Mb) -
李, 焯然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道德政治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特質,先秦儒家特別強調道f 與政治之間的絕對相關性,認為統治者必須要樹立道德典範,推行程 政,這樣才足以取得人民的信服和愛戴。孔子對政治的主張,其中A 思想便可以「德治」二字概括。〈論語〉中孔子說r 為政以德,目 如北辰,居其所而泉星共之。J 叉說r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 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J 儒家認為最高明在 政治是德治,還用刑法以限制人民的行為是最拙劣的辦法。德治的差 本要求是政治領袖必須具有道德的性格,以身作則,社會和人民就會 自然而然的歸趨於善。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1 Files in this item: 1
b2-6.pdf (4.400Mb) -
高, 莉芬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爭議性頗強的一種文體。有關它的起源引發 過不少的爭議; 它的評價不僅在其盛行的兩漢,乃至於後世亦是或 褒或貶,揚抑不一。但這一個介於詩和文之間的文體,卻在中國文 學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因其文體本身的特殊性,在其演 進發展上,不惟與「詩」忽出忽入,叉與「丈」若即若離。尤其是 與詩此一文體問的糾葛離合,尤為密切複雜。 詩與賦此兩大文體並存的時代,最早應上溯至西漢1 。從兩漢開 始,經魏晉至南朝,在此一期間,漢賦歷經了騷體賦,自司馬相如 等完成〈子虛〉、(上林〉之類以問答散體r 鋪張揚厲」的漢大 賦典型後,賦與詩漸行漸遠,而賦成為漢代文人創作的主要文體。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2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1.pdf (6.776Mb) -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明代后期自隆慶萬曆朝起,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生 活的急劇變化,作為一種古老文體的辭賦,也和詩歌散文等其他文 體一樣,無論思想內容、藝術形式、藝術風格都比明代前、中期有 著明顯的發展變化。就思想內容而言,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矛盾之作 日見增加,幾乎沉寂了一個世紀的諷刺小賦叉見活躍;在藝術風格 和表現形式方面,華艷騏儷逐漸取代和平淡雅,而宋元以來流行的 新文賦體叉逐漸為陪唐以前的文賦、耕賦、騷體賦替代。所有這些 發展變化,在大戲劇家湯顯祖的賦作中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印證。 湯顯租的辭賦在其全部鴻篇巨著中僅占很小比例, 三十來篇, 數萬字。其最早的(廣意賦> '大約寫成於萬曆五年,二十八歲時, (豫章攬秀賦〉則寫作於萬曆三十六年,已是晚年的作品了。足見 湯氏一生對賦體寫作是相當喜愛的。(廣意賦〉之小序云: 粵余小子,姓於天乙,以施於尼父,則我之自出J鳴矣。而六 藝於茲闕然。此豈稱為明神后乎?恐后來者不知有小子。人 生何常?語曰「樂與餌,過客止」。日中則還,大不可不遴 也。惡從人而悲傷,遂自廣焉。 這表明為累試不第而作賦以自廣。「余雖未齡於壯兮,鑒余發而有 宣」。當作於三十歲以前。叉云r 先鴻征之一日兮,塊見夢乎海 神.. . . . .余夢夫海若之陳珍兮,指為號而幾真」。按「海若」見〈莊 子﹒秋水篇) ,指北海神。然此賦中之「海神」恐與舊題為蘇軾所作之《仇池筆記〉中之廣利神王有關。〈仇池筆記﹒ 廣利王召〉 余一日醉臥,有魚頭鬼身者自海中來云r 廣利王請端明(蘇 軾) J 。余投褐履草黃冠而去,亦不知身步入水中,但聞風 雷聲。有頃,豁然開朗,真所謂水晶宮殿也... ...有頃,東華 真人、南漠夫人造焉。出絞銷丈余,命余題詩。余賦曰: 寫竟,進廣利。諸仙迎,成稱妙。獨廣利旁一冠替者,謂之 鱉相公,進言r 蘇軾不避忌諱。」王大怒。余退而嘆曰: 「到處被相公廝壞! J 湯顯祖於萬曆五年曾以件時相張居正而下第,則此賦或寓有諷 刺張居正之意1 '故小序之末有「惡從人而悲傷,遂自廣焉」的表白。 且以後湯顯祖即以「海若」為別號,諒非巧合。如上述理解可以成 立,則從一開始起,湯顯祖就把辭賦當作一種譏刺藝術而創作著。 一篇〈廣意) ,關聯著當年考場、官場的是非恩怨,其間隱寓譏刺 影射之意。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4 Files in this item: 1
B3-23.pdf (4.185Mb) -
許, 結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至唐始分古體、律體,其因有二: 一為詩賦藝術之歷史發展: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云r 唐興,沈、宋之流,研煉精切,穩順 聲勢,號為律詩至於律賦,其變愈下。始於沈約Ii"四聲八病』 之拘,中於徐、庚『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階唐『取士限韻」之制J 其源在齊梁聲律之學; 一為文化制度之現實規範:孫梅〈四六叢話序〉 云r 自唐迄宋,以賦造士,創為律賦J 明其與科舉考試之關係。 緣於「唐人之賦,大抵律多而古少J (祝堯〈古賦辨體) )的創作變 化,賦學批評亦因唐代「古賦J r 律賦」之名的確立1 '開啟了「古」 「律」之辨與「賦體」之爭,從而將中國賦學劃分為前後兩大階段。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6 Files in this item: 1
B3-5.pdf (6.990Mb) -
俞, 志慧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本文以先秦文獻和出土材料中的全部古「語」為對象,探 討其意義及源、流、變, 認為先秦時期廣泛流傳的「語」是一 種特殊的語文體裁, 其作用是明德,輯成專書的〈語〉被用作 教材和讀本, 是當時人共同的思想、話語資源,也是先秦諸子 的知識底蘊之一。它源於《詩) <書〉等文獻、前賢時哲之語和 民間的傳言流語。言說和著述徵引古「語」是徵引者志古之道 的體現。「語」在流傳中大致循著由口語而書面、由精警到生動、 由短到長的軌遊變異; 內容上,前期有泛道德傾向,後期更多 具體的人生經驗和處世方法。古「語」在變異過程中呈現出形 式多樣性和意義豐富性,其變異與上古社會和思想的變遷過程 同步, 且呈互動狀態。因而古「語」有特殊的學術史、思想史 意義。論文以〈論語〉為例, 藉列表對照突顯古「語」的文獻 學意義, 以彌補楊樹達〈論語疏證〉之缺, 亦有助於理解孔子思想和〈論語〉章句。最後,論文就古「語」傳播過程中人們 的文化心理討論了其中蘊藏的若干文化意義。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8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3.pdf (18.91Mb) -
萬, 光治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文學發展到宋代,諸體己備。元祝堯〈古賦辯體〉、明吳納 〈文章辨體序說〉、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從歷史的縱向著眼, 或分別為楚辭、兩漠、三國六朝、唐、宋五體,或分別為古、徘、 律、文四體。其實就文體而論,兩說皆不出古、徘、律、文。如圖: 祝堯|楚辭體I 兩漢體|三國六朝體 吳訥 徐師曾 古賦1Jf II式 唐體 律賦 文體 文賦 其中,就徘、律二體,祝、吳、徐氏論之甚詳,界定亦頗分明。唯 古賦與文賦的界定、兩者間的關係,以及對宋代文賦的評價,尚有 詳加討論的必要。由于吳、徐二氏之論賦,不出祝堯範圍,故本文 僅就〈古賦辨體〉而論列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0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9.pdf (4.708Mb) -
賴, 貴三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周易﹒文言傳〉雖僅釋乾、坤二卦,然於二卦卦交辭義理,頗 多細密的分析,深契符應儒家思想、;而歷來學者以〈易傳〉為孔子所 傳授,故擬以(文言傳> r 經天緯地」之文,以析論孔門於道德、世 情、人心等諸方面的精闢見解。尤其, <乾﹒文言傳〉詮釋卦辭「元 亨利貞」義理,轉化為「仁義禮智」四德,最能通透孔孟道德旨趣; 且於乾卦辭、交辭的思維進程,具有「獨善」與「兼善」內外一體的 分析與圓成,故衡觀乾、坤二卦(文言傳> '所謂「樂則行之」、「憂 則違之」、「善世不伐」、「德博而化」、「進德修業」、「修辭立誠」、「敬 以直內」、「義以方外」等兼備體用的道德實踐理趣,於人生日用、應 物處事、治世達道,皆為「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J '古往今來, 均涵蘊豐沛的時代動力。研析(文言傳〉義理,乃能洞見孔聖儒門「志 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全體大用,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博雅宏偉的規模,尤其具體而微的展現薪火相傳的教化意義,審視於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饒富時代鑒證、體踐與昇華的後設超越價值,是 中國文化的無上瑰寶。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3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8.pdf (6.482Mb) -
于, 浴賢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初唐,值一代王朝草創之初,統治階級以創業者所特有的非凡氣魄, 致力於守成,安天下大業,為皇權穩固,王祥久長,統治者認真吸取前 朝治國的經驗教訓,虛心納諜,聽取各方面意見,選賢授能,任用一大 批忠誠有為的文臣武將,君臣同心協力,勵精圖治。從唐太宗到執政大 臣,對於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都有深刻的認識。魏徵曾告誡唐太宗 曰r 臣聞古語云Ir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iI J I唐 太宗亦謂侍臣曰r .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 以峻腹,腹飽而身斃。J 2因此,統治者注意與民休養生息,省都役,薄 賦斂, 興復制度,革除舊弊,戒驕奢'去淫f失。經唐太宗一朝二十幾年 時間的努力,天下統一,吏治清明,四夷安定,邊界鞏固,生產發展, 經濟繁榮。國力己較為強盛,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之后, 高宗、武后、中宗、睿宗數朝,均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持續穩步地 發展,終於步入了盛唐鼎盛階段。初唐的統治者們在加強國內治理、建 設的同時,並以發放的精神、寬廣胸懷發展與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這一對外交流活動,對初唐乃至整個唐代的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 , 一時,各國使臣、學者、商人、傳教士紛紛湧進長安、洛陽,他們 帶來了異國的商品、學術、文化和宗教。胡樂、胡舞、犀象、鸚鵡' 異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8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7.pdf (4.483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6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