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8 of 8
-
白, 永瑞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天安門廣場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collective memory) 中是和現代化進程 過程有著特殊的實踐相聯繫的,其契機可以溯及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是熟 悉中國史的人們可以簡單得出的推論。但是,我認為以前的學術界對於形成特 殊的集體記憶的起源或者形成過程並沒有傾注特別的關注。人們關心話題從來 只是集中在發生「六四事件J 的天安門廣場上。 有一部記錄片向我們演示了1989年天安門廣場集會示威主導層的形成和糾 葛, 從這部記錄片(那些形成和葛藤招練的論爭)里我們可以看到, 1 與通過 歷史的象徵或者儀式( ritual )持續的方法相比, 2 糾明在此事件或者儀式裹參加的行為主體,及其能動的作用的方法,更能有效地說明歷史的力動。從這個 角度上來看,溯及五四時期的天安門集會的形成過程,研究其中的各種各樣勢 力的競爭和妥協的方法,希望不只是單純的確認其起源,更重要的是糾明理解 中國民主主義特質的起點。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9 Files in this item: 1
b1-1.pdf (3.921Mb) -
高, 永光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德先生」與「賽先生J 是五四運動時兩個最響亮的口號, r 德先生」是 對「民主」的追求, r 賽先生」是對「科學」的追求。「五四」運動從單純地 對帝國主義的不滿,以及對當時政府主事者無能的示威、抗議運動,演變成當 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從代表民主與科學的「德」、「賽」兩位先生的口號, 就可以看出近代中國政治社會問題的癥結。同時,也指出了近代中國努力的兩 個目標。 民主與科學這兩個目標,比較之下,科學的目標是比較沒有爭議的,科學 主義的定義,或者在科學與人生,科學與哲學,甚至於科學與政治間的關係, 當然有很多爭論的空間。l 但是,從技術層面來看,若只涉及物質條件的改善,科學的發展,爭議不大,不會出現有法西斯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科 學,或者有自由主義的科學,彼此各說各話,講的是不同的東西。 但是, I 民主」的定義是什麼? 應該有的內涵是什麼?社會民主、經濟民 主、政治民主有什麼差異?社會主義民主、自由主義民主究竟是不是截然不 同,沒有交集的兩回事,則爭議不休。即使是在同一種意識形態之下,涉及民 主政治運作的政治制度,也有各式各樣,這種和那種的爭議。 因此, I 五四」所追求的兩個目標:民主與科學,科學部分大體上從民初 以來,不論政局如何演變,始終是中國現代化大家所認可的目標;但是, I 民 主」卻正好相反,表面上,它在「五四」運動的運動時期,是喧騰一時的口 號,但隨即被「國強」的考慮所取代,雖然隨著政局的轉變, I 五四J 以來對 「德先生J 的追求,自民國8年以後,仍然一再地被提及、強調,不過在事實上 卻沒有實質的推動,尤其是1949年兩岸分治前。 不過,在兩岸分治之後, 彼此對於「五四」仍然強調,當然有不同的用 心。有趣的是,兩岸對於民主的探索,卻都在最近十年呈現出蓬勃氣氛,也各 自展現了不同的成果。今年是民國88年,西元1999 '就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 當代中國,在世紀初所發生的這一世紀裡影響最鉅大的五四運動中所追求的民 主,似乎展現出實現的可能,特別是在「五四」運動80周年的今天,當然值得 分析探討。 因此,本文先針對五四所追求的民主,做一扼要的本質上的探討,其次分 別討論台灣及大陸在近十年來各自摸索的民主道路,最後則討論兩岸民主發展 的前景以及是否彼此有可借鏡之處。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0 Files in this item: 1
b1-2.pdf (6.807Mb) -
陳, 以愛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高潮過後,中國知識界又掀起了一場「整理國故」的 運動。l 自從胡適( 1841 一1962 )在1919年撰寫〈新思潮的意義> ' 將「整理國 故」列為新文化運動的四項綱領之_ , 2並獲得北大同人熱烈響應, I 整理國 故」迅即成為一句學術新口號, 北大且於1922年成立研究所國學門(以下簡稱國學門)以實踐「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的理想。3不但如此,就在數年.之 間, r 整理國故」更以新一波學術文化「運動J 的形式席捲全國,造成「上而 名人教授,下而中小學生J '皆以「整理國故」相號召, 4顯示一場新的「國學 運動J 5 ,已繼新文化運動之後成為知識界最引人囑目的一項事業。 「整理國故」能在新文化運動後吸引那麼多人投身其中,的確是一個值得 探討的現象;該運動在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上的意義及其所造成的影響,也有 必要作深入的研究與評估。不過,由於「整理國故」是一場涵蓋面極廣,參與 人數也極眾的學術文化運動,因此本文僅集中討論下列問題r 整理國故J 究 竟是如何由一句口號演變成一場學術文化運動的?對於這場運動的形成與擴 大,五四後生機蓬勃的出版業到底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再者,當出版業加入 到這場運動之後,其以牟利為主的特性,又是否會使「整理國故」的發展面貌 發生某些轉變?對於上述問題的討論,本文主要就影響學術發展的外在機制方 面著眼,以探討新式傳播媒介出現後學術理念傳播所呈現的新形態,以及由此 而衍生的一些問題。因此,雖然五四前後中國學術思想的內在發展脈絡,為了 解「整理國故」運動興起的不可忽略之因素,然此非本文論述的重點,這是首 先要加以說明的。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1 Files in this item: 1
b1-3.pdf (7.248Mb) -
唐, 啟華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為民初外交之樞紐,上承民國肇造以來對外之積怨,下 啟歐戰後中國外交之新局。民初幾個重要外交問題,舉凡二十一條交涉、山東 問題、巴黎和會等,皆與其密切相關。然而五四與民初外交之間的錯綜關係, 至今仍缺乏較平允、深入的學術研究。一方面因中國民族主義過強, 認為巴黎 和會山東交涉失利,中國外交挫敗,歸罪於西方各國之「強權如故J ;一方面 因黨派觀點影響,認定民初外交失敗為北洋軍閥賣國所致,否定北京政府之外 交成績。以致時隔八十年的今日,兩岸教科書中的民初外交與五四運動,仍充 滿悲情與扭曲。1919年為世界外交史上重要分水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道的舊式 帝國主義外交式微,美國威爾遜主義( Wilsoniani s m ) 、蘇聯列寧主義 ( Lenini sm ) , 及中國民族主義代興。同在此年, 美國總統威爾遜( Woodrow Wil son ) 倡議成立國際聯盟, 蘇聯領導成立共產國際, 中國發生五四運動。此 三者間的錯綜關係, 實為二十世紀世界外交的重要線索, 2值得將來更進一步 考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2 Files in this item: 1
b1-4.pdf (10.12Mb) -
小池, 聖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日本的中固近代史研究:;: è 0τ五四運動前後的時期概念已防、二勻的解較前存在Lτu 、 Q ,司E 仿一弓針、1ζ義lζi立1914 年9 月仿日本仿山東攻時﹒ 極東ì-'-1、y權益仿奪取恥G 1922 年2 月仿口已/ 2/← ν金議i之扣付毛山東懸案解決桑約仿解決主-C è L-、抉義1;: f立1919 年2 月恥b 福州事件的1919 年11 月主吃了老封象主寸志(l)。第二部「店義J r狹義J è 1.- 寸設定 仿古色r r店義的五﹒ 四運動期J è 1.- ' 予呼新、加歷史竿的時期名科, è L- τ 妥當-c:åtJ 否如r 予 恥l之弓心τl士、極時τ疑問」主L 、第一次大戰期t 寸毛色仿-c:<b 志(2) 。 之扎lζ封Lτ本報告-C: I立、封象時期è L- τi士、日本近代史主的整合性金色。τ ν 志後者 仍第一次大戰期è L-、f~ 恥T 色後半lζ相當寸志寺內﹒原間內閣期合很古之èè 寸忌。奄 叮際、~該期仿日本仿政治指導者也因際璟境看了念頭l之、全体的社外交政策仿拉力~ -c:討中固 政策壹位置弓l于1告訴b 外交全行。τ U 、7亡。當然、外交政策仿寸Aτ 力豈有劫-c:åtJ 0 t;:vlt-c: i立扭〈、日本政府的意因t 反封刃結論討色之已在扎忍之主色U主U"i-C:6TJ 0 元。的土U 、文、 日本仿封中固政策仿寸^ τ 討「反日帝囝主義革命運動J 八仿封忘守志。元左理解寸志之t i土問題-c: ib 志。豆豆該期的日本已è0τ 中園的「運動J è 奄扎壹押L 出寸中園?三/ 3 7- 1) ;( A 仿色。τ 心志呵,于方口~一的影響力;土看過T 韋拉卡加(3 ) 、日本仿封外政策ι 「主体J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3 Files in this item: 1
b1-5.pdf (6.158Mb) -
山腰, 敏寬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the cradle of modernized democratic or political movement in China. 1 Once it exploded at Peking on May 4 in19 凹, the movement involved various cIasses and spread to the whole country. Actually two important political partie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is movement, namely were the China Nationalist Party and China Communist Party. In the studie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iterary Revolution is supposed to indicate the intellectual awakening and mark the prologue to the movement. In addition , some studies had emphasi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Of course the influence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rnight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tudents. It is true 出at Revolutionary Russian government issued the principles for ending the WWI, incIuding the famous phrase “ self-determination." But the Russian couldn't attend the conference. Of course we can not deny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totally. Because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themselve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discIosure diplomacy of the revolutionary Russia. But, so far, American influence has been neglected, or underestimated. It is Wilson's Fourteen Points which were adapted as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ference. 1 would like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activities on this movement. At 出at period, soon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1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the Versailles Peace Conference,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possessed a powerful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namely the Comrn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It circulated American propaganda eagerly not only domestically but also internationally.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4 Files in this item: 1
b1-6.pdf (13.41Mb) -
張, 玉法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在北京爆發的學生運動,是巴黎和會中山東問題引起 的。此後近兩個月,此運動不僅擴散到全國各地,而且參加的人普及於政、 教、學、工、商、農各階層。當時中國民族主義高漲,帝國主義國家無論損及 中國任何地區的主權或其他權益,都會引起全國性的關切。 五四運動既困山東問題而起,無論從什麼角度研究五四運動,首當了解巴 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討論,以及討論過程中的轉折和最後結局,因為此兩個月 的社會運動,由少數的地點擴及中國全面,由學生運動演變為普及各階層的群 眾運動,而且中間起起伏伏、伏伏起起,無不隨巴黎和會討論山東問題的進程 及其所遭遇的問題而轉變。本文討論山東人民對巴黎和會中有關山東問題的反應,首先探討巴黎和會中山東問題的轉折其結局。 國人對巴黎和會抱有很大的希望,但關懷中心仍是山東利權的收回問題。 山東利權能否自日本手中收回,關繫著整個國權問題,直接受到影響的仍是山 東人民。因此,山東人民對山東問題的交涉極為關懷,交涉失敗以後極為價 激。此處無法將五四運動時期各省區的表現作比較,僅以山東省區為個案,了 解五四運動由學生運動發展為群眾運動的過程與內涵。先討論省會濟南,次討 論各縣,再討論山東各界代表赴京請願。到六月二十八日,中國專使拒絕在對 德和約上簽字,全國性的運動即近尾聲。但在山東,由於主政的院系軍人親 日,而在山東的日本勢力,又對山東的反日運動加以反制,各界人民對地方軍 政當局和日本勢力的抗爭,又延續一、二年。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5 Files in this item: 1
b1-7.pdf (24.05Mb) -
熊, 月之 (政大文學院, June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五四運動的爆發地、中心地在北京,但追根溯源,這一運動的興起,無論 是思想體釀,人才準備,還是抗議方式的形成,都與上海有重要的關係。 晚清人在比較京種兩城時,常用文明、野蠻、革新、守舊等對比性很強的 字眼: 時人謂上海、北京為新舊兩大鴻驢,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誠 精確之語。北京勿論矣,請言上海。自甲午後,有志之士成集於上 海一隅,披肝瀝膽,慷慨激昂,一有舉動,輒影響於全國,而政府 亦為之震憾。故一切新事業亦莫不起點於上海,推行於內地。斯時 之上海,為全國之所企望,直負有新中國模型之資格。l 民初人謂: 上海與北京,一為社會中心點,一為政治中心點,各有其挾持之 具,恆處對峙地位。......抑專制之世代,有政治而不認有社會,盡視社會為政治卵翼品,不使政治中心點之外,復發現第二有勢力之 地點,防其不利於政治也。惟上海之所以得成為社會中心點,其始 也,因天然之地理,為外人提羨。其繼也,又因外人經營之有效, 中經吾國太平戰事,而工商及流寓,乃相率而集此。而其最大原 因,足以確立社會中心點之基礎,與政治中心之北京有并峙之資格 者,則實以租界為國內政令不及之故。2 時人的評論未必完全妥貼,但都看到了清末民初京福兩大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巨 大差異。事實上,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在清末民初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 中,扮演著明顯不同的角色。北京傳統,由於這些因素,在五四運動中,兩個 城市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各有特點。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6 Files in this item: 1
b1-8.pdf (6.709Mb)
Now showing items 1-8 of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