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與流俗詞源的迷思—從《臺灣語典》看台語漢字的規範道路

DSpace/Manakin Repository

字源與流俗詞源的迷思—從《臺灣語典》看台語漢字的規範道路

Show full item record

Title: 字源與流俗詞源的迷思—從《臺灣語典》看台語漢字的規範道路
Author: 姚, 榮松
Abstract: 六十四年前,台灣在經過日本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之下,台語竟遭日 人禁止,史學家及詩人連雅堂先生目睹這種文化的災難,亟思有所拯救, 於是奮而撰成〈台灣語典〉一著。連氏在〈自序二) ,曾經描述當時「臺 語之日就消滅」的境況,他說: 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伊唔初啼,而鄉校已禁其臺語矣。今 之青年,負笈求土,期求學悶,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臺語矣,今之 措紳土士,乃至里胥小吏,遨遊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 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語臺語矣。... 余以慘氏,躬逢此陀,既見臺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帶發達,遂成臺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1 連氏所描述的是日人治台後期,當時臺語所受到的外患與內憂,雖然 在光復初期得到稍稍好解,但由於二二八事件造成的族群對立,使得原擬 「恢復台灣語應有的方言地位」以掃除日語習染的漸進的國語政策,轉為 全面緊織的國語干行運動,其影響所及,台語得不到充分的重視,甚而淪 為被歧視的「方吉J 這種經驗在三十年前和連氏上文所描述者,相差鈕 幾。解嚴以後,這個夢魔雖已解除,然而山地話和客家話,依然存在大量 流失的危機,所以連雅堂先生七十年前的憂患,依然存在!具體的說,連 先生整理台語的工作,迄今才剛剛起步,我們研究這個問題,不過是農續 前賢之遺志而已。 連氏為台灣三百年著史的動機是「懼文獻之亡J 但是保存歷史,並 不能保證民族文化不亡,連氏深知語文的消滅即是文化的滅絕,為了從根 救起,不得不從語言文字方面進行整理,以便保存,並謀發展。他以為要 使台語成為人人能說的語言,能寫的文字,就必須從根本上,尋求台語的 根源。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6
Date: 1997

Files in this item

Files Size Format View
a2-5.pdf 6.846Mb application/pdf View/Open

The following license fil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This item appears in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Show full item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