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2.第二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7 of 7
-
姚, 榮松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六十四年前,台灣在經過日本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之下,台語竟遭日 人禁止,史學家及詩人連雅堂先生目睹這種文化的災難,亟思有所拯救, 於是奮而撰成〈台灣語典〉一著。連氏在〈自序二) ,曾經描述當時「臺 語之日就消滅」的境況,他說: 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伊唔初啼,而鄉校已禁其臺語矣。今 之青年,負笈求土,期求學悶,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臺語矣,今之 措紳土士,乃至里胥小吏,遨遊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 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語臺語矣。... 余以慘氏,躬逢此陀,既見臺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帶發達,遂成臺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1 連氏所描述的是日人治台後期,當時臺語所受到的外患與內憂,雖然 在光復初期得到稍稍好解,但由於二二八事件造成的族群對立,使得原擬 「恢復台灣語應有的方言地位」以掃除日語習染的漸進的國語政策,轉為 全面緊織的國語干行運動,其影響所及,台語得不到充分的重視,甚而淪 為被歧視的「方吉J 這種經驗在三十年前和連氏上文所描述者,相差鈕 幾。解嚴以後,這個夢魔雖已解除,然而山地話和客家話,依然存在大量 流失的危機,所以連雅堂先生七十年前的憂患,依然存在!具體的說,連 先生整理台語的工作,迄今才剛剛起步,我們研究這個問題,不過是農續 前賢之遺志而已。 連氏為台灣三百年著史的動機是「懼文獻之亡J 但是保存歷史,並 不能保證民族文化不亡,連氏深知語文的消滅即是文化的滅絕,為了從根 救起,不得不從語言文字方面進行整理,以便保存,並謀發展。他以為要 使台語成為人人能說的語言,能寫的文字,就必須從根本上,尋求台語的 根源。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6 Files in this item: 1
a2-5.pdf (6.846Mb) -
林, 文月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先生傾其一生心血,以著史撰文編書為職志。他的不朽鉅著 〈臺灣通史〉已於生前出版,其後又屢次再版(大陸詩草〉也在民國十 年由臺灣通史社發行。至於其餘的詩文創作,及所編箏的有關臺灣史蹟文 物諸作,如〈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 (包括〈大陸詩草〉與〈寧南 詩草) )、〈雅堂文集〉、〈臺灣詩薔〉、〈臺灣贅談〉、〈臺灣漫錄 〉、〈臺南古蹟志〉、〈臺灣語典〉、〈雅言〉、〈閩海紀要〉、〈臺灣 叢刊〉等,亦於臺灣光復後陸續編印問世。 民國八十一年,雅堂先生之孫連戰先生將其父震東先生珍藏一甲子的 家書八十七封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製而公之於世。至此,除了可能仍 有若干刊布於當時報章雜誌或其他刊物而尚未能採入〈連雅堂先生全集〉 之詩文而外,雅堂先生的文字已經大體可以看到了。 本文擬自〈雅堂先生家書〉所收錄八十七封家書,來觀察雅堂先生晚 年的生活情況,以及其心境。筆者雖恭為連雅堂先生之外孫女,除少數未 為外人所知得自長輩之口碑部分外,餘均以文字資料為依據,以徵信實; 又以下敘論,擬依一般論文撰寫習慣,對人物將直稱姓名而不加尊稱,以 避免行文冗贅,特先申明於此。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2 Files in this item: 1
a2-1.pdf (7.799Mb) -
陳, 昭瑛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1878-1936) 生於日據時代之前, 18 歲遭逢割台之變。日據台 灣的時空背景對他一生的學思歷程有絕大的影響。不深入日據時代台灣漢 族受大和民族殖民壓迫的歷史情境,便無法了解雅堂一切著作的基本精 神。然而堅持漢民族的本位,反抗異族侵略與統治,卻不僅來自時代的刺 激,也來自雅堂的家學。 雅堂祖先來台在十八世紀初,雅堂外孫女林文月敘述了連氏家族入台 的經過r 清聖祖康熙年間,連雅堂七世祖興位公因痛明室之亡,決計際 遷,所以渡海來台,←居於台南的寧南坊馬兵營。興位公選擇這個曾為民 族英雄駐師的歷史紀念地作家園,並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深遠沉痛的用意 的,這可以從連氏子弟不應清延科舉的事實看出;而興位公臨終時遺命以 明服撿,更表示他至死都有左桂之痛,誓不屈服於異族統治的反抗之意 。J (林文月1977:2 )從此興位公的遺囑便成為連氏家族代代奉守的家 規。因此當我們看到雅堂父親永昌以春秋史學傳為家學,一點也不覺得意 外。在〈過故居記) ,雅堂回憶道r 先君好讀春秋、戰國書及三國演義,所言多古忠義事,故余得之家教者甚大。J (連雅堂1964:87 )父親 不僅關心古史,也關心台灣史,雅堂在〈台灣通史﹒孝義列傳﹒序〉中也 回憶在十三歲時,其父以兩金購得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給他,並說: 「i女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J (連雅堂1985:932 )於是雅堂「發誓 述作,冀補舊志之缺。J (仝上)並在〈台灣通史〉將成之時,感到「先 君音容如在其上J (仝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雅堂把這段與〈台灣通 史〉息息相關的往事寫在〈孝義列傳) ,這說明了他把此一歷史鉅著的完 成視為自己守庭訓、盡孝道的一部分功課。 如果說連氏家族史與家學提供雅堂浸淫其中以涵養史識的小傳統,則 中國古典史學則提供了大傳統,這個大傳統既供給雅堂史學必需的養分, 也因雅堂史學而益增燦爛的光輝。這個大傳統自然以〈史記〉為源頭。雅 堂對〈史記〉的愛好萌發甚早,幼年受教之時, r {史記﹒項羽本紀〉的 文字幾達萬字,他竟能過目成誦。J (林文月1976:201 )整部〈台灣通 史〉體例受〈史記〉影響自不待言,在(凡例〉中他自道r 此書略仿龍 門之法,日紀,日志,日傅,而表則入伊靖宇之中。在〈台灣通史刊成 語??(2;2325ff傳人自居r 時而後主宗風,游俠書成一 在反清復明的家台精神下成長的雅堂,在自己的時代裡,把這一精神 變換成反日復漠,乃疋順理成章的;在以史學為主的家學傳統中,雅堂以 〈台灣通史〉的撰寫當作畢生志業,以回報家族的養育之恩,此更說明了 即使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台灣,漢族的歷史意識與忠孝之道仍然代有傳人。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5 Files in this item: 1
a2-4.pdf (6.592Mb) -
沈, 清松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對於所謂「台灣精神」的探討,若欲在當代方法學上找到一相稱之概 念,首先或可訴諸當代建築現象學家諾伯爾﹒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 所謂的「場所精神J (Genius loci, The Spirit of Place) 。諾伯 爾﹒舒茲在〈場所精神一邁向建築現象學〉一書中說r 場所是個具體的 『這裡j ,有其特殊的『認同j 0 J 1 而所謂「精神J 則表示「一物之 所是J (What a thing is) 或該物之「意欲何所是J (What it wants to be) 0 2 整體說來,所謂「場所精神」是指一個具體的生活空間中所表現 的「特性J 後者指稱一種一般的氣氛,是任何場所中最為廣泛的屬性。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3 Files in this item: 1
a2-2.pdf (5.940Mb) -
王, 文顏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先生生於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 ,卒於民國二十五年(一九 三六) ,享年五十九歲。在連先生的一生當中,他始終以維護臺灣漢文化 為職志,而積極參與詩社活動,正是他維護臺灣漢文化於不墜的重要手段 之一;連先生在文章中一再強調說r 文運之存,賴此一線J 1 、「文運 之延,賴此一線J 2 ,又說r 三十年來,漢學衰頹,至今已極,使非各 吟社為之維持,則已不堪設想J 3 ,由此可見連先生對於詩社的重視,以 及他熱中參與詩社活動的深意。 「報社」是連雅堂先生的職業舞台r 詩社」是連雅堂先生的生活重 心,兩者相輔相成,都對連先生的文化工作起著奠定基礎的重要作用。本文選擇<連雅堂先生的詩社活動>做為論題,一則是想將連雅堂先生的詩 社活動事跡敘述清楚,再則是想探討連雅堂先生鼓吹詩社活動的深層目 的;或許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位文化工作者,在異族殖民統治之下,如 何辛苦的維繫漢文化的香火。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7 Files in this item: 1
a2-6.pdf (5.925Mb) -
陳, 照雄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先生,字武公,號劍花,生於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台南府 馬兵營,先祖父為永昌公季子,連雅堂少受庭訓,長而好學,秉性聰穎, 過眼成誦,先祖父深愛之,曾購台灣府誌一部授之曰r 拔為台灣人,不 可不知台灣歷史。」 甲午中日之役,清師慘敗,訂馬關條約,割台灣以和。是年六月,先 祖父去世,先生時年十八,奉諱家居,手寫少年全集,開始學詩,以述家 國淒涼之感。 光緒三十一年赴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不久被查封,回台入台南新 報服務,光緒三十四年移居台中,入台灣新聞社漢文部,開始撰寫台灣通 史,至民國七年始成,全書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共八十八篇,表 圓附焉。起自隔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遣,此外並著有台灣詩 乘、台灣語典、劍花室文集等,無不充沛民族精神與愛國熱忱。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4 Files in this item: 1
a2-3.pdf (6.818Mb) -
簡, 宗梧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多少年來,連雅堂的〈臺灣通史序〉都被選為高中高職國文的教材, 所以為莘莘學子所熟讀。雅堂先生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說: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陳,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 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做惕。烏乎!念哉!凡我 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缸,以發揚種性;此則不倍之幟 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氏之景命,實式憑之。 所謂「凡我多士... ••• ,不債之幟」云云,連雅堂顯然是以中國傳統之 士自任。錢賓四先生曾說r 中國之士則自有統,即所謂道統。此誠中國 民族生命文化傳統之獨有特色,為其他民族之所無。J 1 中國知識分子的 道統,黃俊傑有相當精闢的說明: 從中國歷史的經驗來看,中國知識份子自春秋戰國初次出現於歷史舞臺 之時,即已發展了一種群體的自覺,而以文化傳統的承先與啟後自任。傳統中國知識份子所懷抱的這種文化傳統,成為他們安身立命,證成生 命價值的根據,也是他們賴以批導現實的基礎。2 我們用這一個角度,去考察一位生於臺灣,少年時期鄉土便被割讓, 失去根植的土壤,又身歷中國社會經濟政治「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知 識分子,對他一生志業以及其行事所展現的書生本色,或將有更多的了 解;對他「雞鳴不已於風雨」的生命情懷,或將有更深的體認。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8 Files in this item: 1
a2-7.pdf (3.513Mb)
Now showing items 1-7 of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