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吳鳳列傳》中的儒家思想
Title: | 《臺灣通史‧吳鳳列傳》中的儒家思想 |
Author: | 陳, 昭瑛 |
Abstract: | 連雅堂(1878-1936) 生於日據時代之前, 18 歲遭逢割台之變。日據台 灣的時空背景對他一生的學思歷程有絕大的影響。不深入日據時代台灣漢 族受大和民族殖民壓迫的歷史情境,便無法了解雅堂一切著作的基本精 神。然而堅持漢民族的本位,反抗異族侵略與統治,卻不僅來自時代的刺 激,也來自雅堂的家學。 雅堂祖先來台在十八世紀初,雅堂外孫女林文月敘述了連氏家族入台 的經過r 清聖祖康熙年間,連雅堂七世祖興位公因痛明室之亡,決計際 遷,所以渡海來台,←居於台南的寧南坊馬兵營。興位公選擇這個曾為民 族英雄駐師的歷史紀念地作家園,並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深遠沉痛的用意 的,這可以從連氏子弟不應清延科舉的事實看出;而興位公臨終時遺命以 明服撿,更表示他至死都有左桂之痛,誓不屈服於異族統治的反抗之意 。J (林文月1977:2 )從此興位公的遺囑便成為連氏家族代代奉守的家 規。因此當我們看到雅堂父親永昌以春秋史學傳為家學,一點也不覺得意 外。在〈過故居記) ,雅堂回憶道r 先君好讀春秋、戰國書及三國演義,所言多古忠義事,故余得之家教者甚大。J (連雅堂1964:87 )父親 不僅關心古史,也關心台灣史,雅堂在〈台灣通史﹒孝義列傳﹒序〉中也 回憶在十三歲時,其父以兩金購得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給他,並說: 「i女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J (連雅堂1985:932 )於是雅堂「發誓 述作,冀補舊志之缺。J (仝上)並在〈台灣通史〉將成之時,感到「先 君音容如在其上J (仝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雅堂把這段與〈台灣通 史〉息息相關的往事寫在〈孝義列傳) ,這說明了他把此一歷史鉅著的完 成視為自己守庭訓、盡孝道的一部分功課。 如果說連氏家族史與家學提供雅堂浸淫其中以涵養史識的小傳統,則 中國古典史學則提供了大傳統,這個大傳統既供給雅堂史學必需的養分, 也因雅堂史學而益增燦爛的光輝。這個大傳統自然以〈史記〉為源頭。雅 堂對〈史記〉的愛好萌發甚早,幼年受教之時, r {史記﹒項羽本紀〉的 文字幾達萬字,他竟能過目成誦。J (林文月1976:201 )整部〈台灣通 史〉體例受〈史記〉影響自不待言,在(凡例〉中他自道r 此書略仿龍 門之法,日紀,日志,日傅,而表則入伊靖宇之中。在〈台灣通史刊成 語??(2;2325ff傳人自居r 時而後主宗風,游俠書成一 在反清復明的家台精神下成長的雅堂,在自己的時代裡,把這一精神 變換成反日復漠,乃疋順理成章的;在以史學為主的家學傳統中,雅堂以 〈台灣通史〉的撰寫當作畢生志業,以回報家族的養育之恩,此更說明了 即使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台灣,漢族的歷史意識與忠孝之道仍然代有傳人。 |
URI: |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5 |
Date: | 1997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s | Size | Format | View |
---|---|---|---|
a2-4.pdf | 6.592Mb | application/pdf |
View/ |
The following license fil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This item appears in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
2.第二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連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