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uthor |
浦, 忠成 |
|
dc.date.accessioned |
2009-07-03T03:43:26Z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7-03T03:43:26Z |
|
dc.date.issued |
2003 |
|
dc.identifier.isbn |
957-01-3898-X |
|
dc.identifier.uri |
http://hdl.handle.net/clair/193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歷史的建構在於時間內涵的組串與其意義的詮釋,內涵
的組串牽涉部分群體共有的經驗、記憶,而意義的詮釋則須還原於部分群
體的共識與利益的取向。民族的記憶載體即語言文字的發展、族群互動經
驗、族群力量的強弱與夫史觀,即看待、處理歷史的觀點、原則,均將影
響其歷史之表述。漢民族的歷史文獻對於鄭成功的評價,仍然侷限於一種
本位的角度,無法充分觀照時台灣社會的客觀現實,延續傳統對於「邊裔」
民族的態度,以「夷狄」與「華夏」為表述的區隔 ,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
歷史描寫與詮釋內涵。
原住民面對漢民族塑造的台灣「開發史
J容易因為這些觀點的呈現
與材料的拼合,與部落內部傳承的口述資料的難以兜合而表現冷漠與排拒
的態度,轉而對於民族誌(ethnography )
的撰述較有發展的興趣 ,即使曾
有官撰各族群歷史的機緣,如台灣省文獻會「台灣原住民史」編撰計
但其取材最多的仍屬漢文字累積的文獻,運用部落口碑的篇幅仍然太少,
這就清楚反映原住民對於已然成形的「台灣開發史」固然缺乏介入,對於
「原住民族歷史」的建構仍有很多必要的努力。台灣是多元的民族文化組
成的社會,其觀看歷史的角度應該透過多元聚焦的型態,並且容納不同的
視野呈現的內涵,同時在共同參與的歷史建構過程裡,維繫自主的史觀與
詮釋立場。「接觸的歷史」或「互動的歷史」是建立台灣整體歷史的主要內容,但是民族歷史內涵的掌捏與價值的賦予,仍存在於民族內部的集體
記憶與生存的需求。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Junwei Huang (jiunnwei@gmail.com) on 2009-07-03T03:43:26Z
No. of bitstreams: 1
a5-8.pdf: 6610266 bytes, checksum: 630a358a87e66293e0659660e1f32773 (MD5)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09-07-03T03:43: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a5-8.pdf: 6610266 bytes, checksum: 630a358a87e66293e0659660e1f3277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3 |
en |
dc.language.iso |
zh |
en |
dc.publisher |
政大文學院 |
en |
dc.relation.ispartofseries |
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 |
|
dc.subject |
明鄭 |
en |
dc.subject |
原住民關係 |
en |
dc.subject |
原住民 |
en |
dc.subject |
歷史建構 |
en |
dc.title |
明鄭與原住民關係探討 |
en |
dc.type |
Article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