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5.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15 of 15
-
陳, 芳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所有從事台灣研究者越來越注意到一個事實,便是許多長期受到遺 忘、塵封、禁鋼的史料,由於思想的開放而次第重見天日。台灣社會日益 邁向沒有禁忌的年代之際,歷史留下來的疑惑與謎團也因史料的不斷出土 而逐漸獲得解答。無論是歷史研究或文學研究,都正面臨一個再整頓、再 解釋的階段。 史料出土運動之蔚為風氣,誠然是從民間橫跨到官方的一種歷史意識 的覺醒。自八O 年代晚期以降,由於二二八事件的平反運動而捲起了史料 挖掘的風潮。除了口述歷史的採訪在民間展開之外,官方也在客觀形勢的 要求下次第公布檔案文件。口述歷史的大量挖啦,已不再只是侷限於二一 八事件。凡是戰後發生的重要政治案件,包括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的歷 史採訪,也都陸續整理出版。這種工作的範圈,也逐漸從戰後歷史往上追 溯到日據時期。中研院採訪日據時期知識份子的中國經驗,以及民間也對 日據的藝妓、媳婦、慰安婦等等史料的查訪,都顯示歷史記憶的重建,已 是現階段台灣研究的主要動力。這種史料上不懈的追索,無形中擴大了歷 史視野。 官方史料開放的範圍,也逐漸偏離二二八事件而擴及其他層面,台灣省文獻會的台灣拓殖會社史料有計畫地製成數位光碟,國史館也逐漸從黨 史的整理, 而漸漸注意到戰後民主運動史料的收集。尤其是雷震冤案的內 部艾件之公布,為台灣社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台灣各縣市的文化局在 史料整理上,也不遺餘力。像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初步翻譯完成的{ 熱蘭遮 城日記} ,為荷鄭時期的研究帶來全新的觀點。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57 Files in this item: 1
a5-0.pdf (3.949Mb) -
黃, 美娥; 黃, 美娥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1 89 5 年,日本取得台灣這個殖民地,面對新鮮而間生的「異地J 日 人有其特殊的「看待」方式,也衍生了各式的殖民論述。以文學為例,在 帝國之眼的凝視下,歷來最為人熟悉的便是1 9 41 年5 月,任職台北帝國大 學文政學部的島田謹二發表於{文藝台灣) 2 卷2 號上的(台灣仿文學的過 現未〉一文,文中雖然承認台灣的文學與日本內地的文學有異,但被視為 「外地文學」的台灣文學,在島田筆下是作為「日本文學的一翼」而存在 的。島田明確「收編」台灣文學於日本文學中的舉動,日後也激化了1 9 4 2 年至1 9 4 3 年間黃得時有意建構台灣文學主體性格所進行的文學史書寫,此 E!D 一連串刊登於〈台灣文學}上的( I挽近刃台灣文學運動史〉、(台灣文 學史序說〉、(台灣文學史(二) )等文l 。不過,日人將台灣文學納入日本文學一環的說法,難道遲至1940 年代才浮現檯面嗎?目前,雖有論者注 意到1935 年以後,日人曾經出現若干帶有整理與書寫艾學史意味的評論, 有利統治者及在台日人作家文學史意識的形成;且也發現島田有關「外地 文學」史觀的阻釀成形,可以追溯到1935 年至1938 年間2 。但實際上,筆 者發現早在明治時期,就已有日人將台灣文學視為日本文學的一環,倡言 「文壇的地方分權」論,以為台灣文學可替日本文學增添勢力, 進而貢獻 世界文運3 甚至也有直接提出「殖民地文學」的說法4 。由此看來,有關日 人建構台灣文學為日本文學一翼的系譜歷程,實有從頭追溯之必要。 另外,在探索殖民地時期日人對於台灣文學的評價與定位時, 一般的 研究視角,在時間上多侷限於「戰爭期J 在對象上,則以「新文學」為 主,未見針對日人所論明鄭到清代台灣古典文學的看法進行探究,有鑑於 此,本文擬以日人眼中的「清代台灣文學」為觀察範園,就此議題加以說 明。再者,清國原是台灣的宗主國,今既已成為日本的戰敗園,則整理、 評論清代的台灣文學成果,對於日人而言,更隱藏著種族競爭與文化較勁 的張力關係,愈加耐人玩味,這也是本文於此著眼的原因之一。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60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pdf (8.324Mb) -
廖, 振富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劉銘傳( 183 6'"'-' 1896 ) 與台灣關係至為密切,從1884 年中法戰爭受命 督辦台灣軍務,擊退法軍,到1885 年台灣正式建省後擔任首任巡撫,任內 大興洋務,建樹頗多,是帶領台灣邁向近代化的先驅人物,最後卻因故請 辭離台,事在1891 年。清光緒二十年( 1894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擬 再度起用劉銘傳辦理海防,被他婉辭,次年五月,日本打敗中國,清廷被 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次年元月劉銘傳病逝故鄉,得年僅 五十九歲。 日治時期的台灣古典詩,有相當多以劉銘傳為描寫對象的作品,反映 出當時知識分子對劉氏的看法。其中筆者發現有兩次分別以〈追懷劉壯 肅〉、(劉銘fW- )為題的公開徵詩活動,此二題目前留下百餘首長短不一 的作品。前者在1912 年由當時最負盛名的詩社「樑社」主辦,是該社為慶 祝成立卡週年而舉行大型詩會,會前公開徵詩的兩個詩題之一(另一詩題 為〈笨混進香詞) )。後者則是1922 年由台灣留日學生創辦的文化啟蒙刊 物{台灣〉雜誌主辦,是該誌辦理第一期公開徵詩的題目,共刊出作品七律廿三首。l 在這兩次活動中,樑社徵詩作品不論是作品的質量或內涵與形式的多 樣性,都遠優於〈台灣〉雜誌的徵詩作品2 因此,本文將探討範圍集中在 樑社徵詩的九十首作品。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61 Files in this item: 2
a5-2.pdf (12.49Mb)a5-2.pdf (12.49Mb) -
鄭, 喜夫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明鄭時代是臺灣歷史上一個關鍵性、決定性的階段,歷時不 長,但可再細分若平時期。明鄭時代臺灣歷史圖像中尚屬空白或有欠清晰 處,及值得探討的問題均不在少數。有關澎湖防務問題,即是其中之一。 正文四節內容﹒ 明鄭時代臺灣史之分期:可分為「開臺前期」、「丙征時期」、「衰 亡時期」三個時期,並依次細分為三、二、二個子時期即階段。 明鄭時代澎湖之側寫: 扼要介紹澎湖的地理位置、面積、地質狀態與 分布、地勢概況;繼則證明澎湖沒有與臺灣相同的「荷據時期J 延平亦 無「光復澎湖」之偉績;次介紹明鄭時代澎湖三十六嶼居人情形;最後討 論澎湖安撫司設置的時問。 明鄭時代澎湖之防務揹施:乃並其他與澎湖防務關涉較深者一並簡單 列述。 最後為探析及結論: (一)明鄭當局對澎湖防務的重視程度偏低, (二) 明鄭時代澎湖防務深受兩岸關係及敵情變化的制約1 ( 三) 明鄭時代澎湖 防務的主制條件深受西征之役挫敗的影響1 (四)疏防八軍水道以南諸小 嶼的錯誤1 (五)情報1誠與反情報戰有得有失。附帶一談澎湖之役劉國軒 何以三次不允宣毅左鎮邱;問:依兵法進擊敵師的請求。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82 Files in this item: 1
a5-3.pdf (12.60Mb) -
施, 懿琳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十七世紀中葉 ,新興的滿族取代了明朝政權 ,成為中國的新統治者。 在世局未完全趨於穩定時,仍有殘存的明遺勢力與清廷對峙 ,嘗試撐持即 將傾滅的大明江山 。在抗清勢力中,最值得囑目者,當推延續永曆年號達 三十七年之久的「鄭氏三代」。其中 ,轉戰華南,北征失利,最後退居台 灣的鄭成功;以及以台灣為據點,試圖西進而終告落敗的鄭經,乃清廷極 欲創除或收編的對象。在目前可見的鄭清往來書信中 ,可以看到兩陣營個 自對「抗清」或「降清」問題做7許多意見的表達。耐人尋味的是 ,兩方 往往以「英雄」、「大丈夫」做為自我表述(鄭)或勸說對方(清)的價 值依據 。本論文打算探討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 、這看似完全不同取向的 「兩種英雄」形象,如何在鄭、清兩方個白的論述脈絡中 ,合理地被形塑? 他們的思想內容與什麼樣的價值觀相勾連?第二 、除了理論層次的討論, 本文也希望從現質層面來觀察:所謂的「英雌 J在理想與現實裡所可能 呈現的「兩面性」。為使論述對象的特質更明顯地突顯,本論文將選取當 時其他同質性或異質性的人物作為參照點 。在取材方面,主要以過去筆者 較罕處理的鄭清往來書信為對象,同時輔以同時代其他詩文作品,來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探討 。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89 Files in this item: 1
a5-4.pdf (7.550Mb) -
汪, 毅夫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本文就臺灣進士這一地域歷史人群之成員總數、名錄、佳話、義雄、軟事等鉤沈索隱、取證考據,並就清代科舉制度和科舉文化有所介 紹和評估 。 本文認為 ,臺灣進士是一個於令不在、於令不再的人群,宜以「地域 歷史人群」視之 ;臺灣幕友、臺灣班兵、臺灣塾帥、臺灣教諭等亦各是,「地域歷史人群」、各是一研究的課題。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0 Files in this item: 1
a5-5.pdf (4.174Mb) -
呂, 紹理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對於當代人而言,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告示的環伺之 F . 在學校晏 有佈告欄, 張貼著學生的優良表現或者學校的各種規定,學生則有自己社 凶專屬的海報板,用盡各種拾眼的顏色圖案要招攬人們佇足觀看在 IlìI~區 主真有村里佈告欄 ,通告著各種政府宣導事項或科公共、柄 ,勁,電制出現後,這種資訊散播的媒介多r一種選頃,而電腦網絡的發展,似X取代f過半 傳統公告資訊的體系,今天,我們大概早已習於觀看 BBS 威者各種網tIfW 給我們的訊息,很少人會日曬雨淋地站在公告欄前看法各種公告了。 傳統社會的生活中 ,公告占據著何種位置呢?誰先發布公告?發布的 對象為何?會張貼在何處?有什麼樣的事情需要透過公告來周知大是?對 於公何行為有何規範?傳統社會的公們與公共領域的形成是否訂 |胡係?站 些問 ;tliit 木文所欲處理的課題。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1 Files in this item: 1
a5-6.pdf (7.847Mb) -
李, 增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從《金門縣志〉而言,金門的歷史大事有四:一是南宋朱熹 主簿同安縣,過化金門二是金門中科舉進士、明代中後期宮宜之風尤盛; 2三三是鄭成功據守金廈以抗清;四是民國卅八年古寧頭大捷 。這四件歷史大 事前兩期是「艾 J後兩期是「武」。然則無論是前後,文武大事,這些 金門的歷史都與臺灣的歷史發展有唇亡齒寒的興衰存亡有關,兩者的歷史 運命的發展可說是「命運共同體」。而在這金、臺兩岸歷史發展中,前兩 期之「丈 」的發展,金門受大陸文化影響較大,但在持續的發展中,卻在 後期,可說是間接影響臺灣。而在明鄭 、與國共對抗之戰爭中,金門卻直接捍衛了臺灣,並且直接影響了臺灣安全 。本文即從鄭成功據守金廈,從金門的觀點以管窺鄭成功之歷史發展, 並著重在鄭成功之後金門與臺灣兩岸歷史的交互影響與發展,並加以反思 。本文除前言為開鑼外,先從分析金門的地理形勢、歷史的因緣的論述 導論出鄭成功的據守金廈的原因,其次論述鄭成功據守金門的史事、管理, 與金門人的參與 。而後鄭成功由金門料羅灣出發攻臺。從鄭成功的壯志未 酬、到鄭經對金門廈門的攻守與鄭經澎湖海戰失利、鄭克墳降清,而後再 論述清統治臺灣到甲午之戰的臺金關{系,與日據時代到民國卅八年金臺關 係之中斷及其卅八年古寧頭大捷後,金門與臺灣的關{系,再附論金門人紀 念鄭成功 。之後結論一一金門人對金門與臺灣之反思。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2 Files in this item: 1
a5-7.pdf (7.976Mb) -
浦, 忠成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歷史的建構在於時間內涵的組串與其意義的詮釋,內涵 的組串牽涉部分群體共有的經驗、記憶,而意義的詮釋則須還原於部分群 體的共識與利益的取向。民族的記憶載體即語言文字的發展、族群互動經 驗、族群力量的強弱與夫史觀,即看待、處理歷史的觀點、原則,均將影 響其歷史之表述。漢民族的歷史文獻對於鄭成功的評價,仍然侷限於一種 本位的角度,無法充分觀照時台灣社會的客觀現實,延續傳統對於「邊裔」 民族的態度,以「夷狄」與「華夏」為表述的區隔 ,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 歷史描寫與詮釋內涵。 原住民面對漢民族塑造的台灣「開發史 J容易因為這些觀點的呈現 與材料的拼合,與部落內部傳承的口述資料的難以兜合而表現冷漠與排拒 的態度,轉而對於民族誌(ethnography ) 的撰述較有發展的興趣 ,即使曾 有官撰各族群歷史的機緣,如台灣省文獻會「台灣原住民史」編撰計 但其取材最多的仍屬漢文字累積的文獻,運用部落口碑的篇幅仍然太少, 這就清楚反映原住民對於已然成形的「台灣開發史」固然缺乏介入,對於 「原住民族歷史」的建構仍有很多必要的努力。台灣是多元的民族文化組 成的社會,其觀看歷史的角度應該透過多元聚焦的型態,並且容納不同的 視野呈現的內涵,同時在共同參與的歷史建構過程裡,維繫自主的史觀與 詮釋立場。「接觸的歷史」或「互動的歷史」是建立台灣整體歷史的主要內容,但是民族歷史內涵的掌捏與價值的賦予,仍存在於民族內部的集體 記憶與生存的需求。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3 Files in this item: 1
a5-8.pdf (6.610Mb) -
林, 偉盛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十七世紀荷蘭人佔有台灣 ,利用台灣作為貿易轉口站討論voc 在亞洲 貿易論著很多,有名的荷蘭學者 van Leur 認為東印度公司東到亞洲, 受到 亞洲小商人的挑戰 ,並沒有影響到亞洲社會,他認為在近代資本主義興起 以前,東甘 1度公司在亞洲並沒有得到絕對的優勢。l男外一個荷蘭學者 Melinck-Roelofsz 雖然批評 van Leur 過份忽略葡萄牙九的影響 ,但基本上 贊同 van Leur 的意見。2 而丹麥學者 Niels Steengaard 則認為東印度公司以武 力支持貿易,再藉由此壟斷賀易,透明化物價,進而控制物價 ,減少物價 波動,操縱在歐洲的質易品 ,進而超越亞洲商隊。3公司在亞洲設立三十幾個商館東印度公司在亞洲設立了三十多個商館 來負責收集各地的貨物 ,行成一個完整的貿易網。由巴達維亞為總部,並 設聯合東印度公司總督於巴達維亞來主持亞洲質易事務 。其在亞洲的貿易 航線可以以今日印尼的巴達維亞為中心,分別往東北與西北的兩條航線。往西北經由麻六甲海峽到達孟加拉灣,在前往印度半島東岸,最後到達印 度半島西岸以及波斯等地。往東北航線是由巴達維亞往北到達廣南、遲羅、 台灣到最東北的日本 。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兩條海路線就像兩隻大手臂往外 張,囊括了整個亞洲 。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4 Files in this item: 1
a5-9.pdf (6.510Mb) -
楊, 國楨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鄭成功打敗西方海上霸主荷蘭,收復臺灣,是十七世紀海權競逐的重 大事件 。「國姓爺」的威名不僅在臺灣海峽兩岸如雷貫耳,而且遠播日本、朝鮮、東南亞乃至歐洲,他的豐功偉業遠遠超出他親歷事件本身,跨越f 國家和民族的界限 ,影響著近代早期亞洲歷史的進程。鄭成功的帽起,有 其真體的原因和條件 ,有深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中國海洋社會權力 的整合,是其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海洋社會權力,指一個海洋區域、民族、國家開發利用海洋所擁有的 質力 ,在大航海時代,主要表現在海上商業的能力和軍事的能力。海洋社 會權力是人類走向海洋的歷程中,從海洋活動群體到地方 、國家以至國際 間的競逐中 ,不斷發展變化的。大航海時代中國海洋社會權力更送的過程, 是中國海洋文化和陸地農牧文化衝突與涵化的過程。鄭成功海上政權的卅 現,是中國陸海文化相激相容的結果 。本文試圖從這-視界重新解讀鄭芝 龍、鄭成功相關的史事 、史料,加以論證和檢驗。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5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0.pdf (5.469Mb) -
翁, 佳音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臺灣民間形形色色的神明中,大概以媽祖婆及國姓爺鄭成功最具國際 知名度,而且叉與歷代政權有著奇妙的複雜關係 。以媽祖為例,中國政府 一直將祂塑造成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女神,對未解放的畫灣進行統戰;臺灣 則在「三月瘋媽祖」之餘,對「和平女神」的呼喚似乎欲迎還拒 。媽祖不 僅是畫、中兩國政府政治角力訴求的對象,臺灣民間各大媽祖廟,在爭正 統之餘,也與媽祖祖家的眉洲本廟,有著難以言明的似合似分關{系 。至於鄭成功,更是奇特。中國向來無純粹的國姓爺廟,但自上世紀五 O年代末以來,舉辦大大小小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紀念會,似乎成為例行的 「國家祭典 J而臺灣,一方面,據說鄭成功反清復明民族大業未成,賈 志以終後,便被漢系臺灣人暗中祭拜,後來全臺遍地延平國姓廟;但另一 方面,臺灣歷代政權把鄭成功描繪成「忠君 」 、 「 中日混血」與「反攻大 陸」 的先賢模範,民間亦有將之視為「建國東寧 」的關臺國姓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6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1.pdf (5.941Mb) -
楊, 惠南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切實 15 時期 ( 1661 - 1683 ) 台灣佛教共有兩大特質是政治勢力的明顯 介人, 5tJ - .則是佛教信徒的「逃神」性格。前者大體與明鄭王朝的領導人, 例如鄭料、陳永華有關;而後者則是流亡台灣的明末迫在或文人的寫 \1,1 頁。 泣糊火特質,種 FH 後台灣佛教要不是屆伏於政治勢力之1'"'就是遁入情 門、小 IHl W軒的性格。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7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2.pdf (7.812Mb) -
許, 雪姬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適切地評價歷史人物是史學研究中最困難的一環,同時也是史家展現 史識的最佳舞台。不過歷史人物的評價卻會隨著時代變遷而翻轉,通常評 價落差很大的人物,大抵有幾個特色: 一是功勞歸諸一身的箭操式人物; 一是有新資料、新研究的出現; 一是評價立場的改變。台灣歷史上的人物 目前被翻轉的有吳鳳 I、丘逢甲2、劉永褔3、被重新評價的有林茂生4、連雅 章、劉銘傳 5。台灣由於政權數度變更,及目前台灣意識高漲,由台灣立場來透析人物,自然對過去的人物的看法有所不同 。劉銘傳是一位兩岸學界 不斷吹捧的歷史人物,但兩岸學術界對劉銘傳研究的軌跡、動機角度不盡 相同,基本上劉銘傳在台的研究,其重點在於中法戰爭中的角色、與劉敬 間的鬥爭、在台施行自強新政的成果,但其中有不少分歧的看法,如劉銘 傳撤兵基隆的功過;湘准間的矛盾責任歸在那一方 ;劉銘傳新政的成敗是 他推行新政不當,還是繼任的巡撫邵友講的保守使然 。由於劉銘傳可討論 的空間尚大,因此尚有不少研究者在沒有參考新資料下, 不斷地研究 。本 文將先探討台灣、中國兩地研究劉銘傳不同的動機與軌跡,其次評介其相 關的研究狀況, 最後略論中法戰爭後劉銘傳彈劫劉礦、孫開華平議與劉銘 傳自強新政的成敗 。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8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3.pdf (6.968Mb) -
石, 萬壽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渡海東征,登陸鹿 耳門,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此次之勝利,不但延續永曆年號達二 卡餘 年之久 ,亦為大漢民族關闢海外樂土。更以逐荷蘭人出台灣之故,在西歐 列強橫行全球之際,質為罕見之例,遂使國姓爺之英名,揚名於全世界 。因之,鄭成功登階鹿耳門之日期,貴為創時代之重大日期,值得後人緬懷 紀念 。 l准鄭成功登陸台灣之日期,中外相關文獻所載不一。中文文獻部份, 報錄登陸日期最早者為江日昇{台灣外記〉之永曆十五年二月八日,最遲 者為肢熙二十六年蔣毓英所修撰 〈台灣府志}之永曆十五年五月。西文資 料方面,除 I.Y. K .B作一六六一年七月五日登陸外,其餘之說法,大致在 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左右,異說甚少 。中西文獻所載述日期之所以有所不 同,中文文獻所載日期為鄭氏自頒大統曆,西艾文獻則為太陽曆入清以 後,視鄭氏三世為海寇,避之猶恐不及,質難於言及登陸台灣日期事,閃 之,除府縣志及公私著述偶而言及外,並末多ßO 探討 。光緒初年沈謀禎奏 請控延平郡王祠,以彰揚鄭國性之功德,爾巴典日期則分別為正月十六日常 誕,七月卡四日秋祭,均與登陸日期無關 。乙末台灣故隸以後,以奉延平郡王祠為縣社,稱開山神社之故,開始重視鄭氏三世之研究。唯日本並無 可供佐証之文獻,多引用中西史料,然諸家論點不同,所推定之日期差異 甚大,在昭和十三年以前,所出現之論證'日期最早者為永曆十五年二月 八日,即丸山正彥之 〈台灣開創者鄭成功〉一書,亦有遲至一六六一年八 月 三十一日者,即稻葉君山之 〈清朝全史}。而伊能嘉矩、村上直次郎、 幣原坦、山崎繁樹諸氏所述之日期,則在二月至八月之間,並無一致之說 法。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9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4.pdf (10.87Mb)
Now showing items 1-15 of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