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3.第三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5 of 5
-
張, 堂錡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以康有為的「公車上書」為先導,發生於十九世紀末的「百日維新」 變法,是中國近代維新運動史上最富象徵意義的一次行動。它既是同光年 間以李鴻章為中心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 的延續,也是後來以國父孫中 山先生為主導之革命運動的轉換點。自強運動在甲午一役遭到重創,百日 維新則在戊戌政變後銷聲匿跡,正因為自強、維新的思想啟蒙與知識積累, 才有舉其功於→役的辛亥革命。因此,維新變法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是不容 忽視的。 假如說,整個維新運動是從「公車上書」揭開序幕,而以「百日維新」 後的戊戌政變黯然落幕,則此一運動過程中,真正將維新理念與行動具體 落實且積效卓著,進而促成百日維新者,則非湖南新政莫屬。在湖南巡撫 陳寶矮的支持下,維新派人士如黃遵憲、譚l喃同、梁啟超等人先後入湘, 使維新變法思想獲得一次實際操兵的機會,且在中國十八行省推行新政噢振厲,拳拳懇懇,有同疇苦。」在《飲冰室詩話》中,他也引「平生忠 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來表達他對黃遵憲的敬重與哀悼之意。正是 這種深刻理解的生命同調,使他們攜手投入維新大業中,也是這種生命同 調,兩人見解頗多略同,即使有些歧異、論辯,也不會動搖過兩人自湖南 新政以來所建立的互信互敬之深刻情誼。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9 Files in this item: 1
a3-1.pdf (6.639Mb) -
李, 淑珍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梁啟超(1 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叉號飲冰室主人... ... J 一一 每個準備過聯考的台灣高中生大概都會背上這麼一句。可是,梁啟超「究 竟」是誰?對於迷上公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的網路世代而言,與其說 他是清末立憲派的大將、民初護國倒袁運動的領袖,或筆鋒常帶感情的啟 蒙先驅、開啟中國現代史學的鉅子,不如說他是徐志摩的老師,林徽音的 公公,那個在徐志摩、陸小曼婚禮上大罵新郎新娘的證婚人吧: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 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三....祝你 們這次是最後的一次結婚!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0 Files in this item: 1
a3-2.pdf (8.958Mb) -
周, 祝瑛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我國近代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始於清末,由容閑向曾國藩建議派 遣聰穎幼童出洋,學習新文化,力圖革新中國文化。從清延於1872 年 首次選派30 名幼童赴美留學以來,已歷經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可謂 源遠流長。而後,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為因應國內不同階段社會經濟建 設的需要,而幾經變吏,尤其是政府播遷來台後,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 在為國育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四十年來,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培養 了近兩千名的公費留學生,這些歸國學人大多在台灣社會的公私立機構 中居重要職位,確實為國家發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周祝瑛, 1997)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1 Files in this item: 1
a3-3.pdf (5.329Mb) -
何, 信全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作為現代中國言論界的驕子,梁啟超( 1873-19 2 9 ) 豐沛的思想內涵, 方面源自他對中國儒學傳統的繼承, 另一方面則得自他對西方現代思潮 的詮釋。儘管梁啟超嘗自謂自己「太無成見J '而有所論述亦「皆隨有所 見,隨即發表J 0 I 由是,若平持論不免常有所改變,引發不少的譏評。不 過, 深一層探究任公不斷推陳出新的論點底層,其實仍有其思想一實的內 在理路。梁啟超對儒學的繼承,有其傳承脈絡;對西方自由主義的詮釋, 亦有其特定的詮釋視域。本文將以構成梁啟超思想的兩大支柱一儒學與自 由主義為對象,探討梁啟超的詮釋進路,並評析其中所觸及的相關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2 Files in this item: 1
a3-4.pdf (5.353Mb) -
薛, 化元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梁啟超作為清末民初重量級的政治人物與知識份子,在政治立場雖然 屢經波折,有多次的轉變,然而,大抵上無論是清末立憲的主張,或是民 國以後擁護共和體制,追求立憲,漸進的改革似乎是梁啟超理想的「正途」。 問題是:民國成立以後,相對於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梁啟超雖然較傾 向於體制內的改革,不過他在護國軍之役與支持段祺瑞討伐張勳復辟,其 政治作為叉呈現明顯的革命色彩。l 換句話說,梁啟超做為中國現代史上 採取改革路線的代表性人物,在現實政治路線的選擇,有時候仍然出現在改革與革命中搖擺的現象。然而,梁啟超並不是單打獨鬥、沒有派系的政 壇「孤鳥J .相對的,他隱然是革命派之外另一個政治傳統或政治派系的 代表人物,縱使他過世了,他的政治事業在後繼者努力下,依然不絕如縷, 在民國三十八( 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政治舞台,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筆 者擬以既有對梁啟超的研究為基礎,進一步考察其政治事業後繼者政治路 線的選擇,並討論其在改革與革命之間遊走的歷史意義。而其政治事業的 後繼者中,採取組織政黨的具體行動,追求制訂憲法的政治目標的,可以 中國民主社會黨(及其前身中國國家社會黨)創黨黨魁,同時也是現行中 華民國憲法草案起草人的張君勘最具代表性。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3 Files in this item: 1
a3-5.pdf (8.000Mb)
Now showing items 1-5 of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