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話文論戰與中華文化意識—郭秋生、黃石輝論述

DSpace/Manakin Repository

臺灣話文論戰與中華文化意識—郭秋生、黃石輝論述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dc.contributor.author 施, 淑
dc.date.accessioned 2009-07-08T03:13:47Z
dc.date.available 2009-07-08T03:13:47Z
dc.date.issued 2005
dc.identifier.isbn 986-00-3560-1
dc.identifier.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8
dc.description.abstract 1930 年到1934 年台灣文化界發生的鄉土文學和台灣話艾的論爭,一直受到 研究者重視 。論者大都認為這場論爭是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起點,是彰顯台灣主 體意識的標幟,它象徵著日據時期“台灣社會中國一台灣雙重意識結構的分 裂. 1它可被視為三0年代“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分揚較勁的歷程o2這些 論斷,足以顯示這個歷時接近四年的論辯在台灣文化發展上的關鍵性意義。 從論爭的發生和論題的設定來看,這場始於提倡台灣鄉土文學而後集中於 台灣話文的建設問題的論爭,可以說是1927 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後,左翼文化 運動和文學思想的延續,也是二 、三0年代世界性的普羅文藝思潮在殖民地台 灣的特殊表現形態。 論爭開始時,首先發難的黃石輝在〈怎樣不提借鄉土文學)(1930.1-6 ) 3一 文指出,為了“普及大泉文藝生活在台灣天地裡的“台灣人"作家,必須以“台灣話"為媒介,描寫台灣的事物、台灣的情境、台灣的經驗。他把這個 從描寫對象到語言形式都冠上“台灣"這一限定詞的文學寫作,稱之為“台灣 的文學"和“鄉土文學" 。根據發表這篇文章的〈伍人報〉的左翼色彩,黃石 輝本人擔任1927 年改組後文化協會高雄支部負責人的發言位置,他的意見不難 看出1927 年以後由左翼主導的文協的思想路線,因為改組後的文協,除了將活 動方針由原來的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體的形態,轉變為無產階級文化鬥爭的組 織,還明確訂定“普及台灣之大眾文化"為總綱領4 ,直接、間接帶動“大眾文 學"、“大泉文藝"的觀念,成為1930 年相繼創刊的{伍人報) ,(赤道報),(台 灣戰線〉等左翼刊物的指導思想,同時程度不一地成了繼起的〈南音〉、〈先發 部隊〉、〈台灣文藝〉等文學團體的共識。在這思想要求下,黃石輝針對五四運 動影響下的當日台灣新文學現象,指出五四白話文學不論在台灣在中國都已成 了“貴族式的文學"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Submitted by Junwei Huang (jiunnwei@gmail.com) on 2009-07-08T03:13:47Z No. of bitstreams: 1 a6-7.pdf: 5746128 bytes, checksum: 3eec204f7ff72613e41f29dc32446b31 (MD5)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09-07-08T03:13:4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a6-7.pdf: 5746128 bytes, checksum: 3eec204f7ff72613e41f29dc32446b3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language.iso zh en
dc.publisher 政大文學院 en
dc.relation.ispartofseries 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
dc.subject 台灣語文 en
dc.subject 台灣語文論戰 en
dc.subject 中華文化意識 en
dc.subject 文化意識 en
dc.title 臺灣話文論戰與中華文化意識—郭秋生、黃石輝論述 en
dc.type Article en

Files in this item

Files Size Format View
a6-7.pdf 5.746Mb application/pdf View/Open

This item appears in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Show simple item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