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6.第六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11 of 11
-
勞, 思光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很明顯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剛才有幾個先生談到,好 像假定我今天來談中華文化,而曹先生來談台灣文化,我想這是誤解。我今天 要談的不是某一種具體的主張或論斷,而是對這個問題做理論的架構分析。 我們知道處理理論問題,從近代哲學以來很容易就採取兩種完全相反的立 場,一種是比較符合傳統的系統方法,為問題找出解決 (solution)的辦法。我今天 不是用這個態度要來答覆一個什麼的真體問題 。另外有一種立場,從後期維根 斯開始,就有一種趨勢,要先分析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對一個正確的問題 (right question)才可能有正確的答案(地ht answer) 。但很不幸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有 一些問題,本身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困難,對這樣的問題試圖給一個解答 ,就 會白費力氣了。這是後期維根斯坦的傾向 ,他就說他不是要解答問題,而是要 消解問題(dissolution) 。就此來說,很可能討論一個問題,但是最終卻把問題消解 掉了。 我今天要講的是在解答(solution)和消解(dissolution)兩個極端態度以外的第 三個態度。大致上講是屬於邏輯解析、語言解析、意義解析的態度。使問題的 意義和結構可以清楚呈現出來 (clarification) 。我們使用語言表達問題時如果有太 多不清楚,那麼爭議就會無窮無盡,但倘若我們在問題的結構 、意義的釐清方 面先有清理的工作,那麼雖然它本身不提供解答(solution) ,但可幫助別人得到較 安全的解答 (solution) 。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0 Files in this item: 1
a6-a.pdf (1.895Mb) -
曾, 永和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今天這個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延續與斷裂,這不但 是形而上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很實際問題。勞院士的專長是哲學,我是專作 歷史研究,其實歷史的意義是很多元的。談到歷史,簡單來說是要有歷史意識 的,用歷史的意識看待事情,把這些事情寫下來,那就是歷史,而且歷史本身 是有多元的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從哪裡來的,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變化種種, 是引起我們想留下來寫下來的歷史動機。歷史可以分為政治史、經濟史等的分 門別類,過去比較著重的是這類政治史、經濟史;但綜合是對歷史的認識 。我 們一般來說大致上歷史分有三個要素,一個是人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歷史 的時間、人群所活動的空間等三要素。 台灣人是由多元族群所構成,人類社會本來就是非常的複雜,如民族主義、 民族國家近來也是一個很困擾的事情,民族思想是對於歷史的發展影響很大, 像南斯拉夫戰後到現在叉分裂,那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而人總是要有個活動 的空間場所,人在一個空間的活動,放在時間軸的延伸,就是歷史記憶,這種 歷史記憶是有歷史意識的 。我們每個人活動的空間可大可小,看我們是從台灣 看世界,或從世界反過來看台灣。我們可以從全球看台灣,也可以從東亞看台 灣。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1 Files in this item: 1
a6-b.pdf (1.954Mb) -
彭, 文林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在古代中國傳統的國家政治裡,諸國並立而維持一個統治上的整體似乎是 一種常態,分合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是否承認一個國家作為共主,這或許是 古代統治權力無法抵達到四域的緣故。在唐堯的時代,天下號稱萬國,所以書 經講 :r 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1 J 這種情況似乎一直持續到周朝,(周易 ﹒比象傳〉講:r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圈,親諸侯。2J自秦漢而後,國家 數目減少,不過,在分合之間, r合」的意思係指承認一個共同的統治者。「分」 係指兩或多個互相對立的國家都稱帝,藉以宣示其主權,變成為天下的宗主。 因而在「天下合」時,政權之承認在於宗主,在「天下分」時,政權承認與否 似乎存在於「合縱」和「連橫」之間。然而依據傳統的判準大概可分為兩個:一個是所謂的「夷夏」之別,另一個是所謂的「王霸」之分。前者是家族 、種 族(血緣關係上的)和文化的分別而形成的判準'依據這種判準,通常將一個 不被承認的政權稱為「偽 J(例如:在氏族上,王莽、武后稱帝為偽朝;在種族 上,汪精衛和搏儀與日本合作的政權也稱為「偽J' 在文化上, r微管仲,吾其 被髮左社矣。 J) ,後者並不以種族作為區分的判準,而是以治「道」作為標準, 用這樣的判準來說,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成為宗主國,不在於國家的大小,而在 於政事處理的方式。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2 Files in this item: 1
a6-1.pdf (6.311Mb) -
胡, 萬川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從 1920 年前後直到 1930 年代,在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和日本統治下的台 灣,分別興起了民間文學的采集、整理運動,當時的中國,正是五四運動前後, 批判舊傳統,建立新文化的思潮風起雲湧'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論述,是破除老 舊僵化的舊傳統,迎接新思潮,建設新文化。然而民間文學的內涵,不論是歌 謠或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都不是什麼「新」的東西,不論怎麼講,都和當 時知識份子心目中的「新文化」沒什麼關係。因為當時知識份子心目中代表新 文化的新生事物的,主要是指來自歐美(有時也包括日本)的德先生(民主) 及賽先生(科學)。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中,幾乎就在新文化運動的同一 時期,民間文學連動在中國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並且影響遍及大部分地區,而 當初發起這一民間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同時就是當時被認為也是新文化運動 的重要人物。 由新文化連動的代表人物,發起采集「舊文化」的民間歌謠與傳說,聽起 來似乎有點矛盾。然而這叉是一個事實,因此無論如何,光憑這一點·20-30 年 代的中國民間文學運動,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3 Files in this item: 1
a6-2.pdf (7.640Mb) -
蔡, 彥仁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就二十世紀的宗教研究而論,史密斯仰 il企ed C. Smith, 1916-2∞0)無疑地是 一位影響深遠的關鍵性學者。正如他在上世紀最後一年仙逝之後,其所肇基的 哈佛學派門人感激而意味十足地齊聲禮讀: r史密斯和伊利雅德αt1irceaEliade, 1907-1986)兩人教導戰後的世代如何從比較的觀點思考[世界宗教]0 J 1將史氏 與二十世紀的宗教研究巨擎伊利雅德相提並論,確實表達其所享的崇高盛譽。 史密斯在宗教研究領域中的貢獻和重要性,已經有學者專文討論,而其對 宗教的深刻觀點,仍待有心者評估。 2特別是他早年鑽研現代伊斯蘭,即己尖 銳地批判西方的「東方主義 J (Orientalism) ,其「發難」之舉,早在薩伊德也dw訂d W. S訓, 1935-2∞3) 以此議題成名之先 。 3 史氏由此導入世界宗教的比較研究, 尤其獨鐘有悠久歷史的東方宗教傳統,之後對於宗教的本質、定義、內涵以及研究取徑等,皆有發入深省的看法,力主宗教研究學者必須揚棄傳統學界的黨 臼,改以新的歷史觀和人觀,重新審視「他人的宗教 J , 4 如此方有可能認識什 麼是宗教,在已然進入「地球村」的新時代,也才有可能建構一個互信、互動 的「世界社群 J (world community) 。 對我們今天漢語學界的人文和宗教學者來說,較有深刻意義的是,史氏的 許多極具創建性的見解,在我們思索自身文化和宗教傳統,並試圖釐定未來走 向的時刻,正可提供一個比較和參照的視野。更真學術趣味的是,他對宗教的 看法,對多年來學者爭論的「儒家是不是宗教」之議題,提出可以銜接和深入 討論的途徑,非常值得我們嚴肅以對。本文即是基於此一認知,首將論析史密 斯的人文視野和宗教觀,特別著重其中的「宗教性J (religiousness / religiosity)概 念,緊接再以杜維明為例,續論當代新儒家如何由此切入,在既有的哲學基礎 上,可以建構一個極具宗教特質的「哲學的人學J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4 Files in this item: 1
a6-3.pdf (6.289Mb) -
王, 梅玲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近年來我國政治生態丕變,自從政黨輪替之後,臺灣認同問題、以及臺灣 文化與中華丈化關係成為社會政治與學術研究的熱門課題。本論文試從臺灣文 化發展角度來探討我國國家圖書館的文化功能,首先從發展歷程探討臺灣文化 的意義與內涵;其次研究國家圖書館的文化功能;其次陳述我國國家圖書館的 歷史發展;最後從我國國家圖書館功能 、文化典藏、文化傳播與文化研究四方 面,檢視我國國家圖書館對於臺灣文化發展的價值,並總結提出建議。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5 Files in this item: 1
a6-4.pdf (7.181Mb) -
薛, 化元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有關五四的論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她對於台灣 而言,也同樣有其複雜爭議的一面 。因此要探討五四,不能不對其歷史背景有 一定的瞭解,雖然「中國的五四意識」與「台灣的五四意識」之間已有很大的 落差,但是從歷史的本源當中思考歷史,仍然是必要的途徑 。五四複雜的程度可以舉兩個研究五四的事例作為說明。普受公認的周策縱 名著 {五四運動史(上刀,雖然早在1959 年定稿, 1960 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 版,但直至1980 年才在台灣局部出版, 1989 年才有較完整的譯本出版 。至於在 中國方面的情況就更加困難了,這是政治干預影響學術研究出版所造成的複雜 實況 。 1 男一方面,本書逾四十年來一直沒有為本應屬於思想、文化的下冊部分出 版,而這四十餘年來有關五四思想文化的論著早已累積甚多,不過卻再也沒有 一部完整且如《五四運動史(上))般備受肯定的五四思想史 。可知五四連動事 件史的部分雖然複雜,但是要完整深入且客觀的評估「五四思想 、文化」的部分, 恐怕更為不易 。此外,經常以五四為題參與學術討論,鼓吹五四精神的著名史家余英時更說:r 因為五四的思想世界由許多變動的心靈社群所構成。於是,不 僅有許多不斷變動叉經常彼此衝突的五四方案,而且每一個方案也有不同的版 本。或許,對於五四所能作的最安全的概括論斷,勢必從多重面向性與多重方 向性的角度來了解五四。 J 2 這一段話可視為研究五四者的自我對話。然而,五 四的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卻仍不斷在發生當中。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6 Files in this item: 1
a6-5.pdf (9.289Mb) -
林, 果顯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臺灣有關文化的議題向來爭議頗多,不論是戰後或日治時期,皆曾針對文 化的本質、方向、文體、文字產生多次的論辯。其中在討論臺灣文化或文學時, 很重要的一個面向為「什麼是中華文化 J?因為兩者的緊密與疏離、延續與斷 裂、批判與吸納的過程,恰恰是形構臺灣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檢視臺 灣社會動向與認同依據所必備的視角 1 。 然而,中華文化內容繁複,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內容 、透過哪一種形式影響 臺灣呢?臺灣在十九世紀末由日本統治半世紀後, 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收,並 於1949年後成為中華民國實質統治的主要疆域。作為「光復」臺灣,且肩負「反 攻」大陸任務的國民黨政權,對內對外皆必須以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作為訴 求,因此樵除日本文化、強調臺灣與中國文化本源一致的工作便未曾停止。透 過民族精神教育、國語連動與各種文化連動的推展2 ,戰後臺灣不僅「重新回到」中華文化,還成為保衛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者,這些之前的運動經驗,成 為六O年代中期中華文化復興連動(以下簡稱丈.復運動)的重要淵源。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7 Files in this item: 1
a6-6.pdf (12.80Mb) -
施, 淑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1930 年到1934 年台灣文化界發生的鄉土文學和台灣話艾的論爭,一直受到 研究者重視 。論者大都認為這場論爭是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起點,是彰顯台灣主 體意識的標幟,它象徵著日據時期“台灣社會中國一台灣雙重意識結構的分 裂. 1它可被視為三0年代“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分揚較勁的歷程o2這些 論斷,足以顯示這個歷時接近四年的論辯在台灣文化發展上的關鍵性意義。 從論爭的發生和論題的設定來看,這場始於提倡台灣鄉土文學而後集中於 台灣話文的建設問題的論爭,可以說是1927 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後,左翼文化 運動和文學思想的延續,也是二 、三0年代世界性的普羅文藝思潮在殖民地台 灣的特殊表現形態。 論爭開始時,首先發難的黃石輝在〈怎樣不提借鄉土文學)(1930.1-6 ) 3一 文指出,為了“普及大泉文藝生活在台灣天地裡的“台灣人"作家,必須以“台灣話"為媒介,描寫台灣的事物、台灣的情境、台灣的經驗。他把這個 從描寫對象到語言形式都冠上“台灣"這一限定詞的文學寫作,稱之為“台灣 的文學"和“鄉土文學" 。根據發表這篇文章的〈伍人報〉的左翼色彩,黃石 輝本人擔任1927 年改組後文化協會高雄支部負責人的發言位置,他的意見不難 看出1927 年以後由左翼主導的文協的思想路線,因為改組後的文協,除了將活 動方針由原來的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體的形態,轉變為無產階級文化鬥爭的組 織,還明確訂定“普及台灣之大眾文化"為總綱領4 ,直接、間接帶動“大眾文 學"、“大泉文藝"的觀念,成為1930 年相繼創刊的{伍人報) ,(赤道報),(台 灣戰線〉等左翼刊物的指導思想,同時程度不一地成了繼起的〈南音〉、〈先發 部隊〉、〈台灣文藝〉等文學團體的共識。在這思想要求下,黃石輝針對五四運 動影響下的當日台灣新文學現象,指出五四白話文學不論在台灣在中國都已成 了“貴族式的文學"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8 Files in this item: 1
a6-7.pdf (5.746Mb) -
黃, 惠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一九四八年左右,以〈臺灣新生報) r橋」副刊為中心,針對二二八事件後 噪聲絨默的臺灣文壇,大陸來臺作家和臺灣作家以訴求臺灣新文學的重建進行 對話,史稱「臺灣文學論戰」。當年論戰的資料在葉石濤的指引下,由林瑞明、 彭瑞金等人於一九八三年間從臺南市立圖書館挖掘出土。 1一九八四年五月起 〈文學界〉 雜誌分兩次重刊部份史料, 2彭瑞金並發表(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 場台灣文學論戰卜評介論爭的重要內容及意義,結論大陸來臺作家與臺籍作家 一致服膺「新現實主義J' 主張寫人民的文學的發展路向;所不同者為臺籍作家 要在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基礎上,建立植根於臺灣的自尊自主的文學, 大陸作家則以推動臺灣文學的祖國化為鵲的。3爾後為文探討的葉石濤 、游勝冠與許詩萱三人,都在臺籍作家希望建立自主性臺灣文學上有一致性的看法。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9 Files in this item: 1
a6-8.pdf (13.52Mb) -
陳, 芳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台灣文化協會在一九二七年的左右傾分裂 ,究竟是受到外來力量的影響, 還是受到社會內部的自主要求,是討論殖民地歷史的一個重要課題。依照台灣 總督府{警察治革誌〉的說法,文化協會在分裂之前,內部成員對共產主義理 論的掌握還不甚明確。不過,由於中國左翼運動的高漲,例如李立三與王明激 進路線的抬頭;以及日本山川主義與褔本主義的對峙,再加上折衷路線的日共 系統之策略等影響,而終於反映到台灣左右派的分裂。這種政治路線的分裂, 具體影響了台灣文化協會的內証。 1 如果台灣總督府的分析是正確的,則事實證據的基礎在那裡'就值得深入 去追究。中共極左路線,是由李立三與王明相繼構築而成。假使中共激進策略 對台灣政治運動產生影響是事質的話,也必須透過台共組織的管道才能完成。 問題在於台灣共產黨要到一九二八年才宣告組黨成功,而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 卻是在一九二七年就已發生。其間的連繫,也許需要大量事實來支撐,才能夠 合理化。也就是說,一九二七年的國共分裂是否牽涉到台灣文化協會的左右分 裂,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0 Files in this item: 1
a6-9.pdf (7.540Mb)
Now showing items 1-11 of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