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4.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第四期】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9 of 9
-
蔡, 惠如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本章的目的在於以建寧地區的農業與經濟發展變化為背景,探討災荒 之際其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臨時性的解決之策,以瞭解建寧地區各項長期性 社會救濟制度產生的原因。 農業技術的改良、主糧(米、麥)種類與產量的增加以及經濟作物的大 量栽培,是南宋建寧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發展,在商業日益發達以及栽植 稻米相對不利的背景下,當地出現了對市場經濟依賴日深、以經濟作物進 行糧食交換的商業化傾向。因此,南宋建寧地區災荒之際糧食不足,已不 單是先前山多田少、水流漏急等地理因素所致,還應考慮到在南宋當日交 換經濟增大,自足經濟匿跡趨勢下致使建寧地區產生糧食不「均 J 鄰 近地區如兩廣、兩漸米糧較多,輸入建寧,而建寧則以其他產業換取米糧, 建寧地區大量稻米用以釀酒,以及經濟作物與主食爭田,便是此種交易模 式的體現。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5 Files in this item: 1
C4-6.pdf (8.945Mb) -
葉, 俊谷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西遊記〉從故事的情節來看一般都會組略的分成三個階段,第一 階段通常指的是第一回到第七回,敘述孫悟空的出生、學道、鬧三界以及 終被壓在五行山下的故事。從這七固的回目關鍵詞「靈根」、「心性」、 「心猿」來看,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孫悟空所代表的角色定位、性格與功能。 一般關於〈西遊記〉的研究,許多學者都嘗試尋找一個主題來貫穿, 試圖闡發〈西遊記〉作者寫作的意圈。這裡筆者特別針對孫悟空的出身(也 就是世德堂本〈西遊記〉的前七回) ,參以張靜二認為的「成長小說」概 念,觀察世德堂本〈西遊記〉前七固的寫定,是在作者以怎樣的知識組接 狀態下所完成的定調。也就是說,廣為大眾所喜愛的世德堂本〈西遊記> ' 無論它原先的故事來源是從哪些傳說故事或神話原型組合而來,這些原型或故事被作者以這樣的組接狀態進行訴說,且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同與喜 愛,這就表示組接故事所貫穿的深層意涵是普遍被大眾所接受,甚至可說 是極為穩定且可反映文化意念的。所以筆者將以細部爬梳的分析,試圖找 出作者的書寫規則以及作者以何種理念來完成組接寫定的工作,來理解作 者的知識組裝情說,以及對於世界的認知與想望。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3 Files in this item: 1
C4-4.pdf (7.502Mb) -
張, 毓如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郝譽翔在〈逆旅〉中採用充滿後現代意味的寫作手法 ,重新建構起父 親的生命史,並試圖由此一過程 ,求索、辯證自身存在的位置與價值。各 種文類的緊密交融,以及敘事觀點的流暢轉換 ,讓史實、傳說、記憶、想 像等元素結合 ,突破了傳統史觀的限制。作者更化用音樂、電影上的素材 和技巧,將「逆旅」這段線性的追尋過程立體化,豐富了整部作品的內涵。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6 Files in this item: 1
C4-7.pdf (5.443Mb) -
張, 曉威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在中國史籍中早有對四方鄰國的稱呼,即北狄、西戒、東夷、南蠻, 統稱為四夷。自古以降,由於地理上的關係,使得古代中國向來以天朝自 居,把四鄰稱四夷,帶有濃厚的文化優越感。從以上的區隔觀之,華夷觀 念即已出現。因此,造成了中華民族的活動,從古開始便存著深刻的地域 觀念,而且相治各代,並深入腦海之中。 l 宋代亡於蒙元之後,中國進入了非漢族的統治,由此而產生出了地域、 人種的互異,使得華夷之別更易於道發出來,造成的結果即是民族主義的 出現。明太祖朱元璋原是一介布衣,但是他卻握住了此一有利的工具,即「民族主義J 使得他在元末的群雄之中脫穎而出。因此,明太祖在開國 之初,即有古代中國的天朝觀念,甚至嘗試以中國為軸心,透過招諭海外 諸國等舉動,以期重建國際秩序。誠如明太祖所頒布的詔書、論文、敕文 等,均可看出其「王者無外」為「天下共主」的傳統觀念,而強調的就是 「內夏外夷」的華夷之別。 然而,明太祖的華東觀念究竟如何產生?其對華夷之間,以及夷與夷 之間叉抱持著怎樣的看法呢?明太祖雖是中國歷代開國帝王中,最受學術 界所「青睞」之一 2但是對於上述問題的探討並不明顯,甚至還未及討論。 3因此,本文擬透過蝴民武年間的對外政策,以及明太祖歷年來所給於諸 蕃國和禮部大臣等的詔、諭和敕文等,嘗試對明太祖的華夷觀念作初步的 探討。選擇從對外政策的角度出發,是因為中國向來以天朝自居,把四鄰 稱為四夷,加上南海諸蕃國與明朝的來往可說是歷朝之冠,如〈明史〉中 敘述的南海諸蕃圈,是正史中最多的一部。由此觀之,要瞭解明太祖的華 夷觀念,從對外政策的角度切入應是最直接的研究途徑。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4 Files in this item: 1
C4-5.pdf (7.873Mb) -
何, 亞宜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本文以劉雄 、個人身世為主軸,探討東竟劉輯、作為軍功集團後代的仕宣情 形。東堯劉氏在劉宋時期因軍功興起 ,劉載、伯祖劉穆之曾經位高權重於當 時,然而家族勢力隨後逐漸沒落;劉棍、仕宣僅止於低階品級。蕭梁時代各 種文學集團林立 ,士族文風頗盛,然而因為高門大族講究地望、籍貫,出 身低階士族的劉輯 、未能一展長才,劉藏在蕭梁一代僅見用於參與佛經的編 導息 , 而其著作〈文心雕龍〉亦並未受當時重視。梁武帝摧用寒門乃至一般 士族掌握實際政治權力 ,而劉雄、因為專精文學而非行政,始終未能任職要 官。本文從劉蟬的個人身世著眼 ,反映南朝之沒落士族空負個人能力卻無 從發揮 ,無奈於現實環境的現象。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7 Files in this item: 1
C4-8.pdf (7.220Mb) -
周, 家嵐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水滸傳〉並非出自一時一地一人之手,是目前多數水滸研究者同意 的論點,儘管「施耐膺」與「羅貫中」的真實身份仍為許多研究者關注 但學界也多同意他們應該是「流傳者」或「出版者」、「改定者 J而不 可能是「原創者 J。明中葉以降關於〈水滸傳〉原作者/編者的文獻記載 頗有出入,然在金聖嘆腰斬本〈水滸傳〉出現之前,討論 到〈水滸傳〉原作者問題的重要文獻,實皆已囊括在內。由上表可知,當 時關於〈水滸傳〉的原作者/編者身份,有「施作羅編/施羅合著」、「羅 編/著」、「施編」、「施作羅續」等不同說法,顯見〈水滸傳〉的原作者 /編者是誰,在明清尚無定論,或者可說,這些都只是士大夫之間的傳聞, 論者也不一定認真做過考察。然而,這種關於〈水滸傳〉原作者/編者說法 分歧的現象,到了清末民初卻有了很大的轉變,也就是,由金聖嘆提出的 「施作羅續說」忽然變成水滸評論者間的定論,此一轉變的背後,實有許 多耐人尋味之處,而「施作羅續」說在當時的盛行,更牽動了時人對〈水 滸傳〉文本的詮釋與評價。本文首先討論清末民初水滸評論者對〈水滸傳〉 作者的看法,發現時人多承襲金聖嘆的「施作羅續說 J'認為施耐膺為〈水 滸傳〉的原作者,其次,探討時人關注到哪些與施耐膺相關的議題,最後, 指出施耐鷹在清末民初的符號化傾向及意義。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1 Files in this item: 1
C4-2.pdf (8.109Mb) -
尤, 淑君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本文皆在掛視蘇聯意識型態的理論之矛盾性,試圖闡釋二戰前蘇聯的外 交政策演變 ,解釋蘇聯特殊的政治體系與馬列意識型態如何影響該圓的外 交政策 ,以分析戰前蘇聯對外政策為何具有雙重性,藉此以釐清其對外政 策之雙重性 ,並且希冀能從二戰前蘇聯的外交雙重性,將蘇聯外交政策作 一整體性、長時間的分析。吾人以為蘇聯外交政策的內在雙重性 ,使得歡 聯在整個國際環境中得以靈活運用其意圖與雙面手段 ,由於其政策利用得 當使得蘇聯一直佔有其在國際事務上的特殊優勢。雖然蘇聯現今已經瓦 解,但因為其外交政策有其時代與國家性質的特殊性,因此仍值得對此問 題加以研究與釐清 ,以期對蘇聯體系與意識型態有所理解與進一步的探 索,以釐清共產極權國家的意識型態與其在政治運作的實際環境有何關係 與連結性 ,兩者是否相合或相偉是否造成馬列主義的意識型態為其實際政 策的中 新理念或只是行動上的掩護工具。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2 Files in this item: 1
C4-3.pdf (9.731Mb) -
黃, 敦為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婦女在傳統社會和家庭中,其地位和扮演角色是一常被討論到的問 題。但以往研究者多以歷史文獻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所以能觀察到的範 圍難免有所拘限。所以當代人類學家以實地訪察的方式來近距離觀察婦 女,也為此研究開啟了新的方向。而本文的目的乃是希望藉由結合各類與 婦女相關的著作來對這一主題作一全面性的探討。一開始先以史料及近人 研究著手,藉婚姻自主權及財產權二項指標來觀察秦漢至明清時代婦女社 會地位的演變;接著再以〈袁氏世範〉和當代人類學家的研究來審視不同 觀點下對傳統家族婦女的認知。最後則從{林家: 一個關於中國農村家庭 的研究> (The House 0/ Lim: A Study 0/ Chinese Farm Family J) 所提到的 幾位女性為例子作為理論的對照。希望利用多方面的資料及研究來深入、 甚至改變對人們對傳統家族婦女的認識。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8 Files in this item: 1
C4-9.pdf (6.371Mb) -
應, 俊豪 (政大文學院, October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1944 年,中國對日抗戰適入第七年之際,國土已泰半淪陷敵手,國民政府只能扼守西南一隅,靜待局勢的改變。此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實力,卻逐漸為美軍所擊潰,失去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其南洋資源的運補路線只能仰賴陸路;為打通陸路補給線,日軍將目光放到中國南部,動用數十萬大軍,企圖將中國南北交通線完全打通。面對日軍節節進逼,國 軍雖勉強擋住日軍攻勢,軍隊主力卻損失慘重,民心士氣也為之重挫。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85 Files in this item: 1
C4-1.pdf (8.642Mb)
Now showing items 1-9 of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