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1.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60
Next Page-
薛, 化元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有關五四的論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她對於台灣 而言,也同樣有其複雜爭議的一面 。因此要探討五四,不能不對其歷史背景有 一定的瞭解,雖然「中國的五四意識」與「台灣的五四意識」之間已有很大的 落差,但是從歷史的本源當中思考歷史,仍然是必要的途徑 。五四複雜的程度可以舉兩個研究五四的事例作為說明。普受公認的周策縱 名著 {五四運動史(上刀,雖然早在1959 年定稿, 1960 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 版,但直至1980 年才在台灣局部出版, 1989 年才有較完整的譯本出版 。至於在 中國方面的情況就更加困難了,這是政治干預影響學術研究出版所造成的複雜 實況 。 1 男一方面,本書逾四十年來一直沒有為本應屬於思想、文化的下冊部分出 版,而這四十餘年來有關五四思想文化的論著早已累積甚多,不過卻再也沒有 一部完整且如《五四運動史(上))般備受肯定的五四思想史 。可知五四連動事 件史的部分雖然複雜,但是要完整深入且客觀的評估「五四思想 、文化」的部分, 恐怕更為不易 。此外,經常以五四為題參與學術討論,鼓吹五四精神的著名史家余英時更說:r 因為五四的思想世界由許多變動的心靈社群所構成。於是,不 僅有許多不斷變動叉經常彼此衝突的五四方案,而且每一個方案也有不同的版 本。或許,對於五四所能作的最安全的概括論斷,勢必從多重面向性與多重方 向性的角度來了解五四。 J 2 這一段話可視為研究五四者的自我對話。然而,五 四的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卻仍不斷在發生當中。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6 Files in this item: 1
a6-5.pdf (9.289Mb) -
黃, 惠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一九四八年左右,以〈臺灣新生報) r橋」副刊為中心,針對二二八事件後 噪聲絨默的臺灣文壇,大陸來臺作家和臺灣作家以訴求臺灣新文學的重建進行 對話,史稱「臺灣文學論戰」。當年論戰的資料在葉石濤的指引下,由林瑞明、 彭瑞金等人於一九八三年間從臺南市立圖書館挖掘出土。 1一九八四年五月起 〈文學界〉 雜誌分兩次重刊部份史料, 2彭瑞金並發表(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 場台灣文學論戰卜評介論爭的重要內容及意義,結論大陸來臺作家與臺籍作家 一致服膺「新現實主義J' 主張寫人民的文學的發展路向;所不同者為臺籍作家 要在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基礎上,建立植根於臺灣的自尊自主的文學, 大陸作家則以推動臺灣文學的祖國化為鵲的。3爾後為文探討的葉石濤 、游勝冠與許詩萱三人,都在臺籍作家希望建立自主性臺灣文學上有一致性的看法。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9 Files in this item: 1
a6-8.pdf (13.52Mb) -
陳, 芳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台灣文化協會在一九二七年的左右傾分裂 ,究竟是受到外來力量的影響, 還是受到社會內部的自主要求,是討論殖民地歷史的一個重要課題。依照台灣 總督府{警察治革誌〉的說法,文化協會在分裂之前,內部成員對共產主義理 論的掌握還不甚明確。不過,由於中國左翼運動的高漲,例如李立三與王明激 進路線的抬頭;以及日本山川主義與褔本主義的對峙,再加上折衷路線的日共 系統之策略等影響,而終於反映到台灣左右派的分裂。這種政治路線的分裂, 具體影響了台灣文化協會的內証。 1 如果台灣總督府的分析是正確的,則事實證據的基礎在那裡'就值得深入 去追究。中共極左路線,是由李立三與王明相繼構築而成。假使中共激進策略 對台灣政治運動產生影響是事質的話,也必須透過台共組織的管道才能完成。 問題在於台灣共產黨要到一九二八年才宣告組黨成功,而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 卻是在一九二七年就已發生。其間的連繫,也許需要大量事實來支撐,才能夠 合理化。也就是說,一九二七年的國共分裂是否牽涉到台灣文化協會的左右分 裂,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0 Files in this item: 1
a6-9.pdf (7.540Mb) -
程, 煉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張岱年先生(1909一一)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在世哲學家之一,他的 學術生涯始終圍繞著三個主題:哲學理論問題的探索、中國哲學史的闡釋 和文化建設問題的研討。作為當代中國哲學領域襄少有的幾位創造出哲學 體系的哲學家之一,張岱年先生的思想有非常突出的特點。我曾經在其他 場合描述了這些特點: 展現了對真理與道德的激情,展現了對廣泛的人類價值的合併能 力,展現了對自己的文化和同胞的需求和前途的深深關注。l本文中將要討論的文化觀是張岱年的持續興趣,貫穿他的全部學術 生涯。他的中國文化觀在近20 年來的文化討論中逐漸成為顯學和 主角,被稱為「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論」。 本文的興趣主要是規範性的,而非歷史的。對各種觀點(包括張岱年 自己的觀點)進行歷史淵源、治革和演變的揭示不是本文的目標。我將簡 述張岱年先生在文化討論中提出的文化觀,然後指出這種觀點留下的一些 未決問題。我相信,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有助於我們理解和評價張 岱年的文化提案。 自張岱年的早年起,一系列文化危機撞擊著中國知識份子的心靈。五 四運動為種種文化觀的競爭提供了舞臺。張岱年像他的大部分前輩和同輩 一樣,並不是在追求一種一般性的、關於何為文化的哲學理論,而是面對 一個在他們看來更為急迫的問題:要再鑄富強,中國應該發展一種什麼樣 的文化?五四運動為各種文化觀點的競爭提供了舞臺。在種種提案中,最 著名的當屬全盤西化論和復興國粹論。張岱年對兩者都不滿意,認為它們 都會導致中國文化的毀滅。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1 Files in this item: 1
a4-9.pdf (2.310Mb) -
王, 煥琛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中國歷史自漢唐一統以來,大體上遵循儒家文化之發展,殊少有本質上的變異,社會上仁人志士畢生所努力不懈者,無非為傳承儒家文化之傳統,求理解,求闡揚,求實現之。惟自鴉片戰爭(道光22年1842 )炮轟中國國門,是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行為的開始,也是另一文化類型嶄然不同的外力相繼侵入,遂被迫將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變異。但欲將兩千年來固守勿渝的文化,一舉而盡棄之,勢有所不能,於是產生「傳統文化如何解構,如何重建J 是為重要問題。因為自此以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變化,政治思想亦發生變化。西洋物質文明的威脅一「船堅砲利」、「輪船之迅,洋砲之遠J 逼迫落後的中國不能不接受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一切文物制 度。中國人首先體驗救國要迎頭趕上人家,而迎頭趕上首要的,是學習西洋語言文字不可。同文館(英文意譯為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 遂應時代需要而產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5 Files in this item: 1
a1-2.pdf (5.094Mb) -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NaN, 2008)[more][less]
Abstract: 本院為推展人文學之學術活動,自民國八十五年起,即以「中國 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為主題,每二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每次或 選擇一、二位成就與影響重大的人士,或選擇影響重大的議題,作為討 論的對象,迄今已舉辦六屆,研討的主題依序是「嚴復」、「連橫」、「康 有為、梁啟超」、「陳大齊」、「鄭成功、劉銘傳」、「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 延續與斷裂」,會中邀請海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分別從學術專業的 觀點,針對議題深入研討,累積的成果十分豐碩,廣獲學界支持與肯定。 今年本院選擇余光中先生作為主題人物,又欣逢余先生八十大 壽,因此本次的學術研討會具有雙重的意義。 余光中先生,1928 年生於南京,父籍為福建永春,母親與妻子均 為常州人,故亦自稱江南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9 Files in this item: 1
a7.pdf (8.424Mb) -
勞, 思光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很明顯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剛才有幾個先生談到,好 像假定我今天來談中華文化,而曹先生來談台灣文化,我想這是誤解。我今天 要談的不是某一種具體的主張或論斷,而是對這個問題做理論的架構分析。 我們知道處理理論問題,從近代哲學以來很容易就採取兩種完全相反的立 場,一種是比較符合傳統的系統方法,為問題找出解決 (solution)的辦法。我今天 不是用這個態度要來答覆一個什麼的真體問題 。另外有一種立場,從後期維根 斯開始,就有一種趨勢,要先分析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對一個正確的問題 (right question)才可能有正確的答案(地ht answer) 。但很不幸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有 一些問題,本身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困難,對這樣的問題試圖給一個解答 ,就 會白費力氣了。這是後期維根斯坦的傾向 ,他就說他不是要解答問題,而是要 消解問題(dissolution) 。就此來說,很可能討論一個問題,但是最終卻把問題消解 掉了。 我今天要講的是在解答(solution)和消解(dissolution)兩個極端態度以外的第 三個態度。大致上講是屬於邏輯解析、語言解析、意義解析的態度。使問題的 意義和結構可以清楚呈現出來 (clarification) 。我們使用語言表達問題時如果有太 多不清楚,那麼爭議就會無窮無盡,但倘若我們在問題的結構 、意義的釐清方 面先有清理的工作,那麼雖然它本身不提供解答(solution) ,但可幫助別人得到較 安全的解答 (solution) 。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0 Files in this item: 1
a6-a.pdf (1.895Mb) -
翁, 佳音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臺灣民間形形色色的神明中,大概以媽祖婆及國姓爺鄭成功最具國際 知名度,而且叉與歷代政權有著奇妙的複雜關係 。以媽祖為例,中國政府 一直將祂塑造成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女神,對未解放的畫灣進行統戰;臺灣 則在「三月瘋媽祖」之餘,對「和平女神」的呼喚似乎欲迎還拒 。媽祖不 僅是畫、中兩國政府政治角力訴求的對象,臺灣民間各大媽祖廟,在爭正 統之餘,也與媽祖祖家的眉洲本廟,有著難以言明的似合似分關{系 。至於鄭成功,更是奇特。中國向來無純粹的國姓爺廟,但自上世紀五 O年代末以來,舉辦大大小小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紀念會,似乎成為例行的 「國家祭典 J而臺灣,一方面,據說鄭成功反清復明民族大業未成,賈 志以終後,便被漢系臺灣人暗中祭拜,後來全臺遍地延平國姓廟;但另一 方面,臺灣歷代政權把鄭成功描繪成「忠君 」 、 「 中日混血」與「反攻大 陸」 的先賢模範,民間亦有將之視為「建國東寧 」的關臺國姓爺。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6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1.pdf (5.941Mb) -
林, 果顯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臺灣有關文化的議題向來爭議頗多,不論是戰後或日治時期,皆曾針對文 化的本質、方向、文體、文字產生多次的論辯。其中在討論臺灣文化或文學時, 很重要的一個面向為「什麼是中華文化 J?因為兩者的緊密與疏離、延續與斷 裂、批判與吸納的過程,恰恰是形構臺灣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檢視臺 灣社會動向與認同依據所必備的視角 1 。 然而,中華文化內容繁複,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內容 、透過哪一種形式影響 臺灣呢?臺灣在十九世紀末由日本統治半世紀後, 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收,並 於1949年後成為中華民國實質統治的主要疆域。作為「光復」臺灣,且肩負「反 攻」大陸任務的國民黨政權,對內對外皆必須以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作為訴 求,因此樵除日本文化、強調臺灣與中國文化本源一致的工作便未曾停止。透 過民族精神教育、國語連動與各種文化連動的推展2 ,戰後臺灣不僅「重新回到」中華文化,還成為保衛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者,這些之前的運動經驗,成 為六O年代中期中華文化復興連動(以下簡稱丈.復運動)的重要淵源。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7 Files in this item: 1
a6-6.pdf (12.80Mb) -
沈, 清松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陳大齊先生所採取的概念分析研究法,是他在當代儒學研究中的最大 特色,也是其貢獻所在。相反於有些學者對於中國哲學缺乏分析性的論 斷,概念分析的研究法在中國哲學研究傳統中有其依據。且不提自先秦諸 子以降的中國哲學著作中,皆有不少有關定義和論證的文本,單就專門性 的著作而言,像陳淳的《北溪字義〉與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證} ,都是 選擇一些儒學重要概念並加以分析之作。 陳淳的《北溪字義〉選擇了「命」、「性」、「心」、「情」、「才」、 「志」、「意」、「仁義理智信」、「忠、恕」、「忠信」、「一貫」、「誠」、 「敬」、「道」、「理」、「德」、「太極」、「皇極」、「中和」、「中 庸」、「禮樂」、「經權」、「義利」、「鬼神」等概念。其所處理的概念大體上都是宋代儒學中的重要概念,尤其是以朱熹之學為主,並兼及二 程與張載。不過,陳淳的書中並未詳細區分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也未提 供其選擇概念的標準'因此在概念的處理上,略顯蕪雜。至於清代戴震的 ?孟子字義疏證} ,則是以孟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諸如「理」、「問t "fí J ' r 才」、「道J ' r 仁義理智J ' r 誠J ' r 權」等詳加品, 選擇雖較為精審,但也同樣未給出標準。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6 Files in this item: 1
a4-3.pdf (6.339Mb) -
何, 信全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作為現代中國言論界的驕子,梁啟超( 1873-19 2 9 ) 豐沛的思想內涵, 方面源自他對中國儒學傳統的繼承, 另一方面則得自他對西方現代思潮 的詮釋。儘管梁啟超嘗自謂自己「太無成見J '而有所論述亦「皆隨有所 見,隨即發表J 0 I 由是,若平持論不免常有所改變,引發不少的譏評。不 過, 深一層探究任公不斷推陳出新的論點底層,其實仍有其思想一實的內 在理路。梁啟超對儒學的繼承,有其傳承脈絡;對西方自由主義的詮釋, 亦有其特定的詮釋視域。本文將以構成梁啟超思想的兩大支柱一儒學與自 由主義為對象,探討梁啟超的詮釋進路,並評析其中所觸及的相關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2 Files in this item: 1
a3-4.pdf (5.353Mb) -
許, 雪姬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適切地評價歷史人物是史學研究中最困難的一環,同時也是史家展現 史識的最佳舞台。不過歷史人物的評價卻會隨著時代變遷而翻轉,通常評 價落差很大的人物,大抵有幾個特色: 一是功勞歸諸一身的箭操式人物; 一是有新資料、新研究的出現; 一是評價立場的改變。台灣歷史上的人物 目前被翻轉的有吳鳳 I、丘逢甲2、劉永褔3、被重新評價的有林茂生4、連雅 章、劉銘傳 5。台灣由於政權數度變更,及目前台灣意識高漲,由台灣立場來透析人物,自然對過去的人物的看法有所不同 。劉銘傳是一位兩岸學界 不斷吹捧的歷史人物,但兩岸學術界對劉銘傳研究的軌跡、動機角度不盡 相同,基本上劉銘傳在台的研究,其重點在於中法戰爭中的角色、與劉敬 間的鬥爭、在台施行自強新政的成果,但其中有不少分歧的看法,如劉銘 傳撤兵基隆的功過;湘准間的矛盾責任歸在那一方 ;劉銘傳新政的成敗是 他推行新政不當,還是繼任的巡撫邵友講的保守使然 。由於劉銘傳可討論 的空間尚大,因此尚有不少研究者在沒有參考新資料下, 不斷地研究 。本 文將先探討台灣、中國兩地研究劉銘傳不同的動機與軌跡,其次評介其相 關的研究狀況, 最後略論中法戰爭後劉銘傳彈劫劉礦、孫開華平議與劉銘 傳自強新政的成敗 。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8 Files in this item: 1
a5-13.pdf (6.968Mb) -
胡, 萬川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從 1920 年前後直到 1930 年代,在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和日本統治下的台 灣,分別興起了民間文學的采集、整理運動,當時的中國,正是五四運動前後, 批判舊傳統,建立新文化的思潮風起雲湧'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論述,是破除老 舊僵化的舊傳統,迎接新思潮,建設新文化。然而民間文學的內涵,不論是歌 謠或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都不是什麼「新」的東西,不論怎麼講,都和當 時知識份子心目中的「新文化」沒什麼關係。因為當時知識份子心目中代表新 文化的新生事物的,主要是指來自歐美(有時也包括日本)的德先生(民主) 及賽先生(科學)。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中,幾乎就在新文化運動的同一 時期,民間文學連動在中國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並且影響遍及大部分地區,而 當初發起這一民間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同時就是當時被認為也是新文化運動 的重要人物。 由新文化連動的代表人物,發起采集「舊文化」的民間歌謠與傳說,聽起 來似乎有點矛盾。然而這叉是一個事實,因此無論如何,光憑這一點·20-30 年 代的中國民間文學運動,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03 Files in this item: 1
a6-2.pdf (7.640Mb) -
呂, 紹理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對於當代人而言,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告示的環伺之 F . 在學校晏 有佈告欄, 張貼著學生的優良表現或者學校的各種規定,學生則有自己社 凶專屬的海報板,用盡各種拾眼的顏色圖案要招攬人們佇足觀看在 IlìI~區 主真有村里佈告欄 ,通告著各種政府宣導事項或科公共、柄 ,勁,電制出現後,這種資訊散播的媒介多r一種選頃,而電腦網絡的發展,似X取代f過半 傳統公告資訊的體系,今天,我們大概早已習於觀看 BBS 威者各種網tIfW 給我們的訊息,很少人會日曬雨淋地站在公告欄前看法各種公告了。 傳統社會的生活中 ,公告占據著何種位置呢?誰先發布公告?發布的 對象為何?會張貼在何處?有什麼樣的事情需要透過公告來周知大是?對 於公何行為有何規範?傳統社會的公們與公共領域的形成是否訂 |胡係?站 些問 ;tliit 木文所欲處理的課題。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91 Files in this item: 1
a5-6.pdf (7.847Mb) -
李, 增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嚴復之「體用」論之目的在為國家提出救亡圖存,變法富強之哲學基礎,其主旨在批判「中體西用」戲論乏不通,而主張「體用一源」之論,以假借西化為手段以達致救國圖強之目的者也。其理論形成其整個思想體系之脊椎'並貫穿其體系內而佈置為經緯者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1 Files in this item: 1
a1-5.pdf (5.844Mb) -
高, 大威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中國近代思想家嚴復(1853-1921)主要以譯介西方理論名世,唯從他留下來的大量著作看來,對中國傳統學術顯然也下過相當深的工夫,在這方面,他的意見除了散見於幾部譯著的按語與時論篇章之外,針對專書的闡發則見於他的古籍評點,其中,思想類的有兩種,皆為道家的經典,而且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兩部:一是〈老子),一是《莊子〉。當然,這絕不意味我們可以逕行將他歸入道家,或者將老莊思想定為其觀念的主調,因為,從早年到晚年,嚴復對知識始終抱著會通眾學 、歸攝一理的基本態度。不過,他對老莊興趣濃厚並有相當的認同,則為不爭之事實,這一點,他不但偶爾形諸筆墨,我們更可從他以「幾道」為字察知。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8 Files in this item: 1
a1-3.pdf (7.190Mb) -
尉, 天聰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嚴復生於公元一八五三年(清咸豐三年) ,逝世於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 ,綜其一生的背景,在西方正是近代資本主義、科技主義、工業主義成熟、擴張而叉呈現危機的時代; 也就在這樣的潮流沖擊下而出現了中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同光中興那一連環作用的現實。嚴復就是在一歷史發展和歷史現實中所產生的中國知識分子。他是同光時代知識分子的一個類型,有時甚至可以稱之為一種典型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4 Files in this item: 1
a1-1.pdf (10.89Mb) -
黃, 克武 (政大文學院, May 4, 1996)[more][less]
Abstract: 二十世紀初年以來人類的歷史發展常被描寫為自由民主與共產極權 的鬥爭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鬥爭, 1然而自1980年代, 中國大陸開始走向「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J 蘇聯與東歐(Soviet blo c) 叉相繼解體之後,許多學者開始對人類未來規範性的發展或所謂「現 代化」的進程有一共識。在政治方面,有些人以為走「國際主義」路線的 共產主義已經沒落,而英美式的自由民主理念與國家政體將為世界的潮 流;在經濟方面,許多人則指出資本主義,尤其是環繞著精確計算的經濟 思想與制度,是歷史「理性精神」的展現,為二十一世紀必將採行的辦法。 2不過最扼要的討論可能是英國學者John Dunn在一本名為《面對未來的西 方政治理論) (H'estern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Face 01 Future) 中 的看法,他的論點顯示人類未來發展的三個彼此相闋的主要方向是國家主 義(national ism) 、資本主義(capi tal ism) 與彌爾式的民主(Millsia n democracy) 0 3 目前世界歷史的走向似乎是支持他的論點,如英、美、德、日等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幾乎都是將此三者成功地結合在一起;而 其它現代化層度較低的國家或地區則是在這三方面的表現不如人意,或與 此背道而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1 Files in this item: 1
a1-9.pdf (12.23Mb) -
沈, 清松 (政大文學院, May 4, 1996)[more][less]
Abstract: 由於當代社會中科技的急速進步和生活意義的危機,科學與倫理的關 係問題,在今天愈顯得重要。在德文中, Wi ssenschaf t-字通常指一套空 系統、可發展的學問。在英文中, science一詞雖亦被用來指稱社會科學 (Social sciences) ,甚或人文學科(Humanities) ,但往往用以指稱自 然科學(Natural sciences) 。在中文學界r 科學」一詞雖也用來指社 會科學,但在實證主義的影響下,即使今天主流典範已然崩毀1 ,國人說 到「科學J 往往只想到自然科學。因此當我們問及科學與倫理的關係問 題之時,我們間的既是有關科學研究與倫理道德的關係'同時也涉及自然 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 與精神科學(Ge i steswissenschaften) 的 關係。 我們可以這樣提問題:倒底是要為了科學的嚴格性而將倫理道德化約 至自然科學,將精神科學化約至自然科學,用自然科學的法則來說明和決 定倫理道德現象和精神科學;或是要堅持精神科學與倫理道德有其特殊 性、超越性,不能化約至自然科學的決定?換言之,究竟科學研究與倫理道德、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一,有一致性,可以進行化約,並且可以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和規則來研究並說明倫理道德?或者,自然現象與倫理道德有 其斷裂性,不可以進行化約,而必須尊重兩者的差異?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0 Files in this item: 1
a1-8.pdf (7.214Mb) -
鄔, 昆如 (政大文學院, May 4, 1996)[more][less]
Abstract: 西方傳統的宇宙論,有關宇宙的起源、生成變化問題,所採取的是「創 造說J ( Theory of Creation ) 。這原是基督宗教承傳白地中海東岸希伯 來文化的遺產,對「至上神J (單一神Mono - the ism) 信仰的成果。l 雖 然,在西方世界的文化流變中,也會有過從希臘柏拉圖傳統的「流出說」 ( Theory of Emanation) 2 ;但是,由於長期的文化獨尊基督宗教í 創 造說」始終成為西方的顯學,其至上神觀一直排斥著「流出說」所能引起 的「泛神論J ( Pan - theism) 。至於不接受「創造說J 也不接受「流 出說」的「無神論J ( A - the i sm ) ,卻更是受到宗教當局的排斥和禁止。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8 Files in this item: 1
a1-6.pdf (6.377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6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