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1.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60
Next Page-
尉, 天聰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嚴復生於公元一八五三年(清咸豐三年) ,逝世於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 ,綜其一生的背景,在西方正是近代資本主義、科技主義、工業主義成熟、擴張而叉呈現危機的時代; 也就在這樣的潮流沖擊下而出現了中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同光中興那一連環作用的現實。嚴復就是在一歷史發展和歷史現實中所產生的中國知識分子。他是同光時代知識分子的一個類型,有時甚至可以稱之為一種典型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4 Files in this item: 1
a1-1.pdf (10.89Mb) -
王, 煥琛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中國歷史自漢唐一統以來,大體上遵循儒家文化之發展,殊少有本質上的變異,社會上仁人志士畢生所努力不懈者,無非為傳承儒家文化之傳統,求理解,求闡揚,求實現之。惟自鴉片戰爭(道光22年1842 )炮轟中國國門,是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行為的開始,也是另一文化類型嶄然不同的外力相繼侵入,遂被迫將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變異。但欲將兩千年來固守勿渝的文化,一舉而盡棄之,勢有所不能,於是產生「傳統文化如何解構,如何重建J 是為重要問題。因為自此以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變化,政治思想亦發生變化。西洋物質文明的威脅一「船堅砲利」、「輪船之迅,洋砲之遠J 逼迫落後的中國不能不接受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一切文物制 度。中國人首先體驗救國要迎頭趕上人家,而迎頭趕上首要的,是學習西洋語言文字不可。同文館(英文意譯為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 遂應時代需要而產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5 Files in this item: 1
a1-2.pdf (5.094Mb) -
高, 大威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中國近代思想家嚴復(1853-1921)主要以譯介西方理論名世,唯從他留下來的大量著作看來,對中國傳統學術顯然也下過相當深的工夫,在這方面,他的意見除了散見於幾部譯著的按語與時論篇章之外,針對專書的闡發則見於他的古籍評點,其中,思想類的有兩種,皆為道家的經典,而且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兩部:一是〈老子),一是《莊子〉。當然,這絕不意味我們可以逕行將他歸入道家,或者將老莊思想定為其觀念的主調,因為,從早年到晚年,嚴復對知識始終抱著會通眾學 、歸攝一理的基本態度。不過,他對老莊興趣濃厚並有相當的認同,則為不爭之事實,這一點,他不但偶爾形諸筆墨,我們更可從他以「幾道」為字察知。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8 Files in this item: 1
a1-3.pdf (7.190Mb) -
周, 志文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嚴復〈闢韓〉一文寫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末(1895) ,此乃甲午戰敗後之一年,是年清廷割地賠款與日本,國勢日危,有識之士之心情可想而知。此年嚴復四十三歲。此年嚴復發表之文章甚少,除〈闢韓〉之外,另有〈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等,光從題目便可知文章內容,這些文章均刊載 於天津的《直幸的。〈闢韓〉一篇之內容,在批評韓愈(原道〉一文。韓愈的〈原道) , 主旨在闢佛、道,而強調應恢復儒家在政治、社會乃至精神上之主導地位。嚴復論韓愈,對此議題無甚興趣,而集中在〈原道〉一文之論國君之建立、君臣之關係之理論上;以(原道〉本文為標準'此論顯然並非主旨之所在,但嚴復之〈闢韓〉卻執此不放,其中實有深意焉。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9 Files in this item: 1
a1-4.pdf (5.500Mb) -
李, 增 (政大文學院,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嚴復之「體用」論之目的在為國家提出救亡圖存,變法富強之哲學基礎,其主旨在批判「中體西用」戲論乏不通,而主張「體用一源」之論,以假借西化為手段以達致救國圖強之目的者也。其理論形成其整個思想體系之脊椎'並貫穿其體系內而佈置為經緯者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1 Files in this item: 1
a1-5.pdf (5.844Mb) -
鄔, 昆如 (政大文學院, May 4, 1996)[more][less]
Abstract: 西方傳統的宇宙論,有關宇宙的起源、生成變化問題,所採取的是「創 造說J ( Theory of Creation ) 。這原是基督宗教承傳白地中海東岸希伯 來文化的遺產,對「至上神J (單一神Mono - the ism) 信仰的成果。l 雖 然,在西方世界的文化流變中,也會有過從希臘柏拉圖傳統的「流出說」 ( Theory of Emanation) 2 ;但是,由於長期的文化獨尊基督宗教í 創 造說」始終成為西方的顯學,其至上神觀一直排斥著「流出說」所能引起 的「泛神論J ( Pan - theism) 。至於不接受「創造說J 也不接受「流 出說」的「無神論J ( A - the i sm ) ,卻更是受到宗教當局的排斥和禁止。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8 Files in this item: 1
a1-6.pdf (6.377Mb) -
田, 默迪 (政大文學院, May 4, 1996)[more][less]
Abstract: 無論我們怎樣看近代中國社會及文化的變動, 任何人都會承認,科 技的發展深深地影響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成為一個科學家,至 令仍是許多才智青年的理想與夢想。 一百年以前,當中國從長年的自守自足中,陳然驚醒而努力尋找方向 時,嚴復開始大聲呼籲r 要改變! 已經有一個新的、科學的時代來臨 了!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不適者被淘汰! J 。他所翻譯的〈天演論》一 書頗像似一種有力的宣言而不是一篇學術論文,它的訊息,對於當時的 中國人, 就像觸電一樣, 使人心受驚卻使頭腦清醒。然而,當我們較為 詳細地比較赫胥黎的原著和嚴復的譯文時, 卻發現一個頗為特殊的現 象,原著中不少具原則性的、普遍性的,代表謹慎精神而對進化論本身 保持批判性態度的命題,竟完全沒有譯出。這就是本論文切入中心論題 的地方: 嚴復何以一方面如此強調科學,另一方面卻叉刪掉許多重要 的, 較屬於科學理論性和代表科學嚴格辨別精神的句子而未予譯出?這 個現象對嚴復所瞭解的科學暗示了甚麼?這暗含的特殊現象在今天的社 會中是否仍普遍存在? 到什麼程度? 本文將以四個步驟來討論這個問題。首先, 研究嚴復對科學的有空 與了解; 其次, 介紹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特徵; 進而以較精辨的科學 觀念為背景來討論嚴復科學觀念的限度; 最後,則反省科學精神與中國文化的重建。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9 Files in this item: 1
a1-7.pdf (6.613Mb) -
沈, 清松 (政大文學院, May 4, 1996)[more][less]
Abstract: 由於當代社會中科技的急速進步和生活意義的危機,科學與倫理的關 係問題,在今天愈顯得重要。在德文中, Wi ssenschaf t-字通常指一套空 系統、可發展的學問。在英文中, science一詞雖亦被用來指稱社會科學 (Social sciences) ,甚或人文學科(Humanities) ,但往往用以指稱自 然科學(Natural sciences) 。在中文學界r 科學」一詞雖也用來指社 會科學,但在實證主義的影響下,即使今天主流典範已然崩毀1 ,國人說 到「科學J 往往只想到自然科學。因此當我們問及科學與倫理的關係問 題之時,我們間的既是有關科學研究與倫理道德的關係'同時也涉及自然 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 與精神科學(Ge i steswissenschaften) 的 關係。 我們可以這樣提問題:倒底是要為了科學的嚴格性而將倫理道德化約 至自然科學,將精神科學化約至自然科學,用自然科學的法則來說明和決 定倫理道德現象和精神科學;或是要堅持精神科學與倫理道德有其特殊 性、超越性,不能化約至自然科學的決定?換言之,究竟科學研究與倫理道德、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一,有一致性,可以進行化約,並且可以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和規則來研究並說明倫理道德?或者,自然現象與倫理道德有 其斷裂性,不可以進行化約,而必須尊重兩者的差異?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0 Files in this item: 1
a1-8.pdf (7.214Mb) -
黃, 克武 (政大文學院, May 4, 1996)[more][less]
Abstract: 二十世紀初年以來人類的歷史發展常被描寫為自由民主與共產極權 的鬥爭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鬥爭, 1然而自1980年代, 中國大陸開始走向「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J 蘇聯與東歐(Soviet blo c) 叉相繼解體之後,許多學者開始對人類未來規範性的發展或所謂「現 代化」的進程有一共識。在政治方面,有些人以為走「國際主義」路線的 共產主義已經沒落,而英美式的自由民主理念與國家政體將為世界的潮 流;在經濟方面,許多人則指出資本主義,尤其是環繞著精確計算的經濟 思想與制度,是歷史「理性精神」的展現,為二十一世紀必將採行的辦法。 2不過最扼要的討論可能是英國學者John Dunn在一本名為《面對未來的西 方政治理論) (H'estern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Face 01 Future) 中 的看法,他的論點顯示人類未來發展的三個彼此相闋的主要方向是國家主 義(national ism) 、資本主義(capi tal ism) 與彌爾式的民主(Millsia n democracy) 0 3 目前世界歷史的走向似乎是支持他的論點,如英、美、德、日等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幾乎都是將此三者成功地結合在一起;而 其它現代化層度較低的國家或地區則是在這三方面的表現不如人意,或與 此背道而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1 Files in this item: 1
a1-9.pdf (12.23Mb) -
林, 文月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先生傾其一生心血,以著史撰文編書為職志。他的不朽鉅著 〈臺灣通史〉已於生前出版,其後又屢次再版(大陸詩草〉也在民國十 年由臺灣通史社發行。至於其餘的詩文創作,及所編箏的有關臺灣史蹟文 物諸作,如〈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 (包括〈大陸詩草〉與〈寧南 詩草) )、〈雅堂文集〉、〈臺灣詩薔〉、〈臺灣贅談〉、〈臺灣漫錄 〉、〈臺南古蹟志〉、〈臺灣語典〉、〈雅言〉、〈閩海紀要〉、〈臺灣 叢刊〉等,亦於臺灣光復後陸續編印問世。 民國八十一年,雅堂先生之孫連戰先生將其父震東先生珍藏一甲子的 家書八十七封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製而公之於世。至此,除了可能仍 有若干刊布於當時報章雜誌或其他刊物而尚未能採入〈連雅堂先生全集〉 之詩文而外,雅堂先生的文字已經大體可以看到了。 本文擬自〈雅堂先生家書〉所收錄八十七封家書,來觀察雅堂先生晚 年的生活情況,以及其心境。筆者雖恭為連雅堂先生之外孫女,除少數未 為外人所知得自長輩之口碑部分外,餘均以文字資料為依據,以徵信實; 又以下敘論,擬依一般論文撰寫習慣,對人物將直稱姓名而不加尊稱,以 避免行文冗贅,特先申明於此。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2 Files in this item: 1
a2-1.pdf (7.799Mb) -
沈, 清松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對於所謂「台灣精神」的探討,若欲在當代方法學上找到一相稱之概 念,首先或可訴諸當代建築現象學家諾伯爾﹒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 所謂的「場所精神J (Genius loci, The Spirit of Place) 。諾伯 爾﹒舒茲在〈場所精神一邁向建築現象學〉一書中說r 場所是個具體的 『這裡j ,有其特殊的『認同j 0 J 1 而所謂「精神J 則表示「一物之 所是J (What a thing is) 或該物之「意欲何所是J (What it wants to be) 0 2 整體說來,所謂「場所精神」是指一個具體的生活空間中所表現 的「特性J 後者指稱一種一般的氣氛,是任何場所中最為廣泛的屬性。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3 Files in this item: 1
a2-2.pdf (5.940Mb) -
陳, 照雄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先生,字武公,號劍花,生於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台南府 馬兵營,先祖父為永昌公季子,連雅堂少受庭訓,長而好學,秉性聰穎, 過眼成誦,先祖父深愛之,曾購台灣府誌一部授之曰r 拔為台灣人,不 可不知台灣歷史。」 甲午中日之役,清師慘敗,訂馬關條約,割台灣以和。是年六月,先 祖父去世,先生時年十八,奉諱家居,手寫少年全集,開始學詩,以述家 國淒涼之感。 光緒三十一年赴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不久被查封,回台入台南新 報服務,光緒三十四年移居台中,入台灣新聞社漢文部,開始撰寫台灣通 史,至民國七年始成,全書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共八十八篇,表 圓附焉。起自隔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遣,此外並著有台灣詩 乘、台灣語典、劍花室文集等,無不充沛民族精神與愛國熱忱。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4 Files in this item: 1
a2-3.pdf (6.818Mb) -
陳, 昭瑛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1878-1936) 生於日據時代之前, 18 歲遭逢割台之變。日據台 灣的時空背景對他一生的學思歷程有絕大的影響。不深入日據時代台灣漢 族受大和民族殖民壓迫的歷史情境,便無法了解雅堂一切著作的基本精 神。然而堅持漢民族的本位,反抗異族侵略與統治,卻不僅來自時代的刺 激,也來自雅堂的家學。 雅堂祖先來台在十八世紀初,雅堂外孫女林文月敘述了連氏家族入台 的經過r 清聖祖康熙年間,連雅堂七世祖興位公因痛明室之亡,決計際 遷,所以渡海來台,←居於台南的寧南坊馬兵營。興位公選擇這個曾為民 族英雄駐師的歷史紀念地作家園,並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深遠沉痛的用意 的,這可以從連氏子弟不應清延科舉的事實看出;而興位公臨終時遺命以 明服撿,更表示他至死都有左桂之痛,誓不屈服於異族統治的反抗之意 。J (林文月1977:2 )從此興位公的遺囑便成為連氏家族代代奉守的家 規。因此當我們看到雅堂父親永昌以春秋史學傳為家學,一點也不覺得意 外。在〈過故居記) ,雅堂回憶道r 先君好讀春秋、戰國書及三國演義,所言多古忠義事,故余得之家教者甚大。J (連雅堂1964:87 )父親 不僅關心古史,也關心台灣史,雅堂在〈台灣通史﹒孝義列傳﹒序〉中也 回憶在十三歲時,其父以兩金購得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給他,並說: 「i女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J (連雅堂1985:932 )於是雅堂「發誓 述作,冀補舊志之缺。J (仝上)並在〈台灣通史〉將成之時,感到「先 君音容如在其上J (仝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雅堂把這段與〈台灣通 史〉息息相關的往事寫在〈孝義列傳) ,這說明了他把此一歷史鉅著的完 成視為自己守庭訓、盡孝道的一部分功課。 如果說連氏家族史與家學提供雅堂浸淫其中以涵養史識的小傳統,則 中國古典史學則提供了大傳統,這個大傳統既供給雅堂史學必需的養分, 也因雅堂史學而益增燦爛的光輝。這個大傳統自然以〈史記〉為源頭。雅 堂對〈史記〉的愛好萌發甚早,幼年受教之時, r {史記﹒項羽本紀〉的 文字幾達萬字,他竟能過目成誦。J (林文月1976:201 )整部〈台灣通 史〉體例受〈史記〉影響自不待言,在(凡例〉中他自道r 此書略仿龍 門之法,日紀,日志,日傅,而表則入伊靖宇之中。在〈台灣通史刊成 語??(2;2325ff傳人自居r 時而後主宗風,游俠書成一 在反清復明的家台精神下成長的雅堂,在自己的時代裡,把這一精神 變換成反日復漠,乃疋順理成章的;在以史學為主的家學傳統中,雅堂以 〈台灣通史〉的撰寫當作畢生志業,以回報家族的養育之恩,此更說明了 即使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台灣,漢族的歷史意識與忠孝之道仍然代有傳人。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5 Files in this item: 1
a2-4.pdf (6.592Mb) -
姚, 榮松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六十四年前,台灣在經過日本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之下,台語竟遭日 人禁止,史學家及詩人連雅堂先生目睹這種文化的災難,亟思有所拯救, 於是奮而撰成〈台灣語典〉一著。連氏在〈自序二) ,曾經描述當時「臺 語之日就消滅」的境況,他說: 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伊唔初啼,而鄉校已禁其臺語矣。今 之青年,負笈求土,期求學悶,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臺語矣,今之 措紳土士,乃至里胥小吏,遨遊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 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語臺語矣。... 余以慘氏,躬逢此陀,既見臺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帶發達,遂成臺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1 連氏所描述的是日人治台後期,當時臺語所受到的外患與內憂,雖然 在光復初期得到稍稍好解,但由於二二八事件造成的族群對立,使得原擬 「恢復台灣語應有的方言地位」以掃除日語習染的漸進的國語政策,轉為 全面緊織的國語干行運動,其影響所及,台語得不到充分的重視,甚而淪 為被歧視的「方吉J 這種經驗在三十年前和連氏上文所描述者,相差鈕 幾。解嚴以後,這個夢魔雖已解除,然而山地話和客家話,依然存在大量 流失的危機,所以連雅堂先生七十年前的憂患,依然存在!具體的說,連 先生整理台語的工作,迄今才剛剛起步,我們研究這個問題,不過是農續 前賢之遺志而已。 連氏為台灣三百年著史的動機是「懼文獻之亡J 但是保存歷史,並 不能保證民族文化不亡,連氏深知語文的消滅即是文化的滅絕,為了從根 救起,不得不從語言文字方面進行整理,以便保存,並謀發展。他以為要 使台語成為人人能說的語言,能寫的文字,就必須從根本上,尋求台語的 根源。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6 Files in this item: 1
a2-5.pdf (6.846Mb) -
王, 文顏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連雅堂先生生於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 ,卒於民國二十五年(一九 三六) ,享年五十九歲。在連先生的一生當中,他始終以維護臺灣漢文化 為職志,而積極參與詩社活動,正是他維護臺灣漢文化於不墜的重要手段 之一;連先生在文章中一再強調說r 文運之存,賴此一線J 1 、「文運 之延,賴此一線J 2 ,又說r 三十年來,漢學衰頹,至今已極,使非各 吟社為之維持,則已不堪設想J 3 ,由此可見連先生對於詩社的重視,以 及他熱中參與詩社活動的深意。 「報社」是連雅堂先生的職業舞台r 詩社」是連雅堂先生的生活重 心,兩者相輔相成,都對連先生的文化工作起著奠定基礎的重要作用。本文選擇<連雅堂先生的詩社活動>做為論題,一則是想將連雅堂先生的詩 社活動事跡敘述清楚,再則是想探討連雅堂先生鼓吹詩社活動的深層目 的;或許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位文化工作者,在異族殖民統治之下,如 何辛苦的維繫漢文化的香火。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7 Files in this item: 1
a2-6.pdf (5.925Mb) -
簡, 宗梧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多少年來,連雅堂的〈臺灣通史序〉都被選為高中高職國文的教材, 所以為莘莘學子所熟讀。雅堂先生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說: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陳,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 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做惕。烏乎!念哉!凡我 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缸,以發揚種性;此則不倍之幟 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氏之景命,實式憑之。 所謂「凡我多士... ••• ,不債之幟」云云,連雅堂顯然是以中國傳統之 士自任。錢賓四先生曾說r 中國之士則自有統,即所謂道統。此誠中國 民族生命文化傳統之獨有特色,為其他民族之所無。J 1 中國知識分子的 道統,黃俊傑有相當精闢的說明: 從中國歷史的經驗來看,中國知識份子自春秋戰國初次出現於歷史舞臺 之時,即已發展了一種群體的自覺,而以文化傳統的承先與啟後自任。傳統中國知識份子所懷抱的這種文化傳統,成為他們安身立命,證成生 命價值的根據,也是他們賴以批導現實的基礎。2 我們用這一個角度,去考察一位生於臺灣,少年時期鄉土便被割讓, 失去根植的土壤,又身歷中國社會經濟政治「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知 識分子,對他一生志業以及其行事所展現的書生本色,或將有更多的了 解;對他「雞鳴不已於風雨」的生命情懷,或將有更深的體認。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8 Files in this item: 1
a2-7.pdf (3.513Mb) -
張, 堂錡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以康有為的「公車上書」為先導,發生於十九世紀末的「百日維新」 變法,是中國近代維新運動史上最富象徵意義的一次行動。它既是同光年 間以李鴻章為中心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 的延續,也是後來以國父孫中 山先生為主導之革命運動的轉換點。自強運動在甲午一役遭到重創,百日 維新則在戊戌政變後銷聲匿跡,正因為自強、維新的思想啟蒙與知識積累, 才有舉其功於→役的辛亥革命。因此,維新變法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是不容 忽視的。 假如說,整個維新運動是從「公車上書」揭開序幕,而以「百日維新」 後的戊戌政變黯然落幕,則此一運動過程中,真正將維新理念與行動具體 落實且積效卓著,進而促成百日維新者,則非湖南新政莫屬。在湖南巡撫 陳寶矮的支持下,維新派人士如黃遵憲、譚l喃同、梁啟超等人先後入湘, 使維新變法思想獲得一次實際操兵的機會,且在中國十八行省推行新政噢振厲,拳拳懇懇,有同疇苦。」在《飲冰室詩話》中,他也引「平生忠 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來表達他對黃遵憲的敬重與哀悼之意。正是 這種深刻理解的生命同調,使他們攜手投入維新大業中,也是這種生命同 調,兩人見解頗多略同,即使有些歧異、論辯,也不會動搖過兩人自湖南 新政以來所建立的互信互敬之深刻情誼。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79 Files in this item: 1
a3-1.pdf (6.639Mb) -
李, 淑珍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梁啟超(1 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叉號飲冰室主人... ... J 一一 每個準備過聯考的台灣高中生大概都會背上這麼一句。可是,梁啟超「究 竟」是誰?對於迷上公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的網路世代而言,與其說 他是清末立憲派的大將、民初護國倒袁運動的領袖,或筆鋒常帶感情的啟 蒙先驅、開啟中國現代史學的鉅子,不如說他是徐志摩的老師,林徽音的 公公,那個在徐志摩、陸小曼婚禮上大罵新郎新娘的證婚人吧: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 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三....祝你 們這次是最後的一次結婚!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0 Files in this item: 1
a3-2.pdf (8.958Mb) -
周, 祝瑛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我國近代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始於清末,由容閑向曾國藩建議派 遣聰穎幼童出洋,學習新文化,力圖革新中國文化。從清延於1872 年 首次選派30 名幼童赴美留學以來,已歷經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可謂 源遠流長。而後,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為因應國內不同階段社會經濟建 設的需要,而幾經變吏,尤其是政府播遷來台後,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 在為國育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四十年來,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培養 了近兩千名的公費留學生,這些歸國學人大多在台灣社會的公私立機構 中居重要職位,確實為國家發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周祝瑛, 1997)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1 Files in this item: 1
a3-3.pdf (5.329Mb) -
何, 信全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0)[more][less]
Abstract: 作為現代中國言論界的驕子,梁啟超( 1873-19 2 9 ) 豐沛的思想內涵, 方面源自他對中國儒學傳統的繼承, 另一方面則得自他對西方現代思潮 的詮釋。儘管梁啟超嘗自謂自己「太無成見J '而有所論述亦「皆隨有所 見,隨即發表J 0 I 由是,若平持論不免常有所改變,引發不少的譏評。不 過, 深一層探究任公不斷推陳出新的論點底層,其實仍有其思想一實的內 在理路。梁啟超對儒學的繼承,有其傳承脈絡;對西方自由主義的詮釋, 亦有其特定的詮釋視域。本文將以構成梁啟超思想的兩大支柱一儒學與自 由主義為對象,探討梁啟超的詮釋進路,並評析其中所觸及的相關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2 Files in this item: 1
a3-4.pdf (5.353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6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