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23
Next Page-
杜, 保瑞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本文探究〈中庸〉哲學體系,並籍以作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反省。 首先對〈中庸〉文本進行各章義告說明,然後將〈中庸〉之作重新歸 類為六項主題,包括r 中庸修養德目及自評」、「鬼神觀念」、「文武 周公讚辭」、「社會禮制及具體政策」、「本體功夫」、「聖人境界」。其 中「本體功夫」與「聖人境界」則是{中庸〉哲學問題中之主軸,前 四項主題實可將其知識成立根據置於後兩項中。就「本體功夫」而言 實為〈中庸〉繼〈論、孟〉之後為儒學所建立的本體論哲學體系,由 本體論下貫功夫論而為儒學形上思想的創作。然而此一創作卻是主觀 意志的確斷,故而是一特定的價值立場的思考方式,但是它仍在現實 經驗上有效,故而仍為一普遍永恆的真理系統,只其不得即排點道佛 而宣稱為唯一真理系統。至於「聖人境界」中的大德者必符其位、及 名、祿、壽等命趣的提出,應為儒學理想的追求目標,也就應該在理論與現實上再予加強,理論上的加強即是強化掌握經驗世界實況的客 觀知識,現實上的加強即是要求儒者應更加努力於自我鍛鍊的功夫, 如此才可達致儒者成聖而世界太平的內聖外王的最高社會理想境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4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9.pdf (12.53Mb) -
李, 瑞智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歷史告訴我們,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對英美基督教團體來 說是一次戰略性的災難,它也暗示了東亞主要的儒家思想勢力利 用這次金融危機鞏固了正在增長的金融和工業力量,這是一場在 兩個競爭的思想陣營不講自明的比賽。其中有個人主義r 新經 濟J 有受紐約- 華盛頓全球中心發出的喧鬧的興奮所控制的基 督教徒。而言行謹慎、意見一致的儒學家們經常影響著那些不活 躍的東京、上海、臺北等地政府。其中之一注重債務引導消費和 通過操縱金融符號來輔助科技企業,而另一個則是通過政府控制 的戰略性的質用主義發展社會儲蓄和壟斷高科技製造業。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2 Files in this item: 1
b2-7.pdf (5.224Mb) -
葉, 海煙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儒家倫理乃儒學(儒家哲學)的核心課題,殆無疑義,然所謂「儒 家倫理J (Confucian Ethic) 並無法全然地被納入一般的「倫理學」 ( Ethics) 的理論思考( Theoretical thinking) 中,而此一哲學現象或 文化現象毋寧說是儒家哲學與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徵。 其實,就實踐的面向看來,儒家倫理是具有極其複雜的多元性與 多重性的,甚至所謂「儒者」的角色竟有其辯證性與弔詭性。從孔子 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J ( (論語﹒雍也})開始,儒者 的道德實踐與人格養成便有了意義流失、理想淪落以及目的性無端被 稀釋的種種危機。也就是說,在儒家所意圖建構的生活世界裡似乎早 就潛藏「異化」的可能性,也難怪孟子不得不多言善辯,而苟子所以 力倡性惡之說,其中緣由質為來自生活環境、文化情境與心性理境之 間裡外交攻的各項因子所不斷舖展成的。而由此斷言儒家始終與其所 處之時代環境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當非武斷之論,而若由此再論 及儒家的倫理觀其實與任何時代的倫理境況都可能發生新的意義聯繫,也自有其道理在。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0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5.pdf (6.416Mb) -
曾, 春海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倫理是協調和規範「我」與「他者」的情理關係之原理。「他者」 由較寬闊的視野而言,指個別的他人,由個體之間的諸般關係所組構 出來的家庭、族群、社群、社會與國家、非人類的天地萬物。因此, 由其間的層層關係所發展出來的倫理範域,當可概括為:家庭倫理、 宗族倫理、校園倫理、社區倫理、職業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 經濟倫理與生態倫理(或環境倫理)及其他可能蘊含的倫理。倫理有 促成穩定群體秩序、和諧群己關係、平衡人文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實 現生命意義與價值等多方面的功能。 就中國的社會結構及歷史文化的脈絡而言,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單 位,也是建樹人際網絡的發展起點。同時,家庭也是中國人生活世界 的核心'倫理親情及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向為中國文化所尊崇及追求 的至上精神價值。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商化的社會型態已在六十年代逐漸確立。八十年代的大幅度政治民主化,一般民眾雖然對 自由與平等的民主真諦有不同程度的解讀,然而, 以個人至上的自由 主義思潮,以不同的面貌和方式為人們所接受和執信。在多元價值觀 漸興,社會開放、個人主義流行、自我意識凸顯、公共理性不足及自 私自利橫行的社會風氣下,傳統的家庭生活價值不斷受到衝擊,家庭 倫理被挑戰而逐步解體甚至虛無化。表現在社會生活上則有諸般犯分 越禮的言行,呈現在政治上則有很多悸信枉法,爭權奪利,以權謀私, 以私害公之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6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1.pdf (5.518Mb) -
宋, 榮培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在儒家思想中,雖然很難找一個與西方「和平」一詞完全一致的概念,可是在這見,如果把它理解為一個既沒有因內部因素而引發深刻社會矛盾,也沒有因外部侵略而導致社會混亂的,一個能維持人類 繁榮幸福的小康狀態的話,在儒家思想襄面,我們會很容易發現此種意義上的「和平」思想。時常在西方人的墓碑上出現的所謂的「永值的和平」 (paxperpetua) ,在西方人看來,當他們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時際上是不存在的。與其相反,對總是假設在過去曾實現過三代「理想社會」的儒學人來說,既使眼前的現實再怎麼殘忍,也不會拋棄在 現世上實現理想社會的願望。筆者按照下列形式,考察一下從這樣的肯定現實的觀念中出發的廣義的儒家思想,同時特別是先秦時期的孔子、孟子、苟子的和平論,或者他們的和平倫理論的意義。 1 )孔子所講的「大和合」的理想社會與共同體和平的倫理 2) 孟子所講的「仁政」論的理想與義戰論的意義 3) 苟子所講的「仁義之兵」的概念與通過「禮治」的王道論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0 Files in this item: 1
03-儒家的理想社會觀與和平倫理.pdf (4.800Mb) -
張, 寶三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注與疏同為儒家重要解經形式之一,由於兩者間關係密切, 後人 每以「注疏」連稱。然叉由於兩者關係複雜, 不易釐清,學者或以為 「注是解釋經的文字,疏是對注的解釋。二者合稱為注疏。J 甚至 誤注為疏2 或誤疏為注3 。本文擬就儒家詮釋傳統中由注到疏之發展 以及今存南北朝、情、唐之義疏等資料加以考察,以究明注與疏兩者 間之關{系。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1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6.pdf (6.923Mb) -
李, 焯然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道德政治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特質,先秦儒家特別強調道f 與政治之間的絕對相關性,認為統治者必須要樹立道德典範,推行程 政,這樣才足以取得人民的信服和愛戴。孔子對政治的主張,其中A 思想便可以「德治」二字概括。〈論語〉中孔子說r 為政以德,目 如北辰,居其所而泉星共之。J 叉說r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 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J 儒家認為最高明在 政治是德治,還用刑法以限制人民的行為是最拙劣的辦法。德治的差 本要求是政治領袖必須具有道德的性格,以身作則,社會和人民就會 自然而然的歸趨於善。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1 Files in this item: 1
b2-6.pdf (4.400Mb) -
俞, 志慧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本文以先秦文獻和出土材料中的全部古「語」為對象,探 討其意義及源、流、變, 認為先秦時期廣泛流傳的「語」是一 種特殊的語文體裁, 其作用是明德,輯成專書的〈語〉被用作 教材和讀本, 是當時人共同的思想、話語資源,也是先秦諸子 的知識底蘊之一。它源於《詩) <書〉等文獻、前賢時哲之語和 民間的傳言流語。言說和著述徵引古「語」是徵引者志古之道 的體現。「語」在流傳中大致循著由口語而書面、由精警到生動、 由短到長的軌遊變異; 內容上,前期有泛道德傾向,後期更多 具體的人生經驗和處世方法。古「語」在變異過程中呈現出形 式多樣性和意義豐富性,其變異與上古社會和思想的變遷過程 同步, 且呈互動狀態。因而古「語」有特殊的學術史、思想史 意義。論文以〈論語〉為例, 藉列表對照突顯古「語」的文獻 學意義, 以彌補楊樹達〈論語疏證〉之缺, 亦有助於理解孔子思想和〈論語〉章句。最後,論文就古「語」傳播過程中人們 的文化心理討論了其中蘊藏的若干文化意義。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8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3.pdf (18.91Mb) -
賴, 貴三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周易﹒文言傳〉雖僅釋乾、坤二卦,然於二卦卦交辭義理,頗 多細密的分析,深契符應儒家思想、;而歷來學者以〈易傳〉為孔子所 傳授,故擬以(文言傳> r 經天緯地」之文,以析論孔門於道德、世 情、人心等諸方面的精闢見解。尤其, <乾﹒文言傳〉詮釋卦辭「元 亨利貞」義理,轉化為「仁義禮智」四德,最能通透孔孟道德旨趣; 且於乾卦辭、交辭的思維進程,具有「獨善」與「兼善」內外一體的 分析與圓成,故衡觀乾、坤二卦(文言傳> '所謂「樂則行之」、「憂 則違之」、「善世不伐」、「德博而化」、「進德修業」、「修辭立誠」、「敬 以直內」、「義以方外」等兼備體用的道德實踐理趣,於人生日用、應 物處事、治世達道,皆為「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J '古往今來, 均涵蘊豐沛的時代動力。研析(文言傳〉義理,乃能洞見孔聖儒門「志 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全體大用,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博雅宏偉的規模,尤其具體而微的展現薪火相傳的教化意義,審視於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饒富時代鑒證、體踐與昇華的後設超越價值,是 中國文化的無上瑰寶。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3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8.pdf (6.482Mb) -
林, 理彰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充分意識到嚴羽{滄浪詩話〉中「以禪喻詩」討論方法隱含儒教的 原理必先意識到「以禪喻詩」比喻的三種因素( 1 )組織性:禪原理與詩 原理有相似的組織;禪學有法,詩學也有法;這兩種「法」不一樣,可是 學者各自必得把它使內在化吸收並使成自我一部分;禪法與詩法的傳統保 護都靠正統的禪大師詩大宗一代一代接連;此大師大宗,無論為禪為詩, 都得到「悟J .有禪之悟也有詩之悟; ( 2 )操作方法:學禪與學詩有相似的方法;學者聽從彼此相似的教法操作,先要漸修然後脫然得到「悟」或 客觀現實都融合為一體。這種精神上的情況方式相似禪「悟」的精神上的 情況方式,特別是禪學無彼無我的觀點。類似的因素在宋代道學思想傳統 也存在, 尤其是在朱熹思想可找到。引證把《朱子語類〉中例子作為支 者「覺J .禪之「悟」是神秘妙悟,證悟一切現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 詩之「悟」指出詩家得到自然產生控制詩之真正技巧能力; ( 3 )本質性: 禪之原理與詩之原理有相似的觀點;得到詩之「悟」詩家入一種精神上的 情況方式,也就是詩家的自我,傳達的媒體(語言,韻律等) ,而所面對援。當然嚴羽受到當代禪學影響,無疑的大慧宗果《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對他具有深遠的影響;可是嚴氏也為當代朱子弟子包揚的門人而通包氏教學也受到朱子的影響。因此不會說嚴氏的詩學單獨立基於禪學思想。嚴氏詩學立基於儒教最明顯的證據是他所用「入神」這個詞指出詩之極致優秀 (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 0 r 入神」這個詞與禪學無關(決不等 於「入涅槃」等)而在儒教有長久的歷史; 在《朱子語類〉也常常發現。 因此可看出嚴氏「以禪喻詩」比喻是一種修辭上的策略術因素。這策略為闡明詩學而成。雖然禪與詩有相似處,決定性的是兩種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7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2.pdf (5.422Mb) -
林, 義正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孔子思想影響中華文化至巨,舉世共睹,然其整體思想究竟如何 至今還有待勾勒。一般而言,研究孔子思想以〈論語〉為主要材料, 可是也不能不知道此有它的限制。已往的研究,似乎忽略了孔子思想 早晚年之分,而且對孔子晚年作〈春秋〉之意亦不甚瞭然。 故本文擬以〈春秋〉參〈論語) ,揭發其經世思想。同時作者要 指出:獨抱〈論語〉究終始是無法解明其中的深意,必得互參始得孔 子經世思想之偉構。依作者研究,孔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即是〈論語〉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J (6.24) ,也即是後來所言, 由霸道至王道,再由王道至帝道。顯然有三層,可情一般都受到孟子 尊王賤霸見解的影響,只知王道,而不知其餘,豈不失哉!研究孔子 經世思想必不可忘其一生所「志」何在?其志於「道」乎! 道即大道, 即堯舜公天下之大道思想也,然如何順序登進?此不外〈公羊春秋〉 所揭「張三世」之微言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2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7.pdf (7.046Mb) -
潘, 小慧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孔子說過r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J ((論語﹒憲問 12 . 24 }) 因此,後來儒學就被稱為「為己之學」或「身心性命之學」。 l 為己」就是要完成自己的人格,是「欲得之於己也J 有別於「為 人」之「欲見之於人也」。為己與「己立立人」毫不衝突r 為己 之學」也不妨礙服務社會人群,前者甚至是後者的基礎。因為「己」 不是弧立的自立體,而是一個在複雜人際網絡中所呈現的中心存 有。人的自我完成絕不可能封閉在狹隘的自我世界裡'人是透過立 人、達人、與他者的互動中才完成自己。這種自我質現,是人性的 充分實現,是一種理想人格或晶緒的達致。因此,孔子所開創的儒 學,在「學」的內涵上,是學做在此世中的人,學成為一個「君子J ' 字成為一個有為有守的知識份子。此即構成儒家之為「成德之學; ;也之學」的實質內涵也使得儒家倫理學呈現一「德行倫理干」 vlrtue ethics ) 的面貌。本文首先從孔子「學」、「為己之學」的概念出發,指出「為 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差異,並指出孔子論學的根本在於「成 德」而非知識技能;其次,由孔子論學可建構孔子的倫理學其實是 一種「德行倫理學」型態;最後,指點出孔子「為己之學」的展開 對現今社會仍可有的啟發與意義。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5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0.pdf (5.333Mb) -
孔, 德成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在孔子的思想中,是非常注意「道德」的。這也是他接受了傳統的,如周代之所以建園,是周文王之有德,如〈詩經﹒大明篇)「其德不回,以受方國。J <雖> r 文王之德之純。J (毛公鼎銘) : r 不顯丈武,皇天(弘)厭(厥)德,配我有周,雁(膺)受大命。(有天下之命)J 等,是也。孔子把道德之總稱,以「仁」括之r 仁」字在〈論語〉一部書中,共出現一百零五次。然而「仁」的觀念,並非始於孔子,在中國先秦典籍中,如〈書經﹒金勝篇) : 「予仁若考J (按r 考」字即「孝」字) ,是周初已有「仁」觀念。叉如〈詩經﹒鄭風﹒叔于田) : r 淘美且仁J ' (齊風﹒盧令)「其人美且仁。J (毛傳) : r 仁,愛也。J (論語﹒堯曰篇) : r 雖 有周親,不如仁人。J ((墨子﹒兼愛篇〉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36 Files in this item: 1
01-專題演講-孔子的道德思想.pdf (1.345Mb) -
朱, 建民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當代有些研究儒學的學者在反省儒學的發展方向或使命時,習於 使用內聖之學與外王之學的區分加以說明。內聖外王一詞出於道家, 若用儒家傳統語言概略分別,誠心、正意、修身,乃為內聖;齊家、 治國、平天下,則為外王。如此,談心論性即屬內聖之學,研究或訂 定足以安世濟民、成就事功的典章制度則屬外王之學l 。依牟宗三先 生的說法, rrr 內聖』者,內而在於個人自己,則自覺地作聖賢工夫(作 道德實踐)以發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謂也J 內聖外王』一語雖出於 莊子天下篇,然以之表象儒家之心顧實最為恰當。『外王』者,外而達於天下,則行王者之道也。J 他更進一步指出,這兩方面不應有 所偏廢,但是宋明儒者「對於內聖面有積極之講習與浸潤,而對於外 王面則並無積極之討論。J 換言之,當代儒學應以此為鑑而兼顧兩 面。依蔡仁厚先生的說法,唐君毅、牟宗三及徐復觀幾位當代新儒家 在此自覺之下,業己對時代做出下述貢獻r 一、是重新認取內聖成 德之教的價值, ... ... 二、是看出儒家傳統外王學之不足,認為必須有 兩步新的充實和開擴: ( 1 )一步是自覺地調整民族文化心靈的表現形 態,由德性主體開顯知性之用,以發展出科學知識。(2) 另一步是從 傳統的『治道.!I (治權運作的軌道)轉出法制化的『政道.!I (政權移轉 的軌道) ,以完成民主憲政的建國大業。J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9 Files in this item: 1
b2-14.pdf (9.582Mb) -
劉, 又銘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苟子的性惡論在歷史上少有鮮明、公開與直接的繼承者,自宋 代以來還遭到強烈的貶抑和排斥。然而性惡論是苟子在「意謂」層次 就著特殊的人性概念所建構起來的,只是苟子針對特殊時代情境的 一個應機的表達而已。本文旨在超越時代情境的制約,對苟子「性」 與「善」兩個概念的定義稍加修訂,從「蘊謂」層次重新建構苟子的 人性論。我們發現,就深層義蘊而言,苟子的人性論其實仍可歸為 某一種(異於孟子的)類型的性善觀,而這應該才是對苟子人性論的 一個更具普遍意義與積極意義的理解。事實上,透過這個蘊謂層裡 的性善觀,我們更能夠辨認出苟子人性論在後代出現的蹤跡,從而 更能夠看見整個苟學傳統的壯闊風貌及其在儒學史上跟孟學傳統一 樣正當也一樣重要的地位。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9 Files in this item: 1
B2-4.pdf (8.181Mb) -
孫, 利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人與宇宙的其他都 分的關係'這也就是心身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可以從兩個不同的 角度來考察,一是從哲學的角度,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心身問題作 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表現為心腦問題,心理和高級神經系 統的關係問題等。從哲學的角度看心身問題則可歸屬為「形神」問題 和「心物」問題等形式。本文對朱熹心身理論的探討限定在哲學的角 度上。心物關係問題是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 決,導致了理學向不同的方向分化。朱熹作為一位重要的理學思想 家,對這一問題作了多層次的探討,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觀點。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7 Files in this item: 1
b2-22.pdf (3.336Mb) -
謝, 大寧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在傳統經學中,詩經的詮釋方向雖也曾經經歷過幾次變動,比 如說漢代的訓話、六朝陪唐的義疏、宋明的義理等等,但大體而 言,從孔子(甚至更早)依比興之冒為之定調以後,詮釋的基本典 範就一直不會有過變動,這現象一直到近代才有了一些改變。原則 上說,我們向來視詩經為中國文學的鼻祖,這看法即使到今天,也 依然沒變,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以「詩經為中國文學之首出」的 原則, 其內涵在古今的理解上,是有重大不同的。今天我們多數人 是以所謂純文學的觀點來理解這個原則,我們傾向於認為詩經乃是 一些原初素樸的歌謠,而後為采風之宮蒐集編成,基於此,我們乃 有必要回歸詩經的原貌,而純以原始歌謠來看待它的文學美。當然 從詩經的編成上看,說詩經包括一些素樸的歌謠, 這自然是事實, 但這個事實邏輯上恐怕並不必然就會導致男一個結論,亦即我們應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0 Files in this item: 1
b2-5.pdf (10.28Mb) -
王, 玉華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春秋公羊學的三世史觀,是公羊學解說歷史發展的事實,並規劃 國家未來藍圖的最好依據,原本只是孔子對於〈春秋〉不同時代的史 事,其記載的書法有所不同,以見年遠恩淺,時近隱諱,標明(春秋〉 用辭的不同,藉此隱約其辭,微加諷喻以避禍。至何休的三科九旨始 提出由「據亂」到「升平」至「太平」三世歷史漸進發展的思想、,開 啟了春秋公羊學者以歷史為鑑的史觀精神,肯定人類隨著歷史的邁 進,其文明與生活定當與時俱進,由蠻荒時代文明儷梢,到太平時代 遠近大小若一,文化鼎盛,民族和平共榮的理想世界,這是春秋公羊 學者對理想王道的期許。清代公羊學者引用三世之思想,亦須先釐清 三世思想之意涵,了解三世歷史變化思想之源由,當能配合其時代問 題,提出獨到的詮解與運用,更由於三世思想在清朝特殊的政治環境 中,面對西方思潮的挑戰,為清末之儒者引用傳統經學思想以因應世 界局勢之轉變,因此,更突顯其地位高於「存三統」及「異內外」等 公羊學之義例,成為清代公羊學者論述之重心,故本文先闡述春秋公 羊學三世思想之精義,繼而說明清代公羊學者對三世思想之應用,以見三世思想在清末世局紛亂中所發揮的撥亂效用。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6 Files in this item: 1
b2-21.pdf (5.587Mb) -
楊, 國榮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討論朱熹的倫理思想,首先不能不涉及「理欲之辯」。在朱熹那 裹,理既是所以然之故,叉是所當然之則,理欲之辯中的理,更多地 是指「當然之則J .而所謂當然之則,則真有規範'包括道德規範的 意義。朱熹首先強調了理的普遍性. r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為君 臣者有君臣之理,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為夫婦、為兄弟、為朋友, 以致于出入起居,應接事物之際,亦莫不各有理焉。J ( (甲寅行宮 便殿奏創二).(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質言之,理制約著一切人倫關 係。作為普遍的規範,理真有超越一切經驗現象的特點: r 未有這事, 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J ( (朱子語類〉卷九十五)應當指出的是,這裹的「先J ·主要 不是時間上的先,而是側重於邏輯的關係r 君臣」、「父子」作為事, 是經驗領域的物件,從邏輯上看,在具體的君臣、父子出現以前,作 為倫理規範的君臣、父子之理已經存在;普遍規範並不因倫理關係中 的具體物件的有無而有無。這種邏輯意義上的普遍性,是抽去了經驗 內容之後的形式化普遍性。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34 Files in this item: 1
b2-9.pdf (2.501Mb) -
橋本, 秀美 (政大文學院,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今年日本出版了鑼田正的自傳。鑼田正據說早年寫過一本關 於〈左傳〉的專著,可以算是一個漢學家,但一般讀書界只作為 〈漠和大辭典〉的編集助手記住他的名字。今年鑼田都九十歲還 活著,寫出了回顧一生的傳記,我一位朋友偶然見到此書,也讓 我看一下。一讀之下,我承認自己胸懷狹窄,不禁對他感到極其 噁心,痛恨此人,也慶幸自己早年放棄〈漢和大辭典卜十幾年 來沒有用過一次。他之所以讓我噁心,就在他的愚蠢,他實在愚 蠢得不可救藥。他自少年時起,老老實實做個好孩子,完全沒有 思考地接受周圍社會上的價值觀念,老師兄長一誇他,他就得 意,得到什麼獎賞,他就感到光榮,都活了九十年的現在說起往 事還是沾沾自喜。他現在仍然還在盲目地崇拜「天皇」一家,對 自己過去參加侵略中國的戰爭,一點反思都沒有,淨寫他怎麼奮鬥'師友怎麼關心他,簡直讓人難以相信。我親眼看過這本書還 不敢相信,讀者一定會迷惑,不知我為何如此興奮?在此且先介 紹他回顧戰爭中間的一個小故事,不知讀者會有什麼感想?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48 Files in this item: 1
b2-23.pdf (3.439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2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