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2.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53
Next Page-
莊, 蕙綺 (政大文學院, NaN, 2002)[more][less]
Abstract: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興象玲瓏、自然 湊泊的盛唐氣象,更被後代作為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一所謂「詩 必盛唐」。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唐時期在我國詩史上也具有重要 的關鍵意義,在國家政治每況愈下,宣官專權、藩鎮割據、朋 黨傾車L 等亂象叢生之際,中唐文人奮力掀起詩歌的革新風潮, 無論是以詩歌為諷喻利器的樂府詩人,或是尚奇求險而開闢新 風的苦吟詩人,均標舉著「唐文學的第二次繁榮」。 當我們深入觀察唐文化之形態,會發現初盛和中晚分屬於兩 個不同的文化型構,清﹒ 葉變云r 吾嘗上下百年, 至唐貞元、 元和之間,竊以為古今文運詩運至此為一大關鍵也。」所謂中 唐「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唐之所獨得而稱『中』者也。J 陳 寅佫云: r 唐代之史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 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如此,關 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2 綜而觀之,中唐不僅是唐詩前、 後期之轉折點,也是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的轉變關鍵。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1 Files in this item: 1
C3-9.pdf (11.12Mb) -
林, 秋志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自1902 年梁啟超首倡「新史學」以來,至今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也將近有百年 的歷史了,而作為中國現代史學主要思潮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所扮演的角色可 以說是舉足輕重,不論學者稱其為「史觀學派」、「釋古派」、或是1949 年後的「中 共史學」。這些名稱有時容易陷入化約主義的陷阱,而忽視了整個中國馬克思史學發 展中的歧異與紛雜。不過相較與對其他史學流派或史學革命的研究,如顧頡剛所引 領的疑古思潮、傅斯年所倡的「史料學派」等。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演變的研究成 果卻極為有限。(註一)可見這塊領域還需要更多的史學工作者加以投入。這對釐清 整個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與演變,可以說是相當具有關鍵性的。 有關李大釗的研究著作已經有些成果,但這些研究大多限於幾個課題,如李氏 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五四運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個人的傳記與思 想研究等。並沒有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角度切入的專著,大部份多為單篇論文, 或在闡述中國近現代史學發展中,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中,以一節或一章的 篇幅來分析說明李大釗的史學思想,但內容不是過於組略就是受意識型態所制約(下 面會介紹評析)李大釗作為一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先驅者,其重要的地位與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註二)然而對此研究著作卻相對地稀少,於是筆者想要以中國馬 克思主義史學演變的角度,來分析李大釗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為何。 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有兩方面,一是單篇的論文,主要有:劉茂林, <中國馬克 思主義歷史學的奠基與李大釗) (註三)、葉桂生, < 李大釗的史學思想) (註四)、韓 一德, <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 (註五)、曹木清, <論五四時期李大釗的歷 史觀) (註六)等。一是以章節的方式來描寫李氏史學,如桂遵義, (馬克思主義史 學在中國) (註七)、以及桂遵義、袁英光的〈中國近代史學史) (註八)。這些文章 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即受意識型態影響甚偉,例如劉茂林在談到近代中國歷史學的 發展時說: r 中國歷史學發展到近代,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變革。第一次變革是在二十 世紀初期,資產階級史學伴隨著本階級走上政治的舞臺而出現,為中國史學別開一 生面。...第二次變革發生於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廣泛傳播和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必然結果。這一變革使中國歷史學真正地步入 科學之林。J (註九)、這種將清末以來的中國新史學的發展簡單視為資產階級史學, 而五四之後李大釗所代表的是科學、進步的史學,即唯物史觀。這種簡單的二分法, 其實掩蓋了許多的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4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2.pdf (10.73Mb) -
閻, 自安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快速,政治改革熱切,連帶地使「教育改革」成為社會 各界普遍重視的議題。從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與民間「四-0 教育改 造聯盟」所提出的改革策略來看,雖然他們的訴求不盡相同,但是「教育品質的 提昇」卻是他們共同的目標,因此,如何在多元競爭的社會裡'藉由適切的改革 策略來提昇教育品質,爭取社會各界的認同,已是日後研究的重要課題。 企業界與產業界為了因應激烈的競爭環境,已將「品質」思想的革命列為改 革的重點,並提出全面品質管理(tota! quality management, TQM) 策略,來呼籲 高層管理者改變管理風格,親自領導管理品質的提昇'進而化解組織所面臨的危 機,邁向卓越(陳哲信,民82 )。教育界為了因應日漸激烈的競爭環境,已將企 業界與產業界的全面品質管理策略,應用於學校與教室的管理,有人稱它為全面 品質管理(tota! qua!ity management) 、全面品質教育(tota! q!lality education) 或持 續改進過程(continuous imporvement process) (Davis, 1994) 。但是無論如何,全面品 質教育已是當今教育界品質改進的新話題,其目的主要是藉由組織成員的全面投 入,來提昇教育的品質,進而達到「追求卓越」的目的。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2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7.pdf (10.11Mb) -
蔡, 惠如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本章的目的在於以建寧地區的農業與經濟發展變化為背景,探討災荒 之際其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臨時性的解決之策,以瞭解建寧地區各項長期性 社會救濟制度產生的原因。 農業技術的改良、主糧(米、麥)種類與產量的增加以及經濟作物的大 量栽培,是南宋建寧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發展,在商業日益發達以及栽植 稻米相對不利的背景下,當地出現了對市場經濟依賴日深、以經濟作物進 行糧食交換的商業化傾向。因此,南宋建寧地區災荒之際糧食不足,已不 單是先前山多田少、水流漏急等地理因素所致,還應考慮到在南宋當日交 換經濟增大,自足經濟匿跡趨勢下致使建寧地區產生糧食不「均 J 鄰 近地區如兩廣、兩漸米糧較多,輸入建寧,而建寧則以其他產業換取米糧, 建寧地區大量稻米用以釀酒,以及經濟作物與主食爭田,便是此種交易模 式的體現。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5 Files in this item: 1
C4-6.pdf (8.945Mb) -
金, 明求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小說到唐代,發揮了質的飛躍。這種變化,開始了中國小說創作的新時期。就 其所達到的成就來說,確可與同時代的詩歌互相爭美。小說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對鬼 神或人事的忠實「言己錄」。到了唐代,中國小說發展至更成熟的階段,有意識地進 行小說創作,小說不只是「言己實J 而是要「虛構」了。唐代小說大部分保存在〈太 平廣記〉。保存在〈太平廣記〉作品中的〈杜子春〉一文是唐代傳奇小說中非常成 功的作品,它還用了綿密的寫作技巧,真備了充實的思想,完整的結構和細膩的情 節。若讀〈杜子春> '會發現它的人物性格描寫突出,形象鮮明生動,使表達的思 想意義更加深刻。 (杜子春〉見於〈太平廣記〉卷十六神仙類,文末題出自「續玄怪錄J 未題 撰人。論者或據之定為李復言作。但它所記為「周陪」事(註一) ,風格接近〈玄 怪錄} ,疑應為牛僧孺作。在本文引(杜子春〉的文字以〈太平廣記} (註二)為 依據。小說敘述杜子春為了煉丹受考驗之事。杜子春落拓不事家產,資財蕩盡,被親友所棄,有一天,正徬徨於長安,不知所往,卻巧遇老人周濟,才遠離饑寒之苦。 但杜子春蕩,心復熾'一二年間,稍稍而盡。其後叉一再得老人伸出援手,三次贈錢 逾數千萬。至老人第三次贈錢之時,杜子春感激老人深恩,真心決意要謀生,並願 立事之後為老人所使。老人引杜子春至華山雲臺峰,戒其不論見任何情景都「慎勿 語」。杜子春先後見大將軍、毒蛇猛獸、雷電風雨來逼,皆不動。後大將軍復來相 脅,執其妻子至其面前施以酷虐,也不動。於是斬杜子春,趕下地獄受刑,亦忍而 不言。閻王令杜子春輪迴而為女兒身,幼受針醫之苦,長大嫁人,始終不語。後生 一男,丈夫以其不語,憤而摔死見子,子春不覺失聲而出。頃刻如故,藥爐已炸, 道士嘆其未能忘愛心而煉丹失敗。後來杜子春復往尋之,卻已絕無人跡,只能歎恨 而歸。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5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3.pdf (6.396Mb) -
王, 雅雯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中國悠悠五千年歷史中,服飾藝術應是文化史中最豐富耀眼的一頁。如同中 國文化思想一般,由於各民族問頻繁的交流及互相模做學習,中國服飾藝術表現 出來的多彩多姿,常令人嘆為觀止。 服飾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不但是文化的、社會的、經濟的,甚至是政治 的。因為一件服飾的完成,由材質選擇、製作工具、形式圖案、製作的粗細、數 量及流通情形皆與當時社會經濟情形、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及政權轉移有關,所 謂「改正朔、易服色J 是也。所以服飾也是了解歷史的途徑之一。此外,裝飾本 身依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具有懲戒的功能,剛開始民間信仰中將身上的裝飾視為 可以「避邪消災」的物件,於是我們可以說裝飾又與宗教息息相關。但是想由服 飾及裝扮來探索歷史中一般民眾的生活面並不容易,因為自古中國歷史即較注重 貴族及上層社會。然而在浩瀚的「史海」中,我們不只想知道上層社會的生活內 涵,更想去探索平民的生活痕跡,畢竟那應是與我們最接近,最容易想像的時 空。因此,本人想由食衣住行中最具文化內涵的服飾領域中,一窺先民足跡。 唐代是中國的鼎盛時期,據「唐六典」記載,與唐來往的國家多達三百多 個,少時也有七十多個,此絕非以前歷朝所能相比的。燦爛的中國文化,經由他 們傳輸世界各地,少數民族及外國使者也將他們的文化帶入,在互相影響、吸收、融匯、學習的情形下,促成了唐代豐富的文化。而這便是唐代婦女服飾常常 給人一種新奇獨特的原因之一。當時民生安和樂利,百工俱興,使服飾不但在短 短的演變時間內,承襲且延續誇張前朝傳統,在三百年的歷史演變中吸收各民族 文化,使唐朝婦女在服飾上具有日後宋、明、清所無法相比的獨特性。 唐朝服飾雖具有其獨特性,然終有其演變歷程,絕非憑空而降的。唐朝婦女 服飾除了是承接並發揚前朝傳統之外,對日後服飾及鄰邦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甚 至在今日都可見到服裝設計師利用唐朝時期特殊服飾風格為其巧思。這便是本人 選擇「唐代的婦女服飾及裝扮」為探討主題的重要原因。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7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2.pdf (9.194Mb) -
趙, 武靈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商恥的「法」起強於「利民J 而且他的目標是及於天下;但以其行於泰 國之政的效用來看,完全依賴於「嚴刑」、「重法J 並以之為唯一標準的 結果是有偏差的r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當時他的強國理 論也許能使人民免於亡國之禍;但峻法嚴刑之苦卻不是另一種傷害嗎?在接觸〈韓非子〉時,眼見他批判商缺「徒法而無術......公孫驗之泊秦也。 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 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然而無術以知姦'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 而已矣。J ( 註一)。其言在褒揚商君之餘亦有貶意,所以使筆者在稍解〈韓非 子〉之後,便有了一讀(商君書〉的渴望。 本文欲以「法」的必要性、來源、目的、對象以及方式作為進路,並分別予 以探討。其質拙作因時問倉促,只能算是一份、心得報告11 其中必有許多脫落 錯誤之處,尚中斤蒞臨諸位不吝指教。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6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1.pdf (4.149Mb) -
曾, 秀萍 (政大文學院, NaN, 2002)[more][less]
Abstract: 欲構築多元的台灣文學史,必須觀照到為性別文化生色頗多的同志l文 學。白先勇做為台灣最早開拓同志書寫版圖的重要作家其作品自然有重 新解讀與理解之必要,以瞭解其多層面的意義。早在創作之初白先勇即以隱微的筆法,描繪這份難以說出口的情欲,如〈玉卿嫂〉中容哥面對慶生 時所顯現的特殊情感、〈月夢〉中吳鍾英與靜思欲語還休的續給、在〈青 春〉裡老畫家對少年的渴求、〈寂寞的十七歲〉楊雲峰對魏伯颺的親密與 愛慕,同志情欲呼之欲出,卻叉因世,[育之諱而在若有似無間蒙上一層唯美 與朦朧的面紗。旅居美國的白先勇在創作中晚期於同志書寫上有重大突 破,呈現同志血肉交織的具體生活困境,突破先前的隱諱,直陳同志生活 處境與壓力,例如:在情慾困境與男性暴力下掙扎的總司令與五寶、娟娟 ( (孤戀花) )、〈滿天襄亮晶晶的星星〉和〈孽子〉則譜出了情欲與權 力糾結的男同志生活。同志書寫幾乎貫串了白先勇從早期到晚期的小說與 雜文寫作而《孽子〉就是他在同志議題創作中的高峰,集合了過去在同 志書寫所關注與思考的焦點,也開展了更多深入的面向。從不少訪談與白 先勇自己的雜文中,可以看出自先勇本人對同志書寫的期許。4 (孽子〉作 為自先勇創作歷程中唯一的長篇小說,不僅可見同志主題在其個人與藝術 生命中的份量,在華文文學上亦是同志書寫的開山之作,其地位與意義更 形重要。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70 Files in this item: 1
C3-8.pdf (12.75Mb) -
楊, 凱茜 (政大文學院, NaN, 2002)[more][less]
Abstract: 平民教育的普及,起於孔子,後世學者乃尊其為至聖先師。古人每事 必祭其創始之人,對於這位平民教育創始人的崇拜與祭記,據黃進興研 究,原先是家廟、祠堂,性質的孔廟,在西漢年間,逐漸成為官廟。東漢永 平十五(72 年)年,明帝過魯,臨幸孔子宅,把孔子及七十二弟子。首開 從而巴的先例。1 此種關於從而巴制度的研究,引發了我的興趣。孔子以其在教 育及學問上的成就,受到後人的景仰祭肥,爾巴孔後來不僅演變成國家重要 的記典,甚至在地方學校中,也有所謂的「先師廟」或「大成殿」。而在 翻查地方志的過程中,發現明代的地方學校中除了先師廟紀孔子之外,男 外有「鄉賢祠」與「名宣祠」等祠堂的建置。這兩種祠堂,在宋代的地方 志中沒有任何的記載。而「鄉賢祠」在明代之後,到了清代,仍然存在於 地方學校中,一直到了民國初年,新式的學校制度建立,這兩種祠堂才被 廢除。「鄉賢祠」的功能是什麼?它是在什麼時候出現?而什麼樣的人可 以進入「鄉賢祠J ?這些疑問,引發我的動機。而目前,我尚未看到任何 有關於這兩種祠堂的研究。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66 Files in this item: 1
C3-4.pdf (8.451Mb) -
黃, 美滋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一般文學作品作對於「母親」這樣一個形象,多本於傳統觀念,將母親塑造 成一個完美的形象一一甚至是一個帶有「神,性」的角色;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 母性的「殘忍面J.r 因為,母性的奉獻雖然可能是十分純正的,但事實上的情形 卻不如此J (註一)。但是張愛玲在她的作品中卻一反一般人對於母親完美形象的 描寫,深刻地刻劃了母親非神性的一面。今天我們將以張愛玲的小說為本,來分 析與探討。事實上張愛玲並不曾完整地在她的小說中塑造後母的形象(註二) .但是她卻 將一些一般人主觀歸屬於後母身上的行為,安排在親生母親身上。最明顯的例子 是〈金鎖記〉中的曹七巧. ( 怨女〉中的柴銀娣,以及〈第二爐香〉中的蜜秋兒太 太。這三個母親共有的特徵是:自私、佔有慾強烈,而且都擁有著殘破的婚姻生活(註三)。她們在長期的身心壓抑下,許多願望與慾望都有未完成的情緒在, 生活中唯一的安慰是來自相依為命的子女身上。但在子女長成、即將透過婚姻與 愛情來擁有自己殘缺的幸福時,一種出自嫉妒、自私的報復心理,便成為摧毀下 一代幸福辣手。以〈金鎖記〉當中的曹七巧來說,她因為兄嫂的貪財,嫁給了重 度殘障的姜家二少爺。雖然是明媒正娶的正頭太太,可是對她在家中的地位毫無 幫助,甚至連傭人都瞧不起她;縱使生見育女,重度殘障的丈夫卻無法為她帶來 肉體上的滿足,慾望之於她從未曾稿木死灰: 「你碰過他的肉沒有?是軟的、重的,就像人的腳有時發麻了,挨上去那 感覺... ••• J 季澤臉土也變了色,然而他仍舊輕他地笑了一聲,俯下腰,伸 手去拉她的腳道: r 倒要瞧瞧妳的腳現在麻不麻? J 七巧道: r 天哪!你沒 挨著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于是多好的......多好的...... J 〈金鎖記〉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3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pdf (3.935Mb) -
姚, 怡香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一生傳奇的張學良,公元一九0 一年六月三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 生於中國東北,今天的遼寧省台安縣桑樹林子鄉詹家窩堡村。其父張作霖,出身 綠林江湖,文化涵養很低,文墨不通,幾乎是個文盲。但張作霖在詭譎多變的政 治舞台、爾虞我詐的軍閥競爭下,卻比任何人更懂得掌握時機, 一躍而成奉系軍 閥的首領,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因此,部屬尊稱他為、老帥11 稱其子張學良 為、少帥11 (註一)。 張學良十一歲的那一年(公元一九一二年) ,震驚全國的辛亥革命爆發,中 國歷史再度走進另一個轉折點,展開新的一頁。張作霖的勢力即在此時進入東北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奉天域,張學良也隨其父第一次來到大城市(註二)。 一九一二這一年,張作霖成為地方軍事領袖,是其目後璀燦軍戒生涯拓展的第一 步;對張學良而言,母親此時過世是其人生的一件大事。母親早逝,父親又熱衷 權利爭奪遊戲,雖對其疼愛有加,但卻無法長伴左右,張學良的童年生活,就在 父親派來的一批保鑼、隨從、照顧他生活的保姆以及幾位家庭教師的陪伴下度 過。雖然生於眾人所羨的權勢家庭,然而優涯的物質生活終究抵不過空虛寂寞的 侵蝕。因此,在熙攘喧諜的生活中,常駐心靈的,卻是化不闊的孤獨與寂寞。所 以,他自己談道r 良方十一歲,慈母見背,先大夫寵愛有加,但忙於軍政,素 少庭訓,又乏良師益友...... (註三) J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8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3.pdf (6.639Mb) -
蔡, 淑閔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儒家思想自孔、孟開其端緒以來,歷經漢代法家、陰陽家思想、滲入而變質,魏 晉以後,叉受道家及佛學思想所隱蔽,使儒家思想受到一次叉一次的挑戰,也使孔 孟之道隱微不彰。中唐以後,韓愈、李翱等人開始倡導孔孟之學,儒學漸漸興起。 至宋代,周游溪以下各家,繼承孔孟學說的傳統,進一步發展孔孟的心性理論,儒 家的心性思想在此獲得高度的發展。在心性論上,宋明儒基本上是採取孟子性善學 說的路向,而援入更多的心、性、理、氣、已發、未發、中和等概念來討論心性問 題。理學的重心並不在人性是善或是惡,而是在性善的基礎上,人如何成聖的問題 上。自濟溪、橫渠、二程、朱子、象山、以至陽明,開展出「心即理」及r I性即理」 二系之理學。 陽明思想是反省朱子的「格物窮理」說而來的,他走的是陸象山「心即理」的 路線,而提出「致良知」之學。他在晚年所提出的四句教,可說是「致良知」思想 的總結,亦是其思想的精華所在。陽明在提出四句教後不久即過世,無法對四句教 的意義作進一步的解釋,於是引發後學許多爭議,而且對四句教的不同疏解更造成 王門弟子分化的主要因素。王學到後來產生極大的流弊,有的思想家甚至將箭頭指 向四句教,而指責陽明之學近禪。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7 Files in this item: 1
C2-5.pdf (6.320Mb) -
蔡, 淑閔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明清之際是個政治、社會變動非常大的時期,滿人的入主中原,使得學者思考 明亡的原因,大多歸咎於明代空虛的學風,而紛紛批判當時的學術主流一一王學, 不僅是顧炎武、王夫之,對於王學有非常嚴厲的批判,甚至是宗王陽明的黃宗羲二 亦不得不對王學有所修正與批評。在一片討伐王學的聲浪中,顏元(號習齋,一六 三五一一一七O四)獨樹一格,不僅批判王學,甚至批判上至漢代,下迄明末的學 術思想,其批判己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學術'再加上他提倡習行的實用思想,使得他 得以與顧、黃、王三人齊名,在思想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顏習齋雖然將近二千來傳統學術一併推倒,但他主要的批判對象則是宋儒,尤 其程朱一派。事實上,程朱對於習齋的思想、有非常大的影響,他早年對程朱非常心 悅臣服,認為是孔孟正道,中年始悟程朱非孔孟正道,但仍不忍過言其非,欲扶持 將就,至晚年以後,就表現出決裂的態度,認為孔孟、程朱「判然兩途」、「去一分 程朱,方見一分孔孟J' 於是大力從事清理儒學門戶的工作,在<未墜集序>中對他 的成學歷程有非常清楚的說明: 同里彭弱九如以詩畫交當時士夫,時~于道語錄中言,異而問之,因出〈陸王要語〉示子,這悅之,以為聖人之道在是,學得如陸、王乃人祟,從而肆力 焉。追廿五、六歲,得見〈性理大全> '進i家悅之,以為聖人之道又在是,學 得如周、張、程、朱乃人矣,從而肆力焉。......至康熙戊中,遭先恩祖批大 過,式遵文~ (家禮> '尺寸不敢達,覺有拂皮性情者,第謂聖人定禮如此, 不敢疑其非用去之舊也。歲梢...... ,偶取閱〈性理><氣質之性總論>、< ~學>等篇,始覺宋儒之言性,非孟子本旨,宋儒之為學,非堯、舜、周、 孔舊道,而有〈存性〉、〈存學〉之作,然未敢以示人也。歸博來,醫術漸行, 聲氣漸通,乃知聖人之道絕傳矣,然猶不敢犯宋儒赫赫之勢焰,不忍悼少年 引我之初步,欲扶持將就,作儒統之餓羊,于本志也。這辛未遊中州,就正 於名下士,見人人禪宗,家家訓詰,確信宋室諸儒即孔、孟,牢不可破。口 敵舌罷,去一分程朱,方見一分孔孟, ......於是始信程泉之道不熄,周孔之 道不著,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祟,乃斷與之判~兩途。(註一) 習齋出入程朱,以三十四、五十七歲為其中關鍵,因祖母過世,在行喪禮之際,始 悟程朱非孔孟舊道,而著了〈存性〉、〈存學〉二書,五十七歲南遊中州,看到「人 人禪宗,家家訓話J' 乃斷定孔孟、程朱「判為兩途J' 而以復興周、孔正學為己任。 習齋在三十四歲悟出程朱非孔孟正學,於是撰了〈存性編〉、〈存學編〉二書。〈存 性編〉大抵是以孟子性善學說為主要依據,駁斥程朱將理氣二分,以氣質之性為惡 的錯誤。〈存學編〉則主要反對程朱靜坐、讀書,而主張堯、舜、周、孔的三事、三 物、四教之習行為主要工夫。此二書可說是習齋最重要的著作,尤其是〈存性編) , 除了可以看出他對程朱心性論的批判外,更可以從中看出習行思想的理論依據一一 理氣論、心性論等,因此筆者以〈存性編〉為主要考察對象,由習齋對程朱心性論 的批判,以看出其習行思想的理論基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21 Files in this item: 1
C2-9.pdf (6.690Mb) -
劉, 冠巖 (政大文學院, NaN, 2005)[more][less]
Abstract: Robert Frost 在"Acquainted with Night"這首詩中寫道 “Proclaimed 出e time was neither wrong or right"言明「時間本為 中性」的概念,其所帶有的意涵都是人所賦與。對於「常懷千歲 憂」的人而言,林花春謝、江楓秋紅與菊枝冬殘同是令人傷懷之 景,然中國文人多以悲秋寄託身世之慨,蓋緣楚辭以降的文人悲 秋傳統己賦與「悲秋」文人不遇的精神意涵。何寄澎在〈悲秋〉 一文中闡述悲秋詩的起源與原型,他以為《詩〉三百篇中無悲秋 之作品,悲秋之思首見於屈原的楚辭之中。(九歌﹒湘夫人〉中「裊 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已然有悲秋之意。文人悲秋的原型確立在宋玉的 〈九辯) ,其開宗明義「哀哉秋之為氣也」樹立了觀「蕭瑟兮草木 搖落而變衰」的蕭瑟秋景而興「歲忽忽而過盡兮,老冉冉而愈強」 之慨的悲秋模式;然其所悲不惟歲月流逝的感傷, 其中更流露著 「無伯樂之善相兮,今誰使乎譽之」的不遇之悲(77-80) 。宋玉作 (九辯〉一方面是因「憫惜其師忠而放逐J 另一方面則是藉弔 屈原以自悲,寄託其「謂騏駿兮安歸?謂鳳皇兮安棲? J 的悲慨 (吳旻旻82-83) ;漢初賈誼以「橫江湖之鐘,體兮,固將制乎蟬蟻」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184 Files in this item: 1
C5-2.pdf (7.145Mb) -
周, 少豪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漢書﹒王莽傳〉言r 臣莽以~......尚書康詩王若曰『孟候,朕其弟小于 封J '此周~居攝稱王之文也。春秋健宏不言即位,攝也。此二經周~孔子 所定,蓋~後法。」自王莽踐君位,改漢祥~斬,從此隱藏在先秦及西漢一 朝的懸索一一周~稱王與否,使浮上儒學檯面,歷宋至今,仍然沒有定喜歡! 本文則以用代嚴謹的宗法禮制一一昭穆制度一-~原則,嘗試架構I 用去居 攝稱王j 的時代面貌,以資吾人從而論斷。 藉呂思勉先生的一段論述: 周先代事跡,見於〈詩〉者較多,故其傳亦較詳。然周世系不如殷之完具。 (挂一) 吾人可信其言,雖商周皆有甲骨、銅銘之物,史書之追述,正如呂氏所言周 人事跡較殷人詳細,然而推溯周人先公先王之世系,較之有殷卻遠遠不及。以 「多材多藝」自稱的周公,在〈尚書〉所存文獻中,對殷先哲王的熟悉,確較周 王世系清楚,如〈酒話) (多士) (君咦) (無逸〉諸篇,而(君庚〉不僅明言 殷先哲王,更旁及股眩賢臣(註二) ;反觀〈金朦) (洛諾) (無逸) ,追溯只 及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四代,更遑論左右輔粥之臣。 其官周公也承認有周本來就不如殷代那麼詳盡的文史記錄, (多士〉言: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今人錢抗據〈山海經) (漢書) (世本) (帝王世紀) ,及崔東壁〈豐鋪考信錄〉之記載,質提〈史記﹒周本紀〉所列周先王 世系(註三)。故然周人先公世系記載不完全,便不能據以推斷周人繼承法為 「父死子繼J 僅從其中可看出周人已進入父系社會的系統。〈論語﹒為政〉 云r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殷代王位繼承法中,兼有「父死子繼」和 「兄終弟及」兩種制度(註四) ,而在罔初,似無「摘長子繼承J 反倒偏重於 「賢德J 古'Ä'有長于曰太伯,次曰虞仲。大姜生少于季歷。......古父卒,季歷立,是 為主:季。( (史記﹒周本紀) )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維此王季,帝慶其心。結 其德膏,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詩﹒ 大雅﹒皇矣) )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唯發、且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色考而以發~ 太子。( <管蔡世家)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1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6.pdf (10.68Mb) -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中日山東問題是中國外交史上牽涉極廣的一個議題。以時間而言,從問題的發 生到解決足足橫跨了九個年頭(1 91 4-1922年) ;就人事言,參與決策和交涉者亦不可 勝數,舉凡民初政治要角如:袁世凱、陸徵祥、曹汝霖等皆與此問題有密切關係; 就歷史意義言,山東問題的重要性在於其凸顯日本侵華野心,激發中國人的危機意 識,展現出一致對日的民族主義精神,於是乎產生1919年壯氣磅磚、熱血沸騰的五 四運動。這是中華民族還動第一次運用力量:舉國上下、各行各業均在民族主義感 召下起而響應,形成莫之能禦的輿論力量,迫使政府當局採取較為強硬的姿態,以 應付具有極大野心的強鄰一日本。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9 Files in this item: 1
C2-7.pdf (4.875Mb) -
葉, 俊谷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西遊記〉從故事的情節來看一般都會組略的分成三個階段,第一 階段通常指的是第一回到第七回,敘述孫悟空的出生、學道、鬧三界以及 終被壓在五行山下的故事。從這七固的回目關鍵詞「靈根」、「心性」、 「心猿」來看,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孫悟空所代表的角色定位、性格與功能。 一般關於〈西遊記〉的研究,許多學者都嘗試尋找一個主題來貫穿, 試圖闡發〈西遊記〉作者寫作的意圈。這裡筆者特別針對孫悟空的出身(也 就是世德堂本〈西遊記〉的前七回) ,參以張靜二認為的「成長小說」概 念,觀察世德堂本〈西遊記〉前七固的寫定,是在作者以怎樣的知識組接 狀態下所完成的定調。也就是說,廣為大眾所喜愛的世德堂本〈西遊記> ' 無論它原先的故事來源是從哪些傳說故事或神話原型組合而來,這些原型或故事被作者以這樣的組接狀態進行訴說,且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同與喜 愛,這就表示組接故事所貫穿的深層意涵是普遍被大眾所接受,甚至可說 是極為穩定且可反映文化意念的。所以筆者將以細部爬梳的分析,試圖找 出作者的書寫規則以及作者以何種理念來完成組接寫定的工作,來理解作 者的知識組裝情說,以及對於世界的認知與想望。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3 Files in this item: 1
C4-4.pdf (7.502Mb) -
張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在兩國或兩國以上之間發生戰爭行為時,難以避免地就會有所謂「通敵者」的 出現,而當戰爭結束後,如何重整遭到戰爭劇烈摧殘的國家認同與民族意識,實是 維繫新政權(也可能是戰爭前的舊政權)合法地位的必要手段。如同羅久蓉放授所 言: r 戰爭狀態結束後,社群內部必須有某種形式的自清行動,一方面藉此機身重整 過去的集體記憶,一方面強調維繫社群生存的共同生活準則,使民眾將來遇到類似 狀況時知所警惕,從社會功能的角度,懲處「漢奸」有其必要性J 0 (註一) 然而中國特殊的戰時經驗與國共內戰的影響,使得戰後的「漢奸」審判反映出 多重的含義與面貌。一方面就「漢奸」的定義而言,這個名詞在中文裡語意含混, 且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a莫民族)的價值判斷; (註二)在中國以往的歷史經驗裡, r 漢奸」的觀念只出現於蒙古、滿清等異族入侵時,對漢族通敵者的認定;而在漢人政 權的改朝換代裡,則不存在這樣的看法,另以儒家的忠君觀念來評判其行為。由這 點來看,要成為「漢奸」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確定其為漢人,方能再論其奸。從這裡 叉可以延伸出兩個再思考的問題,首先,中國傳統對民族的看法,往往是以文化為 標準'而非血緣或種族,因此,對於已經漠化的異族,則不再以夷狄的眼光視之。 其次,中國傳統的民族意識在近百年來遭逢極大的挑戰,清末革命黨的排滿言論, 是站在種族的立場來區隔漢滿的界線,在本質上是偏向於「漢族至上論J' 中華民國 建立後雖然改行「五族共和」的口號,但在「共和」的旗幟之下,漢族仍然是處在 優勢的位置,民國政府並沒有得到其他各民族的真心擁戴,外蒙古的離心就是一個 最好的證明。而這就牽涉到中國近代民族意識形成的內涵,如果就狹義的觀點,非 漢族的通敵者都不應該被貼上「漢奸」的標籤,就廣義的看法而論,中國境內的各 民族皆在新形成的「中華民族」的範圍之內,那「漢奸」的認定自然就可以相對的 擴大。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6 Files in this item: 1
C2-4.pdf (7.326Mb) -
簡, 義明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近年來,明代中葉以降一直到清代的這段思潮,逐漸地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和 討論。前輩學者如梁啟超、錢穆、侯外廬、稽文甫,在這段學術史的研究上均有 開創之處。晚近,余英時從思想史的內在理路也指出由宋明理學轉至清代學術發 展的甚多新義。不過正是因為這是一塊尚未開發完備的園地,故有許多地方仍有 相當的爭議。(註一) 戴震生處乾嘉時代,此時的學術環境是以考證訓話之學和經學為主,根據中 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的一份「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 一九00- 一九九三) J 顯示,累積至今的研究論文及專書已多達兩千多篇,成果不可謂不豐碩,不過這 份統計資料的來源包括了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地。(註二)戴震亦是 乾嘉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從這份研究目錄中我們可以得知,有關戴震的資料 高達三百三十五篇,但仔細分析,卻發現這些研究資料有一半以上是針對他的經 學和語言文字學的成就而發,關於哲學思想的探討可說是居於少數,這對於以 「義理之學」為終身志業的戴震來說,並不是公允的事。再者,戴霞的義理思想 實是環繞著對孟子的詮釋而發,因此,本文擬以戴霞的孟子學為研究核心,做為 進一步瞭解清代思想史發展的基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5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0.pdf (7.734Mb) -
張, 毓如 (政大文學院, NaN, 2003)[more][less]
Abstract: 郝譽翔在〈逆旅〉中採用充滿後現代意味的寫作手法 ,重新建構起父 親的生命史,並試圖由此一過程 ,求索、辯證自身存在的位置與價值。各 種文類的緊密交融,以及敘事觀點的流暢轉換 ,讓史實、傳說、記憶、想 像等元素結合 ,突破了傳統史觀的限制。作者更化用音樂、電影上的素材 和技巧,將「逆旅」這段線性的追尋過程立體化,豐富了整部作品的內涵。 URI: http://hdl.handle.net/clair/216 Files in this item: 1
C4-7.pdf (5.443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5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