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2.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53
Next Page-
王, 書輝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就目前可見的各式青銅器而言,毛公鼎確實是一件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寶 物。它不僅是在鼎內鑄印了一篇長達五百字的銘文,是所有已出士的銅器銘文中 最長的一篇,而且文字渾樸厚重,足可與〈尚書﹒周書〉諸詰相比。這樣一篇巨 著,除了具有文學鑑賞的價值外,對於當時歷史現象的考察,更是非傳世文獻所 能比擬的第一手資料。然而在毛公鼎銘文裡,並未明確記載任何有關製器年代的 文字,使得銘文雖已可讀十之八九,卻仍有不知其確實年代之苦。於是歷來金石 學者在釋讀銘文的同時,往往也會根據各種線索,推斷毛公鼎所屬的年代。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6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pdf (15.59Mb) -
呂, 凱文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真理觀的探討與研究一直是西洋哲學的核心課題,人類對於知識領域的追 尋,對於科學、哲學的研究,甚至是教育的希望與培養,其目的不外乎發現「真 理J 而且設法找到絕對的真理作為人類知識的標的與準則。在西洋哲學史的分 期中,我們不難發現到,即使每一時期都有其特殊的方法處理不同的哲學問題, 然而這些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在追求真理。哲學是愛智之學,而智慧的可能則是 源自於真理的確立。真理觀之探尋實為哲學首要之務。 綜觀西方當代二十世紀的文化與社會,由於實證主義以及唯物主義思潮的衝 擊,瀰漫著科學掛帥的氣息,而哲學受到科學的影響,走進運算和分析的傾向之 中,人的存在實有於是在科學主義的視野下,可以還原成數字量化的數據,人的 尊嚴與深蘊的心靈體驗也因此無法獲得其深綻地呈顯,而僅是停留在表層浮面的 宣示與認知,於是,作為人類知識標的與準則的真理觀,在科學的強勢中,不兔 步入此一困境,走進運算和分析的危機當中,把哲學變為技術( Techne) ,比較 側重現實的一面,反而忽視哲學原有的心靈體驗,甚至否定人與形而上的頻動。 部分當代的哲學家開始反省此一文化問題,而海德格正是其中之一。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7 Files in this item: 1
c1-2.pdf (5.757Mb) -
林, 渭富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一九一七年,舊俄二月,十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皇室遭到殘殺,俄國實 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一九九二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正式宣告解體, 由獨立國協取而代之。短短七十餘年,這塊跨越歐亞的浩瀚土地上發生了令全世 界人類為之震動的劇變。 也許這種狀態只是政治上、國際局勢的一種律動而己,對於身在遠東的台灣 民眾而言,獨立國協的政局發展似乎只與是否值得商人投資有關。但是同樣的土 地,同樣的斯拉夫民族在歷史的巨輪之下卻依然維持著超絕的忍耐力,對未來和 生活樂觀知命,在文學上的表現更是驚人。 「俄羅斯作家的熱烈情感,一向難與深邊的思想割離。他們在創作上,亦即 在思想上的最大成就,如其十九世紀末的一位偉大思想家謝斯托夫( Leo Shestov ) 說的, r 不是完整的思想體系而是思想之矛盾;不是肯定而是疑問;不是條理的 觀念而是散亂的吼聲;不是結槽而是幻想。俄羅斯人在思想上的探求,要凌駕於 理性的真與假之上,是在探測那自由而不可想像,通稱為上帝的不合理智之最高 境界J J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8 Files in this item: 1
c1-3.pdf (6.626Mb) -
鄺, 采芸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我國戲曲在進入十二世紀以後,開始演變成了較為完整的藝術形式。及至南 宋滅亡,元王朝統一中國後,北雜劇更出現了極盛的局面。據元﹒夏庭芝〈青樓 集〉的記載,當時南方的江湖、江西、湖廣等行中書省的許多大城市,也都有了 北雜劇藝人的足跡。在其男一本〈青樓集志〉亦云r 內而京師,外而郡昌,皆 有所謂構欄者,辟優萃而隸樂,觀者揮金與之。J 可見當時演出的盛況。(註 而從遨遠的宗教儀式、徘優歌舞演變至元代,戲曲不僅是形式的更送,且是 內容的提昇。在元代巨大的社會變動中,破繭而出的嶄新生命,頓時熔鑄成波瀾 壯闊、氣勢宏偉的雜劇模式;隨著作家,作品風起雲湧,蔚為奇觀。我們可以說 元雜劇的繁盛期,即是中國戲劇的黃金時期;而這種藝術現象,無論是產生的原 因,還是產生的方式和規模,都不會是偶然的。清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更肯定的認為: 元有天下,非特政刑禮樂,一無可宗,即語言文字之末,圖書瀚墨之微,亦 ')1' 概見。使非崇尚詞曲,得琵琶、西廂,以及元人百種請書、傳于後代,則 當日之元,亦與五代金僚,同其;民滅,焉能附三朝曬尾,而掛學士文人之齒 頓哉?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9 Files in this item: 1
c1-4.pdf (12.03Mb) -
曾, 素貞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關於韓非人性思想的探討,不論是已出版成書,學位論文抑或是期刊論文 等,前人所討論過的不乏其數。然而, (韓非子〉書中直接談到人性的篇章不 多,是後人加以整理,歸納而成的一套思想體系的其中一部分。同時,也很少有 專門討論韓非「人性」的篇章(註一) ,多為旁及涉獵一部分而己。本文是以純 學術的觀點來看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變遷、經濟變動給予韓非造成他對人性的 看法。筆者嘗試將本文分作三個部分來討論韓非對人性的看法,即國家政治方 面、家庭倫理方面及社會經濟方面所造成的「社會現象J 對其人性的看法加以 剖析。 一個人的政治思想,往往導源於其對人性的看法,因為政治與人性原有極密 切的關係。韓非肯定人性好利,非嚴刑峻法來威迫利誘,故論人之罪必須先有原 則標準'因而提出法論;懲人之惡必須有權威能力,因而提出勢論;防人之姦必 須有方法手段,因而提出術論(註二)。所以,韓非的人性論,實為其「法術 勢」的政治理論的基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0 Files in this item: 1
c1-5.pdf (9.102Mb) -
簡, 義明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牟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註一)他對於當代中國哲學界 之貢獻主要在三方面。(註二) 一是其在五十年代的著作〈道德的理想主義〉、 〈歷史哲學〉和〈政道與治道〉等,主要是對中國文化的反省、批導。著重考慮 在現今如何以內聖開出外王的問題。二是其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有關中國哲學的主 要著作〈才性與玄理) (疏通魏晉時代的玄理與玄智為主) , (佛性與般若〉 (疏通南北朝階唐一期之佛學) , (心體與性體) (疏通宋明六百年儒家內聖之 學之傳統) , (從陸象山到劉竄山) (可視為心體與性體之續)等,對傳統儒釋 道等思想資源作了相當鎮密的,功力深厚的疏理和發揮。三是有關中西哲學思想 的會通與融攝,牟先生認為「做吸西方文化的工作,康德是最好的謀介J 0 (註 三)其將康德的代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 , (實踐理性批判〉及〈判斷力批判〉三大批判譯註而出,並在譯完第一批判後,寫了〈現象與物自身) ,依中國 傳統智慧消化了第一批判,對顯了中國哲學知識性不足的缺陷。在譯完第二批判 後,寫了〈圓善論} ,消化了第二批判,並顯出中國哲學挺立道德主體性的優 越,最近以「康德審美判斷之超越原則的商榷」一文消化了第三批判。(註四) 他將康德哲學作為詮釋儒學的重要參考系統提出來,加以深入地闡述和發揮,從 而顯示出儒學形上學超越康德的一面。從以上所述,可知牟先生一生的學間,即 在透過康德哲學來對揚彰顯儒家的道德生命。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1 Files in this item: 1
c1-6.pdf (8.575Mb) -
謝, 月鈴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羅家倫先生曾綜合中西,對「文學」下了一個界說。他說r 文學是人生的 表現和批評,從最好的思想裡寫下來的,有想像,有感情,有體裁,有合於藝術 的組織;集此眾長,能使人類普遍,心理,都覺得他是極明瞭,極有趣的東西。」 我們根據這個定義來理解,則「變文」應該也稱得上是一種文學。 現今研究敦煌變文的專論中,有的直稱之為「民間文學J 有的委曲的說是 「佛教的通俗文學J 更有的認為變文根本稱不上是一種文學,只能算是「佛教 宣傳品」。對於第三種的看法,是較難令人接受的。筆者以為用「佛教文學」這 個稱呼,是目前對變文較恰當的定位,或者說是歸屬吧! 「佛教文學」的意義,依各人所見而有種種差異。或者說是:佛教徒關於佛 教的教理將思想表現於文學的;又或者是:佛教中文學色彩較濃厚的。筆者的看 法以為:所謂「佛教文學」這個名詞,明顯的是由佛教與文學兩個辭彙結合而 成,因此其所包含、顯現的文化價值,不可不有佛教上的宗教價值和文學上的藝 術價值。也就是說,在對讀者傳達虔敬的宗教情操的同時,不單單是枯燥無味的 道理,而是經由情感豐優的藝術表現。了解「佛教文學」的概念,在研究或者閱 讀「變文」時,應能幫助我們採取一個更為客觀而超然的態度。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2 Files in this item: 1
c1-7.pdf (15.47Mb) -
趙, 武靈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術」的古字是J~啦,本義為「芭之中道J r 衛」、「向J 也就是城芭中 間的道路。古代曾在此道上種「朮J ( 一種多年生的草藥) .因而在這條位於域 中央的道路(古代的「行」字)中間加上一個「朮J 就成為今天的「術」字 (註一)。而在〈說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引用戴氏的話做為註解: r 小道也。古 之言術者要皆適於正道而已矣。自大道不明,曲技小數巧詐之徒用於世,然後謀 數、術數之說興焉! J (註二)也就是說「術」從一個「形聲」字轉為「會意」 字,繼而引申出技術、謀術、術數(指法制治國之數)等辭彙。而本文將從「 術」的必要性,使用的對象與其方式切入,試圖探討〈韓非子〉一書中有關於謀 術、術數方面的政治思想,並在最後予以分析、批判......。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3 Files in this item: 1
c1-8.pdf (6.059Mb) -
梁, 淑玲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秦少游給人的一般印象,是令人想起許多與他有關的風流韻事(註一) ,以 及他與東坡之間的交遊趣閱(註二)。薛稿若在〈集婉約之成的秦觀〉一文中, 亦稱其: 詞翩翩如少年缸子,他與南唐李煜和晏幾道可稱~詞中的「三位美少年」。 (註三) 而他自己更是在〈沁園春) (宿霜迷空)中自我表白:風流寸心易感, ••• 於是,我們可以約略看出秦少游惆儲風流之情狀。並且也得隱約覺察出,他的詞 作,是具有很高的成就的,否則焉得與「詞中之帝」李後主相提並論。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即云: 克無咎曰: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 .. . 〈詞林紀事〉亦引蔡伯世之語: 子瞻辭勝乎情,者卿情勝乎辭,情辭相稱者,惟少游而已。 從這些當代人的口中所說出的美評,我們可知秦少游填詞技巧之高,不但情辭並 茂,甚而有勝乎蘇軾、柳永之趨勢,近年馮煦在其〈宋六十一家詞﹒例言〉中曾 -z:;: : 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 這乃是予少游以最高的肯定。 不過,少il1i 一生的境遇並不與其詞名之盛相稱,反而是賽困多乖的。菊韻在 〈准海居士詞〉中曾將少游一生分為三期,並言其每況愈下: 元豐元年三十成以前,潛心攻讀,時習~丈,神交誰軾'遊其門下,慷慨豪 俊,強志盛氣,好大而見J奇,為其一生中黃金時代。元豐二年五元桔入年, 十五年中,側身官途,罷復參差,雖~賈易等訕試,然有;在純仁、結軾等為 之助,官至國史編修,所居雖非高位,堪稱安定。紹聖元年以後,黨禍起, 舊派之臣蘇、范等並~流放,少游自不能免,屢誦至雷州,備受流離之苦, 此其自作挽詞哀於鮑照、陶潛之故也。後雖社還,未達京師,而卒於途,豈 其天命乖件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4 Files in this item: 1
c1-9.pdf (10.52Mb) -
簡, 義明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近年來,明代中葉以降一直到清代的這段思潮,逐漸地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和 討論。前輩學者如梁啟超、錢穆、侯外廬、稽文甫,在這段學術史的研究上均有 開創之處。晚近,余英時從思想史的內在理路也指出由宋明理學轉至清代學術發 展的甚多新義。不過正是因為這是一塊尚未開發完備的園地,故有許多地方仍有 相當的爭議。(註一) 戴震生處乾嘉時代,此時的學術環境是以考證訓話之學和經學為主,根據中 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的一份「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 一九00- 一九九三) J 顯示,累積至今的研究論文及專書已多達兩千多篇,成果不可謂不豐碩,不過這 份統計資料的來源包括了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地。(註二)戴震亦是 乾嘉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從這份研究目錄中我們可以得知,有關戴震的資料 高達三百三十五篇,但仔細分析,卻發現這些研究資料有一半以上是針對他的經 學和語言文字學的成就而發,關於哲學思想的探討可說是居於少數,這對於以 「義理之學」為終身志業的戴震來說,並不是公允的事。再者,戴霞的義理思想 實是環繞著對孟子的詮釋而發,因此,本文擬以戴霞的孟子學為研究核心,做為 進一步瞭解清代思想史發展的基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5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0.pdf (7.734Mb) -
趙, 武靈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商恥的「法」起強於「利民J 而且他的目標是及於天下;但以其行於泰 國之政的效用來看,完全依賴於「嚴刑」、「重法J 並以之為唯一標準的 結果是有偏差的r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當時他的強國理 論也許能使人民免於亡國之禍;但峻法嚴刑之苦卻不是另一種傷害嗎?在接觸〈韓非子〉時,眼見他批判商缺「徒法而無術......公孫驗之泊秦也。 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 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然而無術以知姦'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 而已矣。J ( 註一)。其言在褒揚商君之餘亦有貶意,所以使筆者在稍解〈韓非 子〉之後,便有了一讀(商君書〉的渴望。 本文欲以「法」的必要性、來源、目的、對象以及方式作為進路,並分別予 以探討。其質拙作因時問倉促,只能算是一份、心得報告11 其中必有許多脫落 錯誤之處,尚中斤蒞臨諸位不吝指教。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6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1.pdf (4.149Mb) -
王, 雅雯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中國悠悠五千年歷史中,服飾藝術應是文化史中最豐富耀眼的一頁。如同中 國文化思想一般,由於各民族問頻繁的交流及互相模做學習,中國服飾藝術表現 出來的多彩多姿,常令人嘆為觀止。 服飾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不但是文化的、社會的、經濟的,甚至是政治 的。因為一件服飾的完成,由材質選擇、製作工具、形式圖案、製作的粗細、數 量及流通情形皆與當時社會經濟情形、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及政權轉移有關,所 謂「改正朔、易服色J 是也。所以服飾也是了解歷史的途徑之一。此外,裝飾本 身依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具有懲戒的功能,剛開始民間信仰中將身上的裝飾視為 可以「避邪消災」的物件,於是我們可以說裝飾又與宗教息息相關。但是想由服 飾及裝扮來探索歷史中一般民眾的生活面並不容易,因為自古中國歷史即較注重 貴族及上層社會。然而在浩瀚的「史海」中,我們不只想知道上層社會的生活內 涵,更想去探索平民的生活痕跡,畢竟那應是與我們最接近,最容易想像的時 空。因此,本人想由食衣住行中最具文化內涵的服飾領域中,一窺先民足跡。 唐代是中國的鼎盛時期,據「唐六典」記載,與唐來往的國家多達三百多 個,少時也有七十多個,此絕非以前歷朝所能相比的。燦爛的中國文化,經由他 們傳輸世界各地,少數民族及外國使者也將他們的文化帶入,在互相影響、吸收、融匯、學習的情形下,促成了唐代豐富的文化。而這便是唐代婦女服飾常常 給人一種新奇獨特的原因之一。當時民生安和樂利,百工俱興,使服飾不但在短 短的演變時間內,承襲且延續誇張前朝傳統,在三百年的歷史演變中吸收各民族 文化,使唐朝婦女在服飾上具有日後宋、明、清所無法相比的獨特性。 唐朝服飾雖具有其獨特性,然終有其演變歷程,絕非憑空而降的。唐朝婦女 服飾除了是承接並發揚前朝傳統之外,對日後服飾及鄰邦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甚 至在今日都可見到服裝設計師利用唐朝時期特殊服飾風格為其巧思。這便是本人 選擇「唐代的婦女服飾及裝扮」為探討主題的重要原因。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7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2.pdf (9.194Mb) -
姚, 怡香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一生傳奇的張學良,公元一九0 一年六月三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 生於中國東北,今天的遼寧省台安縣桑樹林子鄉詹家窩堡村。其父張作霖,出身 綠林江湖,文化涵養很低,文墨不通,幾乎是個文盲。但張作霖在詭譎多變的政 治舞台、爾虞我詐的軍閥競爭下,卻比任何人更懂得掌握時機, 一躍而成奉系軍 閥的首領,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因此,部屬尊稱他為、老帥11 稱其子張學良 為、少帥11 (註一)。 張學良十一歲的那一年(公元一九一二年) ,震驚全國的辛亥革命爆發,中 國歷史再度走進另一個轉折點,展開新的一頁。張作霖的勢力即在此時進入東北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奉天域,張學良也隨其父第一次來到大城市(註二)。 一九一二這一年,張作霖成為地方軍事領袖,是其目後璀燦軍戒生涯拓展的第一 步;對張學良而言,母親此時過世是其人生的一件大事。母親早逝,父親又熱衷 權利爭奪遊戲,雖對其疼愛有加,但卻無法長伴左右,張學良的童年生活,就在 父親派來的一批保鑼、隨從、照顧他生活的保姆以及幾位家庭教師的陪伴下度 過。雖然生於眾人所羨的權勢家庭,然而優涯的物質生活終究抵不過空虛寂寞的 侵蝕。因此,在熙攘喧諜的生活中,常駐心靈的,卻是化不闊的孤獨與寂寞。所 以,他自己談道r 良方十一歲,慈母見背,先大夫寵愛有加,但忙於軍政,素 少庭訓,又乏良師益友...... (註三) J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8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3.pdf (6.639Mb) -
梁, 雅慧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在整個城市衷,我覺得自己是皇帝或建築師,我裁斷、我決定並且我裁 判。J (挂一) 「不要以為我的生命充滿著政治。政治並不是我的首選。政治是科學的奴 候,及哲學的卑微的譯員,它並不具備藝術的創造性的優點。它脫離對自然 界的認識和人類的生活,政治好像是被捕下來的花朵和很快便萎謝的。夏季 黃昏六點鍾的時候,在一排排的橡樹林望出去,我的精神會有很好的感受 。J (註二) 「我現在在意的一件事是:大家對我的看法,不是和我同期的人的看法,而 是未來歷史學者的看法。」 「個人的我,今日已逝。此後的我,將向國家獻身,向歷史負責J (註 『歐洲失去了最熱情、最有影響力的先驅者J (註四) 『他為法國打造融入世界村的基石J (1主五) f 密特朗以尊嚴莊重面對死亡J (註六)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09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4.pdf (3.520Mb) -
劉, 浩洋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 年) 三月,神宗下詔設置經義局,命時相王安石為 提舉,統領修撰〈周禮義〉、〈詩義〉、〈尚書義〉等三經以作為科舉考試之定 本,務使應舉士子有所憑資,典試評卷不患無據。熙寧八年六月,三經義皆修撰 完成,於是乃詔頒於學官,以為天下之準式。三經義之中, (周禮義〉二十二 卷,乃王安石親筆獨撰,不僅列為三經義之首,且為其畢生經術之旨要,亦為其 熙寧變法之思想基礎,故重要性猶在其它二部經典之上。至於〈詩義〉二十卷與 〈尚書義〉十三卷,則雖是雜出於眾人之手以修撰完成(註一) ,然一來由於主 修撰之事者蓋皆是王黨之士(註二) , 二來由於〈詩義〉、〈尚書義〉實際上即 是以王安石父子既成的經解以作為其修撰時的底本(註三) , 三來由於三經義在修撰完成之徒皆必須經由王安石的審定核可始能進呈於神宗而後頒行於天下(註 四) ,因此, (詩義〉與〈尚書義〉的經學觀點,蓋實亦不脫於王安石經說的範 疇之外。由此可知,當世之人號為「新義」的所謂官修三經義,實際上即可視之 爵王安石一家之言的〈三經新義) ;而〈三經新義〉的經學觀,亦足可視之爵王 安石之經術思想的一種具體呈現。 由於王安石〈三經新義〉具有官學定本的獨尊地位,故一時間海內士子莫不 禽然宗之,影響所及r 內外教官非〈三經義〉、〈字說〉不登几案,他書雖世 通行者,或不能舉其篇中失。J (註五)而當時援引王安石之經說以解經者,更是 不勝枚舉(註六) ,故陳振孫稱r 王學獨行於世者六十年。J (註七)那麼, 對於這一個在中國傳統政治以及學術上曾引領風騷達半世紀之久的〈三經新義〉 來說,其之所以產生並進而形成一股學術風潮的時代背景究竟為何?又〈三經新 義〉在面對此種時代背景之下又究竟呈現出了什麼樣的一種經學思想?而肩負著 這樣一種經學思想的〈三經新義〉又究竟在整個經學發展史上具有什麼樣的一種 地位呢?這是以下本文所欲探討的一些問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0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5.pdf (7.629Mb) -
周, 少豪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漢書﹒王莽傳〉言r 臣莽以~......尚書康詩王若曰『孟候,朕其弟小于 封J '此周~居攝稱王之文也。春秋健宏不言即位,攝也。此二經周~孔子 所定,蓋~後法。」自王莽踐君位,改漢祥~斬,從此隱藏在先秦及西漢一 朝的懸索一一周~稱王與否,使浮上儒學檯面,歷宋至今,仍然沒有定喜歡! 本文則以用代嚴謹的宗法禮制一一昭穆制度一-~原則,嘗試架構I 用去居 攝稱王j 的時代面貌,以資吾人從而論斷。 藉呂思勉先生的一段論述: 周先代事跡,見於〈詩〉者較多,故其傳亦較詳。然周世系不如殷之完具。 (挂一) 吾人可信其言,雖商周皆有甲骨、銅銘之物,史書之追述,正如呂氏所言周 人事跡較殷人詳細,然而推溯周人先公先王之世系,較之有殷卻遠遠不及。以 「多材多藝」自稱的周公,在〈尚書〉所存文獻中,對殷先哲王的熟悉,確較周 王世系清楚,如〈酒話) (多士) (君咦) (無逸〉諸篇,而(君庚〉不僅明言 殷先哲王,更旁及股眩賢臣(註二) ;反觀〈金朦) (洛諾) (無逸) ,追溯只 及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四代,更遑論左右輔粥之臣。 其官周公也承認有周本來就不如殷代那麼詳盡的文史記錄, (多士〉言: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今人錢抗據〈山海經) (漢書) (世本) (帝王世紀) ,及崔東壁〈豐鋪考信錄〉之記載,質提〈史記﹒周本紀〉所列周先王 世系(註三)。故然周人先公世系記載不完全,便不能據以推斷周人繼承法為 「父死子繼J 僅從其中可看出周人已進入父系社會的系統。〈論語﹒為政〉 云r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殷代王位繼承法中,兼有「父死子繼」和 「兄終弟及」兩種制度(註四) ,而在罔初,似無「摘長子繼承J 反倒偏重於 「賢德J 古'Ä'有長于曰太伯,次曰虞仲。大姜生少于季歷。......古父卒,季歷立,是 為主:季。( (史記﹒周本紀) )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維此王季,帝慶其心。結 其德膏,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詩﹒ 大雅﹒皇矣) )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唯發、且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色考而以發~ 太子。( <管蔡世家)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1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6.pdf (10.68Mb) -
閻, 自安 (政大文學院, NaN, 1997)[more][less]
Abstract: 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快速,政治改革熱切,連帶地使「教育改革」成為社會 各界普遍重視的議題。從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與民間「四-0 教育改 造聯盟」所提出的改革策略來看,雖然他們的訴求不盡相同,但是「教育品質的 提昇」卻是他們共同的目標,因此,如何在多元競爭的社會裡'藉由適切的改革 策略來提昇教育品質,爭取社會各界的認同,已是日後研究的重要課題。 企業界與產業界為了因應激烈的競爭環境,已將「品質」思想的革命列為改 革的重點,並提出全面品質管理(tota! quality management, TQM) 策略,來呼籲 高層管理者改變管理風格,親自領導管理品質的提昇'進而化解組織所面臨的危 機,邁向卓越(陳哲信,民82 )。教育界為了因應日漸激烈的競爭環境,已將企 業界與產業界的全面品質管理策略,應用於學校與教室的管理,有人稱它為全面 品質管理(tota! qua!ity management) 、全面品質教育(tota! q!lality education) 或持 續改進過程(continuous imporvement process) (Davis, 1994) 。但是無論如何,全面品 質教育已是當今教育界品質改進的新話題,其目的主要是藉由組織成員的全面投 入,來提昇教育的品質,進而達到「追求卓越」的目的。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2 Files in this item: 1
c1-17.pdf (10.11Mb) -
黃, 美滋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一般文學作品作對於「母親」這樣一個形象,多本於傳統觀念,將母親塑造 成一個完美的形象一一甚至是一個帶有「神,性」的角色;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 母性的「殘忍面J.r 因為,母性的奉獻雖然可能是十分純正的,但事實上的情形 卻不如此J (註一)。但是張愛玲在她的作品中卻一反一般人對於母親完美形象的 描寫,深刻地刻劃了母親非神性的一面。今天我們將以張愛玲的小說為本,來分 析與探討。事實上張愛玲並不曾完整地在她的小說中塑造後母的形象(註二) .但是她卻 將一些一般人主觀歸屬於後母身上的行為,安排在親生母親身上。最明顯的例子 是〈金鎖記〉中的曹七巧. ( 怨女〉中的柴銀娣,以及〈第二爐香〉中的蜜秋兒太 太。這三個母親共有的特徵是:自私、佔有慾強烈,而且都擁有著殘破的婚姻生活(註三)。她們在長期的身心壓抑下,許多願望與慾望都有未完成的情緒在, 生活中唯一的安慰是來自相依為命的子女身上。但在子女長成、即將透過婚姻與 愛情來擁有自己殘缺的幸福時,一種出自嫉妒、自私的報復心理,便成為摧毀下 一代幸福辣手。以〈金鎖記〉當中的曹七巧來說,她因為兄嫂的貪財,嫁給了重 度殘障的姜家二少爺。雖然是明媒正娶的正頭太太,可是對她在家中的地位毫無 幫助,甚至連傭人都瞧不起她;縱使生見育女,重度殘障的丈夫卻無法為她帶來 肉體上的滿足,慾望之於她從未曾稿木死灰: 「你碰過他的肉沒有?是軟的、重的,就像人的腳有時發麻了,挨上去那 感覺... ••• J 季澤臉土也變了色,然而他仍舊輕他地笑了一聲,俯下腰,伸 手去拉她的腳道: r 倒要瞧瞧妳的腳現在麻不麻? J 七巧道: r 天哪!你沒 挨著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于是多好的......多好的...... J 〈金鎖記〉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3 Files in this item: 1
C2-1.pdf (3.935Mb) -
吳, 瑞文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魏晉時期無疑是中國思想史中極其特殊性格的一個環節,這一時代的政局 動盪不安,漢末的軍閥割據,造成連年戰禍,漢朝終究為曹丕所宴,而演成了 三國鼎立的對峙狀態。而最後,魏竟也步上漢代後塵,自己也為晉所取代。當 朝儒生目擊世變,而恥於出仕;學術界也由「通經致仕」的入世態度,轉為傾 向出世的精神面。陳榮捷先生指出: 許多正直之士不肯出仕如此腐敗的政府,其他人士則為了尋求自由及安全,而 傾向於追求超越價值。結果整個思想運動就以超越性質具特色,而這種超越 性質重點就是擺在無、虛、及本體界的。(註一) 由兩漢到魏晉,除7 r 清議」到「清談」這一形式上標誌著士人疏離政治 現實的情況外;對傳統「六經」的拋棄也顯示出魏晉時代的知識份子自覺的由 「章句訓話」之學轉而追求更超越的形而上的學理之探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4 Files in this item: 1
C2-2.pdf (3.911Mb) -
曾, 秀萍 (政大文學院, NaN, 1999)[more][less]
Abstract: 沈從文曾是中國作家中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一位。也許從五四新文學運動 的角度去檢視沈從文的文學功效是微不足道的,但以文學價值而論,他的作品是歷 久不衰的。沈從文在中國文學上的重要性,不單只建築在其批評文字和諷刺作品上, 更建築在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對藝術的誠摯中。若把他的早期作品和後來的改正本或 其他同時期的作品比較一下,那麼,令我們感到訝異的,不只是他藝術方面的成長, 還有忠於藝術的精神。(註一)其中最能表現他長處的,是他那種憑特佳的記憶,隨 意寫出的景物和事件,能不著痕跡輕輕的幾筆就把一個景色的神髓或是人類微妙的 感情脈絡勾劃出來。他這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國的大詩人和大畫家,是現代作家中 的翹楚。 沈從文的散文與小說是同時成熟的,到三十年代,沈從文散文創作的獨特風格 已經確立,自成一家。它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沈從文認識與把握人生的方式,其藝術 風格與他的小說相互補充。由於散文本身的特點,沈從文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在散文面的抒情與議論點明筆下人事的內在蘊含。而且在他的散文中許多實錄的人生現中 不像他在小說裡的那樣,只是將道理包含在現象中,而是充分利用由作者直接出象, 為他的小說所描寫的人、事提供了可資對照的原型,為蘊藏在他小說背後的創作主 旨作出了一種特殊形式的註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115 Files in this item: 1
C2-3.pdf (5.244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5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