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by Titl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26
Next Page-
何, 新文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 故樂莫甚焉, 哀莫深焉J 1 。作為人生之大得大失的生生死死, 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 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因人們悅生惡死的樂甚、哀深之情而改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凡人皆固有一死, 死是一切生命的最後歸宿。因此,對於生與死的關切是人所共通的情緒, 對於人生道路、生命意義的思索探尋,既伴隨著每個生命個體的人生全程, 同時也成為被稱為「人學」之文學的普遍動機和終極主題。 本文擬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辭賦為基本對象,從辭賦家的生死觀念及其形成的時空因素、辭賦作品的生命主題分析、生命主題辭賦作品的藝術成就及其思想認識價值之評價等方面,對古代辭賦中的這一現象試作初步探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3 Files in this item: 1
B3-2.pdf (6.908Mb) -
簡, 宗梧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1 9 9 2 年1 1 月在臺北舉行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研討會,本人在 (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一文中,提出:唐俗賦不是受到變艾 的影響才產生的;相反的,變文可能是受到歷來俗賦的影響才產生 的。有關的理由和其發展脈絡,雖然在那篇論文中有所說明,但因 為俗賦只是唐代賦的一部分,所以那一部分只能算是該文四個重點 之一而已。當時限於篇幅,在文中未能充分舉證; 在會場上也因為 沒有人就這一部分提出問題,所以也沒機會作充分的討論。因此「俗 賦與變文的關係」這一命題的詳考列證'也就成為我牽掛於心待成 於來日的工作。 後來,本人從事〈近二十年( 1971-1990 )大陸地區賦學研究 發展評估)之專題研究, 發現〈文學遺產) 1989 年第l 期, 載有程 毅中〈敦煌俗賦的淵源及其與變艾的關係〉一文,雖與拙文切入觀 照的角度稍有不同,但所得結論相近, 並早已作客觀的舉證'指出 敦煜俗賦是魏晉南北朝徘賦發展的結果; 而變艾的發展晚於俗賦, 它不僅與雜賦有繼承關{系,與屈原賦也有密切的因緣。l既然所見差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9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8.pdf (6.562Mb) -
高, 莉芬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爭議性頗強的一種文體。有關它的起源引發 過不少的爭議; 它的評價不僅在其盛行的兩漢,乃至於後世亦是或 褒或貶,揚抑不一。但這一個介於詩和文之間的文體,卻在中國文 學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因其文體本身的特殊性,在其演 進發展上,不惟與「詩」忽出忽入,叉與「丈」若即若離。尤其是 與詩此一文體問的糾葛離合,尤為密切複雜。 詩與賦此兩大文體並存的時代,最早應上溯至西漢1 。從兩漢開 始,經魏晉至南朝,在此一期間,漢賦歷經了騷體賦,自司馬相如 等完成〈子虛〉、(上林〉之類以問答散體r 鋪張揚厲」的漢大 賦典型後,賦與詩漸行漸遠,而賦成為漢代文人創作的主要文體。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2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1.pdf (6.776Mb) -
Unknown author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明代后期自隆慶萬曆朝起,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生 活的急劇變化,作為一種古老文體的辭賦,也和詩歌散文等其他文 體一樣,無論思想內容、藝術形式、藝術風格都比明代前、中期有 著明顯的發展變化。就思想內容而言,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矛盾之作 日見增加,幾乎沉寂了一個世紀的諷刺小賦叉見活躍;在藝術風格 和表現形式方面,華艷騏儷逐漸取代和平淡雅,而宋元以來流行的 新文賦體叉逐漸為陪唐以前的文賦、耕賦、騷體賦替代。所有這些 發展變化,在大戲劇家湯顯祖的賦作中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印證。 湯顯租的辭賦在其全部鴻篇巨著中僅占很小比例, 三十來篇, 數萬字。其最早的(廣意賦> '大約寫成於萬曆五年,二十八歲時, (豫章攬秀賦〉則寫作於萬曆三十六年,已是晚年的作品了。足見 湯氏一生對賦體寫作是相當喜愛的。(廣意賦〉之小序云: 粵余小子,姓於天乙,以施於尼父,則我之自出J鳴矣。而六 藝於茲闕然。此豈稱為明神后乎?恐后來者不知有小子。人 生何常?語曰「樂與餌,過客止」。日中則還,大不可不遴 也。惡從人而悲傷,遂自廣焉。 這表明為累試不第而作賦以自廣。「余雖未齡於壯兮,鑒余發而有 宣」。當作於三十歲以前。叉云r 先鴻征之一日兮,塊見夢乎海 神.. . . . .余夢夫海若之陳珍兮,指為號而幾真」。按「海若」見〈莊 子﹒秋水篇) ,指北海神。然此賦中之「海神」恐與舊題為蘇軾所作之《仇池筆記〉中之廣利神王有關。〈仇池筆記﹒ 廣利王召〉 余一日醉臥,有魚頭鬼身者自海中來云r 廣利王請端明(蘇 軾) J 。余投褐履草黃冠而去,亦不知身步入水中,但聞風 雷聲。有頃,豁然開朗,真所謂水晶宮殿也... ...有頃,東華 真人、南漠夫人造焉。出絞銷丈余,命余題詩。余賦曰: 寫竟,進廣利。諸仙迎,成稱妙。獨廣利旁一冠替者,謂之 鱉相公,進言r 蘇軾不避忌諱。」王大怒。余退而嘆曰: 「到處被相公廝壞! J 湯顯祖於萬曆五年曾以件時相張居正而下第,則此賦或寓有諷 刺張居正之意1 '故小序之末有「惡從人而悲傷,遂自廣焉」的表白。 且以後湯顯祖即以「海若」為別號,諒非巧合。如上述理解可以成 立,則從一開始起,湯顯祖就把辭賦當作一種譏刺藝術而創作著。 一篇〈廣意) ,關聯著當年考場、官場的是非恩怨,其間隱寓譏刺 影射之意。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4 Files in this item: 1
B3-23.pdf (4.185Mb) -
許, 結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至唐始分古體、律體,其因有二: 一為詩賦藝術之歷史發展: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云r 唐興,沈、宋之流,研煉精切,穩順 聲勢,號為律詩至於律賦,其變愈下。始於沈約Ii"四聲八病』 之拘,中於徐、庚『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階唐『取士限韻」之制J 其源在齊梁聲律之學; 一為文化制度之現實規範:孫梅〈四六叢話序〉 云r 自唐迄宋,以賦造士,創為律賦J 明其與科舉考試之關係。 緣於「唐人之賦,大抵律多而古少J (祝堯〈古賦辨體) )的創作變 化,賦學批評亦因唐代「古賦J r 律賦」之名的確立1 '開啟了「古」 「律」之辨與「賦體」之爭,從而將中國賦學劃分為前後兩大階段。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6 Files in this item: 1
B3-5.pdf (6.990Mb) -
萬, 光治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賦文學發展到宋代,諸體己備。元祝堯〈古賦辯體〉、明吳納 〈文章辨體序說〉、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從歷史的縱向著眼, 或分別為楚辭、兩漠、三國六朝、唐、宋五體,或分別為古、徘、 律、文四體。其實就文體而論,兩說皆不出古、徘、律、文。如圖: 祝堯|楚辭體I 兩漢體|三國六朝體 吳訥 徐師曾 古賦1Jf II式 唐體 律賦 文體 文賦 其中,就徘、律二體,祝、吳、徐氏論之甚詳,界定亦頗分明。唯 古賦與文賦的界定、兩者間的關係,以及對宋代文賦的評價,尚有 詳加討論的必要。由于吳、徐二氏之論賦,不出祝堯範圍,故本文 僅就〈古賦辨體〉而論列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0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9.pdf (4.708Mb) -
于, 浴賢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初唐,值一代王朝草創之初,統治階級以創業者所特有的非凡氣魄, 致力於守成,安天下大業,為皇權穩固,王祥久長,統治者認真吸取前 朝治國的經驗教訓,虛心納諜,聽取各方面意見,選賢授能,任用一大 批忠誠有為的文臣武將,君臣同心協力,勵精圖治。從唐太宗到執政大 臣,對於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都有深刻的認識。魏徵曾告誡唐太宗 曰r 臣聞古語云Ir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iI J I唐 太宗亦謂侍臣曰r .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 以峻腹,腹飽而身斃。J 2因此,統治者注意與民休養生息,省都役,薄 賦斂, 興復制度,革除舊弊,戒驕奢'去淫f失。經唐太宗一朝二十幾年 時間的努力,天下統一,吏治清明,四夷安定,邊界鞏固,生產發展, 經濟繁榮。國力己較為強盛,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之后, 高宗、武后、中宗、睿宗數朝,均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持續穩步地 發展,終於步入了盛唐鼎盛階段。初唐的統治者們在加強國內治理、建 設的同時,並以發放的精神、寬廣胸懷發展與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這一對外交流活動,對初唐乃至整個唐代的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 , 一時,各國使臣、學者、商人、傳教士紛紛湧進長安、洛陽,他們 帶來了異國的商品、學術、文化和宗教。胡樂、胡舞、犀象、鸚鵡' 異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8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7.pdf (4.483Mb) -
高, 大威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歷來論及屈原或其(離騷〉等作品,儘管出現了一些見解互異 的喧聲,但綜括這些評斷,多自兩方面而出:一是文學發展上的觀 點, 一是後世儒教立場的眼光。 就前者言,最具代表的無疑是劉懿《文心雕龍﹒辨騷篇》所謂 「丈辭麗雅,為詞賦之宗J (此本班固說,詳後)、「衣被詞人, 非一代也」的肯定2 '不過,劉懿在竅論其麗文奇辭之際,也受了經 學觀念的影響,所以一方面舉了屈作中四件「同於風雅」的事例, 另一方面叉提出四件「異乎經典」的情況,而〈辨騷〉一篇,大旨 即在強調「奇」與「正」、「麗」與「則」之不可偏廢,揭示這樣的理想極境容易,真體實踐則十分艱難,甚至不可能完全兼顧二元, 至多於兩者問覓得一個重心。至於屈原作品對後世賦體的拓宇之 功,亦正源乎其奇麗的文學特質。但是,它對賦體這個新興文類固 然開創有功,若比較二者所引發於讀者的心理反應,很明顯地,在 奇麗的共有原質之外,畢竟迴然其趣,足見辭賦之宗與自司在超越文 學形式之處,頗有異質者在。復次,在傳統的「言志」說與「緣情」 說中,以(離騷〉為主的屈原諸作,究隸屬言志抑或緣情,也甚難 劃分。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5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4.pdf (10.05Mb) -
陳, 怡良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屈賦是產生於南方楚地的一種文學新體製,為繼北方〈詩經〉 之後帽起的,摺炮明星,標志著我國古典文學在南方建立起一座嶄新 之旦程碑。其對後代之文學,尤其在辭賦方面之發展,更是影響深 遠。 王逸曾讚揚云: 屈原之辭,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 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範,取其要妙,竊其華藻, 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i或者矣l 。 劉懿亦加稱道云: 故其敘情怨,貝1J 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快而難懷;論山 水,貝1J 循聲而得貌;言節候,貝1J 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 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2 。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3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2.pdf (9.579Mb) -
谷口, 洋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章學誠說r 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 ,出入戰 國諸子1 0 J 諸子文章是產生漢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新文體的產生並不僅是文體上的問題,也是社會與文化變化的結果。章太炎說r 縱橫既要出,然後退為賦家2 0 J 因此, 文學史家無不言及諸子文章與漢賦的關係。他們首先指出先秦諸子著作中類似於漢賦的文章,然後敘述漢初社會與文化的變化。可是,這種作法並非沒有問題。漢初社會與文化的變化畢竟是「外因J 只有探索「內因」一一諸子文章本身的發展過程,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而現 今的文學史,論諸子文章總置之於先秦散文史的一笛章節中,很少涉及與漢賦的關係;而論漢賦時也只指出其與諸子有關係'未能詳論具體的發展過程。再者,諸子文章的發展本身不僅是文體上的問題,同時也是諸子的思想與活動留下的印跡。本文擬站在上述觀點探索諸子文章的發展過程,以補「漢賦史的前奏曲」中不可缺少的一筒樂章。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4 Files in this item: 1
B3-3.pdf (5.142Mb) -
傅, 錫壬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在〈史記、司馬相如傳〉中提到:漢武帝好神仙,渴求不死之 藥,於是司馬相如奏進(大人賦〉。原意是想藉「必長生若此而不 死兮,雖濟禹世不足以喜」的諷謀用意。卻沒料到,由於賦篇中對 神仙的種種鋪敘過於生動,反而使武帝讀罷,幻覺出「飄飄有凌雲 之氣,似遊天地之間」的遐思。可見〈大人賦〉能巧妙的運用神仙 素材的特質,是促使武帝不察諷諜用意,反而引起強烈喜好並廣為 流傳的重要因素。 雖然,這篇〈大人賦〉和〈楚辭〉中〈遠游〉篇的因襲關係究 竟如何?學界的說法紛耘而莫衷一是。1 1.旦是,神話或神話氣氛對 (大人賦〉的影響之巨是十分明顯的。所以引起我進一步去探討神 話或營造神話氣氛的技巧對漢賦的影響究竟如何的興趣。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9 Files in this item: 1
B3-8.pdf (5.087Mb) -
王, 許林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唐太宗李世民( 599 - 649 ) ,祖籍嚨西成紀(今甘肅秦安) • 後徙居長安(今西安市)。李氏家族本是關嚨貴族高門,世代為將, 故李世民自小尚武,善於騎射,強悍蹺勇,誠如他自己所說r 朕 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J ( (貞觀政要﹒ 政體) ) I 惰大業十三 年( 617 )六月,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年輕的李世民審時度勢, 力賞。只吃寧相快苦悶超兵,卡一月吹入長安,次年瓦月t- I~~l 情帝, 函忱的,手i ti. 1:\ tiU 到裝丕u 其峙. I有任;當關巾-隅,勢單-J] f嚀。于 世民掛帥親征,歷時七年,前後几六大戰役,終於掃平群雌'統一 全國。唐武德九年( 62 6 )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J 誅滅太 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隨後即帝位,改元「貞觀」。在位二十三 年,勵精圖治,舉賢納諜,去奢輕賦,寬仁慎刑,開創了海內昇平、 威及域外的「貞觀之治」。唐太宗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博得後 世史學家眾口一致的贊譽r 盛哉, 太宗之烈也! 其除階之亂,比跡 湯武;致治之美,的: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6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5.pdf (4.544Mb) -
康, 達維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這篇論文主要是討論漢武帝的賦和其作品的真偽問題。漢武帝於景帝後三年即位( 14 IB .C.) .年僅十六歲, 一共在位五十四年。 漢武帝在位時,不但「協音律,作詩樂J 而且愛好文學,尤其酷愛辭賦,因此在他統治期間,辭賦這一文體特別興盛。不論在中國文學史上或是歷史小說方面,漢武帝愛好文學已成為家戶曉諭的故事,就以《漢武故事> 1 為例, 這本大約是在六朝時代寫的故事就包括下列的記載: 上少好學,招求天下遺書,上親自省校; 莊助司馬相如等以類分別之。尤好辭賦,每所行幸及奇獸異物,輒命相如等賦之。上亦自作詩賦數百篇。 從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一個愛好文學的皇帝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2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pdf (4.607Mb) -
鄧, 國光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漢魏六朝是辭賦的黃金時代,篇章雲構,作者輩出,而題材 內容多樣,修辭裁語極盡機巧之能事,標舉為中世文章主流,絕 不為過。同時流行於社會的緯學,以強烈的政治色彩匯入時代思 潮大流,顯示出極其獨特的精神面貌,於意識型態的發展,深具 左右的力量。賦與緯孕育於相同的時代土壤上,完全稱得上是時 代特產。 緯學內容儘管龐雜,既揉合兩漢方士陰陽災異的圖識詭術, 如「鳥鳴似語,蟲葉成字J J 之類的詭秘手段,以達到陰謀宴奪的 目的;也動輒傅會孔子,以搏取士流的認同;欺世蒙民,痴愚皆 知妄偽,亦是張衡以至劉懿所深責嚴辨。但也有源遠流長,本天 道張揚王政理想的符瑞緯學,不只歷久不衰,跟古代政治意識型 態形影不離,推揚而發展成天人相副之學,補充了儒家於天學的 先天不足,形成華夏傳統特有的帝王之學。像祥瑞、封禪、明堂 之類的瑞聖緯學辭彙和觀念,於士人筆下,往往自覺或甚至於潛 意識的流露,深入人心,可見一斑。而漢魏六朝經學,與這種天 子之事為歸的符瑞之學,已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瑞聖之學可說 是緯學的核心,是本文論述範圍。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5 Files in this item: 1
B3-4.pdf (5.102Mb) -
高, 桂惠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從宋玉的〈神女賦〉到曹雪芹的〈警幻仙姑賦> '中國的女人 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她們的形象或美麗、或哀戚、或莊嚴、或可笑, 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本文試圖透過賦家對婦女形象的掌握,來思 考他們的思維,及其中的文化內涵。 一、從〈神女〉系列的「求女」過程來看女性形象的美 痛甚則聲哀,情苦則辭i菜, ... ...讀〈楚辭〉當句句緩讀,求 言外之意,如問病人、吊孝子,恤其情而哀其苦'ff...、幾得原 文言意。(胡抵通〈讀楚辭雜言) ) 歷來研究〈離騷〉的學者,在解決其中的芳草美人、嬋媛女婪、 芯妃、娥女、二姚等語詞時,或是以史證詩,或是以事證詩,大抵 可歸結為質寫與虛寫兩種結論l 。如果只從屈原個別生命體驗來看,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5 Files in this item: 1
B3-24.pdf (6.832Mb) -
韋, 金滿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歷代論鮑照者,多盛稱其樂府,靈心妙舌1 '如五丁鑿山,開人 世之所未有2 。以余觀之,鮑照之辭賦亦感佳妙。清孫梅嘗曰r 左 陸以下,漸趨整鍊'齊梁而降,益事如華,古賦一變為耕賦。江鮑 虎步於前,金聲玉潤;徐庚鴻驀於後,繡錯綺交。J 3然則鮑照殆為 六朝有名之辭賦家,庶可視矣。 鮑照之辭賦,依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錄, 存賦十篇4 '而最為後人津津樂道者,莫若〈蕪城賦〉。蓋該賦以四 言為主,文辭贈逸,對廣陵城之盛衰,人生之無常,匠心巧思,對 比鮮明。惜乎近代學者,鮮有專文以論析之者。其或有之,或單論 其風格,或只探其內容,而能對該賦之聲律,綜合而論析之者,吾未之見也。況吾嘗讀劉懿《文心雕龍) ,舍〈聲律篇〉專論聲律外, 他如〈原道> 5 、(情采> 6 、〈練字> 7 、〈附會> 8 、〈知音> 9及(神 思> 10諸篇,其於聲律,亦多論及者也。 所謂聲者,乃指聲調;所謂律者,乃指韻律。我國字聲,分平 上去入四聲。平謂之平,上去入統稱為仄。{樂記〉有云r 人心 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 成方,謂之音。J II人情有喜怒哀樂之殊,字聲有浮切輕重之異, 故能使四聲善為運用,則言者分明,聽者愉快,而吟哦朗誦,尤見 聲情相稱,感人更深者矣。故吾今即從劉氏之說,分析鮑照〈蕪城 賦〉之聲律,冀能對該賦之所以為美,及其盡美而未盡善之處,作 一中肯之探討。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66 Files in this item: 1
B3-25.pdf (9.475Mb) -
王, 琳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魏晉文壇,辭賦雖然失去在兩漢時期的顯赫地位,但基本保持 著與五言詩並駕齊驅的發展態勢。從「文學轉蓬」的漢魏之際到典 午南渡的東晉時期,文人才士普遍重視、喜愛辭賦,創作及評論辭 賦的風氣空前盛行,題材不斷開拓,內容日趨豐富,藝術表現愈益 多姿多彩, 在辭賦史上寫下極為光輝的一頁。 在魏晉辭賦的發展過程中,抒情及詠物寫景的小賦數量甚多, 成就亦高,因此也最為後世研究者所囑目。但由此也引發出某些比 較極端化的觀點。有的論著以為魏晉人對大賦的態度很冷漠,大賦 創作在當時已經衰敝不堪,幾無什麼成就可言。實際情況果真如此 嗎?筆者擬就有關問題作些初步論析,期望得到方家指正。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1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0.pdf (5.196Mb) -
許, 東海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辭賦作品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如同其他文體歷經起伏興衰的 演變過程,然而就其作為一個朝代代表性的文學創作而言,辭賦應 該還較詩歌出現得早,至於《詩經》、《楚辭〉雖分別代表先秦北 方與南方文學的繁榮,但畢竟局限於地域性,因此自秦始皇統一中 國後,漢賦無疑成為第一個正式躍登國家文學殿堂的先鋒,為漢代 文學寫下光輝的一頁,並較早對此後中國文學發生重大而深遠影 鄉,魏晉南北朝「文章辭賦化」的現象, 便是一明顯力證I '同時這 一時期的文學由於日求形式、技巧工麗,因而瞳事增華的結果,造 成齊梁以下文學創作風格上日趨綺靡,宮體詩賦的出現便說明此 現象,但在另一方面,正由於當時文人刻意在形式、技巧上追求唯 美,因此使得六朝文學在藝術表現上發展出精巧細膩的風格,並從 對偶、聲律、用典等形式方面體現此一特色,同時也強調文學的抒 情特性。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7 Files in this item: 1
B3-16.pdf (8.659Mb) -
呂, 凱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人生就生命而論, 不管他是什麼時代的人,什麼地方的人,什麼身 分地位的人,在心理上,多少都會存著不死或長生的期望。很不幸的是 人想盡了很多的方法,發明了很多藥物,在科學發達的今天,竟無法使 人長生不死。當然,生死是自然的,因此道家以囑子為壽,彭祖為夭, 以齊死生或死生為一,試圖脫離死亡的恐懼和不幸,那種用心是良苦 的,也是很深刻的。但是王羲之說r 況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攬苦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 文暖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囑為妄作o J 1 由 王氏之言,再衡以人情,可知死生大事, 是很傷痛的,而不是齊彭揚、 一死生就能使人脫離死亡的悲哀的。在死亡的悲哀之下,如果能得其天 年而死,也就罷了。假如不能得其天年而死,或是志猶未酬,心有未 了,而竟飲恨而死,那死的就更悲哀、更不甘心了。人生就生活而言, 不論古令中外,不論富貴貧賤,沒有不希求圓滿歡聚的,很可惰的是人 生聚散無常,有相聚之快,就有離別之苦,所以屈原說r 悲莫悲兮生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50 Files in this item: 1
B3-9.pdf (6.305Mb) -
顏, 崑陽 (政大文學院, December NaN, 1996)[more][less]
Abstract: 所謂「賦學」指的是以「賦」為對象,進行作品的詮釋、評價 以及觀念上的論述,因而形成的一種專門學科的知識。 這門知識起自漢代,以迄當今,大體以四種表述型態呈現: (一)賦話:所謂「賦話」是指針對「賦」的某一件作品或與「賦」 相關之種種知識,提出條舉式的見解。其性質與「詩話」、「詞話」 同。「賦話」之名,雖始自清代李調元之作〈賦話} I一書;但這類 性質的言說,實起於漢代,可謂漢代「賦學」最常見的表述型態。 雖然未成專書,但出自有創作經驗的賦家,片言隻語以表述其直接 的體悟與洞見,不假詳為論證,故可稱之為「賦話」。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48 Files in this item: 1
B3-7.pdf (9.255Mb)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2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