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4.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12 of 12
-
郭, 建榮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在北京大學百年史上,有許多為人們所稱道的耳熟能詳的人物,如孫 家鼎、張百熙、嚴復、蔡元培、蔣夢麟、馬寅初、胡適、傅斯年等等。而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為恢復北大和為三十年代的北大中興作了基礎性 工作的陳百年先生的名字,卻不多提起,筆者藉此盛會略作介紹,以慰賢 者。 一、見危授命 1929 年8 月6 日,國民政府決定北平大學北大學院恢復國立北京大學 校名,北大師生兩年來的復校運動得到滿意結果,但何人出任北大校長卻 一時難定。當時原北大學院院長陳百年先生己辭院長職,雖經多方挽留, 仍到考試院上任了。北大校長一職,北大校內外、社會各界一致推崇蔡元 培先生,但蔡先生當時正在從事他對中國現代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叉一大 貢獻一一創建中央研究院(另一大貢獻是改革北京大學) ,難以脫手,且 蔡先生己離校多年而前此陳百年院長己作了大量工作,情況熟悉,所以蔡 先生約請陳百年、蔣夢麟等與敦請其回任北大的學校代表王烈、劉半農先 生洽商,允於九個月後到校視事,在未到任前,請百年先生代理校務1 0 於是9 月16 日,國民政府發佈命令:任命蔡元培為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4 Files in this item: 1
a4-1.pdf (3.568Mb) -
王, 邦雄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史記將孟苟同列一傳,除了性善性惡兩家異說的並列之外,最大的原 因,當在孟苟皆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l 而歷來詮釋先秦儒學,孔孟苟的 序列格局,似已成定論。孔子仁義禮並重2 '孟子重仁義,而苟子重禮義。 義從仁來,仁是善端良知本心,以心善說性善,所以義的源頭活水就在性 善說;義從禮來,而禮起於聖人之偽,聖人化性起偽,而人性是惡,偽何 自起,苟子轉由心說,心不是德性心,而是虛靜心,此非承自孔孟儒學,而自老莊道家來。3如是,理解苟子學說的重心,似乎不在性,而在心, 且不必然從儒學傳統來詮釋,而大可另開一扇門,從道家思想來反思,或 許會有別開生面的發現吧!4 再進一步言之,孔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J (里仁) ,仁是價值的 根源實理,智則是價值的權衡虛用,而孟子重仁,苟子重智,孟子以仁識 心,苟子以智識心。5孟子仁義禮智一體並稱,苟子禮義連言。孟子身處 禮壞樂崩之戰國亂局,禮制之價值規範'義理之價值判斷,與智用之價值 權衡,皆收攝於內,世無堯舜,而人皆可以為堯舜;而苟子人性是惡,心 虛靜而顯智用,義不在內在之仁,而落於外在之禮,且是智心知道的產物, 云r 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J (大略)此與 孔子思想攝禮歸義,攝義歸仁的理路6 '正逆向而行,仁依義而處,義據 禮而行,轉關在,禮義生於聖人之偽,而非生於人之性,偽何自起,不在 天道,不在人性,而僅能歸於心,此智心之虛用,叉從道家來。故本文試 圖從傳統之孔孟苟的詮釋觀點走出來,而轉向老莊道家來認知苟子的思想、 性格。 3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5 Files in this item: 1
a4-2.pdf (7.279Mb) -
沈, 清松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陳大齊先生所採取的概念分析研究法,是他在當代儒學研究中的最大 特色,也是其貢獻所在。相反於有些學者對於中國哲學缺乏分析性的論 斷,概念分析的研究法在中國哲學研究傳統中有其依據。且不提自先秦諸 子以降的中國哲學著作中,皆有不少有關定義和論證的文本,單就專門性 的著作而言,像陳淳的《北溪字義〉與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證} ,都是 選擇一些儒學重要概念並加以分析之作。 陳淳的《北溪字義〉選擇了「命」、「性」、「心」、「情」、「才」、 「志」、「意」、「仁義理智信」、「忠、恕」、「忠信」、「一貫」、「誠」、 「敬」、「道」、「理」、「德」、「太極」、「皇極」、「中和」、「中 庸」、「禮樂」、「經權」、「義利」、「鬼神」等概念。其所處理的概念大體上都是宋代儒學中的重要概念,尤其是以朱熹之學為主,並兼及二 程與張載。不過,陳淳的書中並未詳細區分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也未提 供其選擇概念的標準'因此在概念的處理上,略顯蕪雜。至於清代戴震的 ?孟子字義疏證} ,則是以孟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諸如「理」、「問t "fí J ' r 才」、「道J ' r 仁義理智J ' r 誠J ' r 權」等詳加品, 選擇雖較為精審,但也同樣未給出標準。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6 Files in this item: 1
a4-3.pdf (6.339Mb) -
陳, 鵬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陳大齊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方法和精神:細緻、清晰、平易、務實、 周全及其與之相關的所有技術的充分運用。儘管人生與科學、哲學與科學 的關係紛爭不休,但陳大齊先生能有這樣的成就,基本上還是歸功於他治 學的科學精神。本文專就陳大齊理則學中關於是非問題的討論作簡略的評 議,著重指出其舊玄學(柏拉圖式的實在論)的立場和方法妨礙了他在是 非問題上應有的理論成就。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7 Files in this item: 1
a4-4.pdf (3.643Mb) -
陳, 逢源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陳大齊(1 887-1983) ,字百年,漸江海鹽縣人。清光緒十三年(西 元一八八七年)生。六歲入私塾讀書,深受傳統啟蒙教育影響。十七歲東 渡日本,繼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哲學門,鑽研心理學,並以理則學、社會 學作為輔科。畢業返國,出任漸江高等學校校長,先後任教於北京法政專 門學校、北京大學,教授心理學、論理學、哲學概論等,曾任北大哲學系 主任、北大代理校長。後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對於西洋哲學有更深的認 識,學術也由心理學轉向理則學,其間擔任考試院首任祕書長,參與籌備 工作。之後隨政府遷臺'執教於臺灣大學,講授理則學。民國四十三年(西 元一九五四年)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擔任校長。辭去校長之後,叉接任「孔于學會」理事長,對於學術教育工作,貢獻良多。l 一生學貫中西,兼通古 今,晚年學術逐漸轉向於傳統文化的發揚,尤其集中於孔子思想的考論, 其中轉變的過程,陳大齊先生( 八十二歲自述〉中自己劃分出四個階段, 兩種趨向,云: 以研習的對象為分期標準'可分四期:初為心理學與理則學時期, 不為因明時期,再次為茍子時期,未為孔子時期。以研習的效用為 分期標準'可分二期:初為梓販時期,後為加工時期。在前一時期 內,有如零售的商店,只致力於介紹些國外現成的學說,至多亦不 過略加品評而已。在後一時期,有如加工的工廠,取國內古代傳下 來的寶貴資料,致力整理,比諸梓販,多費了一點心力,亦稍稍表 現了自己的辛勞。2 陳大齊先生一生學思經歷豐富多樣,正好符應民國以來的時勢變化, 從務從西學到重理國故,而接任政大校長、孔孟學會之後,心力轉於傳統 學術,大抵可以歸於r 1J日工」的「孔子時期J 彰顯孔子學說正代表陳大 齊先生一生學術的最終趨向,雖然陳大齊先生自謙自製新品是「力有未 逮J 但檢討當代臺灣儒學推展及文化薪傳工作,陳大齊先生確實是兼有 主持與研究成果的學者,胡志奎〈論語辨證〉中(孔子之「學l 字照相拇 原)一文後記即盛推陳大齊有「開關一代學風J 為「當世楷模」的主獻。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8 Files in this item: 1
a4-5.pdf (8.506Mb) -
徐, 漢昌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姬周建國,制禮作樂,郁郁乎艾。追春秋戰國之世,上無天子,下無 方伯,禮樂之政,已然崩解。諸子並出,各逞才力,思挽狂瀾。孟子生當 戰國梁惠王、齊宣王天下巨變之世,言必稱堯舜,語不離先王,力言仁義 之道,首倡仁政之說,於當時諸子中別樹一幟。其學說雖未能見納於時君, 然影響卻頗深遠。苟子非孟'較具體者為《苟子﹒ 非十二子〉中所論者。 據〈史記} ,韓非為苟子之徒,生當始皇之時,晚於孟子甚多。韓非論當 時儒學,有儒分為八之說,孟氏之儒即為其中之一,韓非對孟子之學,想 必有相當程度之瞭解。韓非雖為儒學大師苟子弟子,然其法家之學,卻力 抵儒者之說。今傳〈韓非子〉中,屢見非議仲尼之語,亦有論漆雕之艾。 除孟苟兩家外,其他諸家儒學,書多不傳,難以考論韓非對其評價。竊以 為〈韓非子〉中所反覆指斥之仁義之說、王天下之論,所指皆為孟子或孟氏之儒。前撰〈韓非譏儒者為「愚誣之學」平議) 1 一文,未暇及此,今試 論之,以就教於方家。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89 Files in this item: 1
a4-6.pdf (6.168Mb) -
曾, 春海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本人拜讀哲學界先賢陳大齊先生著作,對其開闊的視域、平和紮實的 論學心態、鎮密的思維、公允的論斷,以及深切期許國人篤行孔孟的常理 常道,感佩莫己。義利之辨不但是儒家哲學研究發展史中,一向備至關注 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陳先生著述中言之至切的核心課題之一。他認為當 時將義利視為對立而不可相容的既成言論,頗不利於孔子思想的弘揚。他 將這一成見對照孔孟的思想,評論為r 甚難謂為恰當。依孔子思想看來, 仁義與功利,不但不相抵觸,而且是融洽無間的。J 1 r 義」、「利」是 兩個不同的概念,就這兩個概念的聯繫關係而言,陳先生何以不苟同當時 視之為不相容的俗見,而發表其為相容的諦義呢?本文擬由陳先生對先秦 儒家典籍中的結穌的、《孟子〉、《苟子〉所做的「義」、「利」概念 分析r 義」、「利」關係中的不恰當情況r 義」、「利」關係融洽切 當處以及筆者的評論來多方觀照儒家哲學中有爭議性的這一課題。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0 Files in this item: 1
a4-8.pdf (5.532Mb) -
程, 煉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張岱年先生(1909一一)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在世哲學家之一,他的 學術生涯始終圍繞著三個主題:哲學理論問題的探索、中國哲學史的闡釋 和文化建設問題的研討。作為當代中國哲學領域襄少有的幾位創造出哲學 體系的哲學家之一,張岱年先生的思想有非常突出的特點。我曾經在其他 場合描述了這些特點: 展現了對真理與道德的激情,展現了對廣泛的人類價值的合併能 力,展現了對自己的文化和同胞的需求和前途的深深關注。l本文中將要討論的文化觀是張岱年的持續興趣,貫穿他的全部學術 生涯。他的中國文化觀在近20 年來的文化討論中逐漸成為顯學和 主角,被稱為「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論」。 本文的興趣主要是規範性的,而非歷史的。對各種觀點(包括張岱年 自己的觀點)進行歷史淵源、治革和演變的揭示不是本文的目標。我將簡 述張岱年先生在文化討論中提出的文化觀,然後指出這種觀點留下的一些 未決問題。我相信,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有助於我們理解和評價張 岱年的文化提案。 自張岱年的早年起,一系列文化危機撞擊著中國知識份子的心靈。五 四運動為種種文化觀的競爭提供了舞臺。張岱年像他的大部分前輩和同輩 一樣,並不是在追求一種一般性的、關於何為文化的哲學理論,而是面對 一個在他們看來更為急迫的問題:要再鑄富強,中國應該發展一種什麼樣 的文化?五四運動為各種文化觀點的競爭提供了舞臺。在種種提案中,最 著名的當屬全盤西化論和復興國粹論。張岱年對兩者都不滿意,認為它們 都會導致中國文化的毀滅。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1 Files in this item: 1
a4-9.pdf (2.310Mb) -
邢, 滔滔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陳大齊先生在其所著《大眾理則學〉的開篇處,表達了一個宏大的理 理則學有三大淵源,希臘的邏輯、印度的因明、中國的名學,各居 其一......三者合治於一爐,以成大一統的理則學,自是理則學應有 的理想。1 這一理想、若能成立,其價值在今日東西方文化相互借鑒、彼此融合的背景 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彰顯,在此不須贅言。但此理想之成立,卻需 要諸多條件,暫不論學者的學力、異質文化的衝突、與政治經濟有闋的「話語霸權」等外在條件適合與否,僅從學理而言,主張此理想成立至少須假 定三個前提,第一,邏輯、因明和名學三者各有其長,不能以其一包攝其 他,否則即可以一代三,不發生各采所長, r 合治於一爐」的問題。第二, 三者的學理性質相去不遠,能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第三,三者中有一者 可為基本出發點,據之以融合其他。 西方邏輯經兩千餘年的發展r 日益美備J 近百餘年更有符號邏輯 出現,應用數學技術,達至前所未有的嚴格、精確與完備,而因明和名學 都未有此種成就,所以,探討三者結合的學者,大都以西方邏輯為主,以 名學和因明為輔,對他們而言,第三個前提在實際中已經解決。2但是, 西方邏輯是否已臻極致,或根本排斥因明和名學,因而我們只須盡取西 方,不須畫蛇添足,做無益的融合?這便是前兩個個前提是否成立的問 題,也是本文主要關心的問題。 因為問題涉及太廣,無法籠統言之,所以本文打算考察陳先生和王憲 鈞先生3相反的觀點與做法,做一種個案研究,比較兩方的異同,希望能 在比較具體的情境中,對問題的一兩個方面有所澄清。本文取材的範圈, 主要是陳先生的《大眾理則學〉一書和王先生的《普通邏輯〉一書提綱手 稿。4二文寫作年代相去不遠,都致力於在中國普及「普通」的或「大眾 的」邏輯思想和知識,或可分別作為中西印「雜標」觀和西方「原汁原味」 觀的代表。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2 Files in this item: 1
a4-10.pdf (2.937Mb) -
林, 從一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苟子非常重視「名」。一方面,他認為, r 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 道行而志通. . . . ..故析詞擅作名,以亂正名......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 也J , r 謹守名約」使得王者之民「莫敢託為奇辭以亂正名」和「壹於道法 而謹於循令J' 也使得王者「跡長功成」達「治之極J' 男一方面,他認為, 由於「名守J慢J '使得「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 誦數之儒,亦皆亂也。J <正名篇L509 -IO ) 1 第一個方面的意涵可以基於下列兩點來閻明: (1)對苟子而言,王者之 「制名」足以使得名之實可「辨J '而此「辨」可以視為區辨或界定,因 此「制名」是一種足以區辨或界定名之實活動; (2)苟子將「亂正名」之罪 被類比於亂「符節度量」之罪,這個類比強烈建議,名之實是一種標準、一種規範。據此,我們可以說,對苟子而言,制名是一種足以制訂規範或 至少使得規範的內容明確化的活動。第二點中的「名守慢」使得「是非之 形不明」也支持這個詮釋。綜合而言,第一個方面顯示,王者之制名或其 他人之守名是一種足以區辨或界定名之實活動,而名之實應該是一種真有 規範性的事物。如果我們考慮了苟子學說一般而言是真有倫理導向的,那 麼,我們可以說,對苟子而言,制名和守名2是足以使得倫理規範之內容 確定和顯現的作為。倫理規範之內容確定和顯現使得倫理標準沒有爭議, 這雖不保證沒有違反倫理標準的行為,但卻可以善惡得到相應的評價。第 二個方面則明顯地,顯示,他認為,守名是使得倫理規範之內容的確定和顯 現的要件。兩方面結合起來看,守名對倫理規範之內容的確定和顯現,對 苟子而言,既是充份文是必要的。 本文試圖回答以下這兩個問題,或至少提供一個詮釋架構去呈現出一 個回答這兩個問題的可能途徑: 一、什麼是守名?二、為什麼苟子認為守 名和倫理規範內容的確定和顯現之間有如此密切的關係?由於苟子對這 兩個問題並無直接的說明,我們的工作必須對苟子的相關評論一特別是( 正 名篇〉中的材料一做廣泛的重建和解釋,也因此本文的說明不可避免地具 有假說的性質以及誤解的可能性。雖則我仍相信本文可以提供一個新的角 度去理解苟子的一些重要思想。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3 Files in this item: 1
a4-11.pdf (10.32Mb) -
王, 壽南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民國四十三年六月,張其昀先生任教育部長,蔣中正總統召見,詢 問教育之方針,張部長提出十項計畫,其中第一項即為國立政治大學在 台復校,張部長提此計畫的理由是黃埔軍官學校與政治大學是我國文武 二大學府,當大陸撤退之際,政大師生誓矢忠勇,追隨政府, 至成都時, 四百餘學生投軍從戒,在四川大芭與共軍作戰,壯烈犧牲,因此政大宜 予在台復校。張部長此一建議, 當面獲得蔣總統嘉許。l於是張部長遂於 同月九日正式向行政院陳誠院長提出簽呈,請求將政大在台復校,張部 長的簽呈說:教育部原有事業及行政經臨各費,每年僅一千餘萬元,本年預算 列增數亦極微,推行工作,殊成文組。其昀受命主持部務,懷於 職責之重大,除就原有事業及經費範圍內力求發揮效能外,尚有 若干事業為配合國策,完成任務所必須,仍當於政府財政萬分文 章也情形之下,略求展布。茲擬先請恢復設置國立政治大學。... 在不創設新校之原則下,擬就現有之本部特設行政專科合併設 立,並自本年度起,即行改設,該校籌備委員會擬即成立。經費 部分,除以兩校一部分經費撥充外,並擬將本部特設員林實驗中 學商請省府改歸省方辦理,而以騰出之經費移用。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4 Files in this item: 1
a4-12.pdf (6.325Mb) -
馮, 朝霖 (政大文學院, May NaN, 2001)[more][less]
Abstract: Ii'性相近也』適用到善惡上,不能由以推定人性之為善和F 為惡, 只能由以推定一部份人的性是善與另一部份人的性是惡之必非事 實。因為人性皆善,可稱為性相近,人性皆惡,亦可稱為性相近。 相近之為名,其範園相當廣闊,人性皆善與人性皆惡同為其所包 括,並不收納其一而拒絕其他。r 習相遠也』卻可由以推定人性之 必為可善可惡。因為人性若非可善,則習勢且不能使其為善,若非 可惡,則習勢且不能使其為惡。史進一步,由人性之可善可惡,可 以推定其無善無惡。正如素絲,因其原屬無色,可用紅的染料染之 使紅,亦可用綠的染料染之使綠。若原屬有色,紅者勢難染成J綠, 綠者勢難染成紅。故孔子的人性觀,依合理的推論,應是無善無惡 主盞,告子所說,可謂得其真傳。 URI: http://hdl.handle.net/123456789/95 Files in this item: 1
a4-13.pdf (6.262Mb)
Now showing items 1-12 of 12